陳宗道

陳宗道,男,副主任醫師。畢業於海南醫學院,從事臨床工作50多年,1976年至1977年先後在北京、廣東醫院進修泌尿外科、顱腦外科、普通外科、研究男性科20多年。工作業績:1、總結1023例男性不育、女性不育病5次參加全國性會議並在會上發表。2、治療532例男性不育療效觀察參加全國性會議,並在會上發表。3、總結302例感染性不育,參加全國性會議,並在會上發表。4、中西醫結合治療女性輸卵管不通不育241例發表在中華現代科技雜誌。專業特長:1.泌尿系統病、尿道炎、睪丸炎、血尿、泌尿學結石。2.前列腺疾病、急性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精孛炎。3.性傳染性疾病、急性淋病、梅毒、濕憂、生殖器皰疹、支原體、衣原體。4.性功能障礙、陽萎、早泄。5.男性不育(無精子、少精子、弱精子、不射精等)。6.女性不育(輸卵管不通、不排卵等)。

基本信息

荷藕專家

江蘇寶應人,1937年3月21日出生,卒於2010年10月30日,享年73歲。
高級農藝師,中國花卉協會荷花分會理事,《荷花科技文選》編委,發表科技論文40餘篇,曾獲國務院嘉獎,和農牧漁業部及省、市、縣科技進步獎多項。
1993年,陳宗道和其子陳躍合著出版科普作品集《蓮藕世界》(南京出版社),被譽為“中國荷藕之鄉”寶應第一本荷藕專著,被評為“全國書市優秀圖書獎”。

遙遠天堂,可有清清荷香?

