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農學院

原西南農業大學成立於1950年,原稱西南農學院,由原四川省立教育學院、華西大學和相輝學院相關係科合併而成,1979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為全國重點大學,1985年更名為西南農業大學。

學校概況:

西南大學,是2005年7月,經教育部批准,由原西南師範大學、原西南農業大學合併組建的教育部直屬綜合性重點大學,位於重慶市北碚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縉雲山下,風景秀麗的嘉陵江畔。

原西南師範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重點綜合性師範大學,原名西南師範學院,1950年由原國立女子師範學院和原四川省立教育學院合併組建而成,1985年更名為西南師範大學。

原西南農業大學成立於1950年,原稱西南農學院,由原四川省立教育學院、華西大學和相輝學院相關係科合併而成,1979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為全國重點大學,1985年更名為西南農業大學。2001年,西南農業大學與原四川畜牧獸醫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柑桔研究所合併為新的西南農業大學。

合併前的西南師範大學、西南農業大學僅一牆之隔,其前身均為1906年的川東師範學堂,歷史淵源悠久。

兩校在長期的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在教師教育和農業教育方面形成了鮮明的特色,為國家培養各類人才20餘萬人。學校的教育學、心理學、農學學科優勢明顯,家蠶基因組研究居於世界領先水平,基礎心理學、教育學等學科研究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創造了自然免耕法、家蠶基因庫、西南民族教育與心理研究、人類時間認知研究等為標誌的一大批重大科研成果。兩校推廣套用新成果新技術數百項,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學校占地9000畝,校舍面積近150萬平方米,圖書館藏書380萬冊。有2個國家級重點學科、7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45個博士點、9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20個碩士學位授權點、5個專業碩士學位、35個省部(市)級重點學科、17個省部(市)級重點實驗室、5個重慶市重點文科研究基地、104個本科專業。學科涵蓋11個學科門類,共40個一級學科。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有專任教師2650餘人,專職科研人員300餘人,其中,教授(研究員)307人,副教授(副研究員)739人,博士生導師103人,碩士生導師513人;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國家級、省部級專家75人,重慶市學術帶頭人及後備人選173人,有國家級突出貢獻的專家15人,有40餘名教授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和學科組成員、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學部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組成員、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評審組成員、全國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顧問和委員;有70多名教授為全國二級以上學會的會長、副會長、理事長;有20多名教授擔任國際科研機構的重要職務,在該學術領域有較大的影響。主持承擔“973” 、“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科基金等各級各類科研項目1414項。

西南大學有全日制本科生及研究生50000餘人,辦學層次和規模居西部高校前列。與美、英、法、德、日、澳、俄、加等近30個國家或地區的高校和科研機構進行學術交流和開展科研合作,與國外20多所大學及科研機構建立了長期友好合作關係。

從這裡走出的。。

袁隆平   袁隆平 Yuan Longping (1930.9.7 -) 出生於北平,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1985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構想,為雜交水稻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計畫兩系雜交稻專題的責任專家,1995年研製成功兩系雜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級雜交稻育種技術路線,2000年實現了農業部制定的中國超級稻育種的第一期目標,2004年提前一年實現了超級稻第二期目標。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先後獲得“國家特等發明獎”、“首屆最高科學技術獎”等多項國內獎項和聯合國“科學獎”、“沃爾夫獎”、“世界糧食獎”等11項國際大獎。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餘篇。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