10月30日,與病魔抗爭了長達2年多的時間,高級農藝師、荷藕專家陳宗道在寶應去世,享年73歲。生前,陳宗道是一名曾獲國務院嘉獎、農牧漁業部授予榮譽證書的科技工作者,近50年來一直致力於蓮藕的栽培與研究。11月1日,陳宗道先生的骨灰被安放在寶應縣松崗墓園。
蓮花如其人之品質
陳宗道曾得到國務院嘉獎、農牧漁業部授予榮譽證書的科技工作者,近50年來一直致力於蓮藕的栽培與研究,他在其出版的《里下河的品格――寶應荷花》序言中寫道:“蓮花無藕則不能妍,蓮藕不泥則不能生,世間種種都能在荷花的生長形成中得到印證,社會關係如藕絲,蓮之實如個人之奮鬥,蓮之花如個人之品質――我愛荷花,多少年來對她的珠落玉盤、小荷露尖的欣喜絲毫沒有改變。”
1993年,在明知科普讀物發行部景氣的情況下,依然自費萬元,歷時一年余,數易其稿。1993年3月15日,在作家馮亦同的關心和幫助下,陳宗道和其子陳躍合著的科普作品集《蓮藕世界》正式由南京出版社出版。《蓮藕世界》出版後被譽為“中國荷藕之鄉”寶應第一本荷藕專著,並被評為“全國書市優秀圖書獎”。
家人眼裡的老頑童
在陳宗道家人的眼裡,他是一位傳統、飽學而又謙和的儒士。多年前,他還在服侍癱瘓在床的母親,不分晝夜地為其倒屎倒尿,捏腿捶背。
陳宗道先生喜歡散步,但他散步的時間往往也正是家庭就餐的時間。所以,等他散步回來,飯菜也涼了。因為這個習慣,他常常被家人批評,但他總笑著接受,但這習慣一直未改。
陳宗道的妻子吳乃惠生氣時,這時候,身材清瘦的陳先生會收起小腹,取出嘴裡的假牙,作可憐狀,以博得妻子一笑。大小事情也算笑著過去了。
陳宗道工作時間研究荷藕,在家的愛好與荷藕也密不可分。20多年前,我去他家拜訪,發現他養的花都是荷花,院子和二樓的陽台上都擺滿了大小水缸,地面上總是濕漉漉的,所以蚊蟲也多。可他養的荷花都是珍品,什麼“美人紅”、“大紫紅”、“小暗紅”,陳先生總是小心翼翼地伺弄著它們。
陳宗道對蓮藕的喜好甚至到了痴迷的地步,只要有荷花圖案的瓷器、陶器、畫作,他都非常喜歡,就連身上穿的衣服,也常常繡有荷花圖案。
與作家徐遲的“捶藕情”
據其子陳躍回憶,因為寶應的捶藕,陳宗道和著名作家徐遲還曾有過交往。徐遲在一封寫給陳宗道的信中說:“在武漢的荷花藝術節上對中道先生談的幾道藕菜,特別是捶藕那道菜,單是那洗切、煮燜、切什、打糊、捶拍、油炸、籠蒸、勾芡的名稱,已是精緻非凡,不嘗不為快事。不過回家實踐起來卻不得要領,細節處怕是有了疏漏,望宗道先生能給予指導。”信未,徐遲還向陳宗道說起了一件趣事:“一次夢中做捶藕,要到嘴了,醒來終究是‘芰荷笑笑,捶藕緲緲’。”
陳宗道在收到徐遲的信後,立刻在第一時間內給他回了信,向他詳細介紹了寶應捶藕的製作方法。在信的最後,陳宗道向徐遲建議:“武漢的藕畢竟不同於寶應的藕,要想吃地道的捶藕,還是請到寶應來作客。”
病榻之上仍筆耕不輟
然而,在2008年一次不經意的體檢時,剛剛進入古稀之年的陳宗道被診斷出患有食道癌。噩耗傳來,對陳一家猶如晴天霹靂,原本平靜、安寧的幸福之家被蒙上一層陰影,壓得這個家庭快喘不過氣來。
陳宗道在研究蓮藕之餘,喜歡收藏和寫作。在他的藏品中有老式打字機、老相機和郵票、糧票、門券等紙質藏品。而寫作則是他多年的習慣,在他退休後,寫作成了他最大的愛好,在近幾年間,陳宗道共在晚報上發表了40多篇詩歌、散文和鄉土小品。
2001年6月16日,陳宗道在本報發表了第一篇文章《民國<詞源>有續篇》。2008年,他在被查出患有食道癌後,仍然筆耕不輟,陸續寫了《玩蠶豆吃蠶豆》、《“�”字用處廣》、《 風箏上綁蒲弓》等散文和小品。2010年5月22日發表的《 風箏上綁蒲弓》是其在生命中的最後一篇投稿。他在文中寫道:“記得我兒時扎了一個七星套八角的八卦大風箏,上頭綁了三把蒲弓,中心又裝了一個竹鴿哨,那天正好風大,在空中鴿哨和三把蒲弓一起鳴響,真像器樂大合奏,好聽極了。現在,那遙遠的童趣,雖然已漸行漸遠,回想起來,仍然覺得耳邊又響起那“哇―嗚―哇―嗚”的悅耳之聲。”
彌留仍惦記著蓮藕
由於陳宗道的年齡偏大、病灶範圍擴大,不適宜開刀手術。在兩年多的時間內,陳宗道先後做過四次放化療。原先神采奕奕的他已被病魔折磨得疲憊不堪、神形俱傷。
每一次,其子陳躍從揚州回家都會握住父親的手,將頭輕輕地靠近父親的嘴邊,聆聽父親的話語,也只有那一刻父子倆的心靠得最近,近得幾乎可以聽到父親的心跳,父親的呼吸是那么的急促和微弱。生命在此刻變得如此脆弱。
雖然陳宗道的病情在今年初有所緩和,而又在5月份一度惡化,在頻繁輾轉揚州、南京等地治療明顯好轉下,他的身體狀況也在多次奔波中心力憔悴。
在彌留前的十多個日子裡,陳宗道仍惦記著他的蓮藕世界。
2010年10月30日20時48分,陳宗道先生因搶治無效永遠地閉上了眼睛。“半輩子為農科研領軍卻淡泊名利,一輩子為人行事敦厚並妻子傳承”,這是其子送給父親的輓聯。斯人已去,但那清瘦的音容笑貌卻永遠定格在送行在送別的親朋好友的記憶中……
――遙遠天堂,可有清清荷香? (作者:吳立春 趙軍)

食品科學專家

男,浙江餘姚人,1941年1月生,中共黨員,教授,博士生導師,重慶市首批“食品科學”學科帶頭人。
1967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獲碩士學位。1982年美國訪問學者,1987年聘為教授,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99年被評為博士研究生導師。1992-1996年任西南農業大學副校長。
現兼任農業部全國高等農業院校教學指導委員會食品學科組副組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
長期從事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科研教學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食品化學與營養學、食品生物技術。主要為博士生、碩士生講授“食品科學進展”、“食品生物技術”、“食品研究生班討論”等課程。目前累計培養博士生18名,碩士生60餘名;其中在讀研究生20餘名。承擔20餘項省部級科研項目並獲獎。主編或副主編《食品生物技術》等全國規劃教材3部,其他教材及專著10餘部。累計發表科研學術論文60餘篇;其中一級核心刊物40多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