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林[著名花鳥畫家]

陳子林[著名花鳥畫家]

陳子林,字新讓,號天柱樵老,半硯齋主人。生於1927年,西安美院教授,幼時生活在衡陽縣洪羅廟天柱山的一處書香門第,幼承庭訓,勤思好學,博覽群書。在十四五歲時入省立興國中學讀書,於馮友石先生門下學習書畫。六年寒窗苦苦求索,深得馮先生垂愛,曾任興國中學美術研究會會長。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中學畢業正值共和國成立之前,先生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于軍旅之中發揮書畫之功用,部隊報紙聘其為記者美編。

1946年師從馮友石生先學習中國畫,1954年從部隊轉業後考入西北人民藝術學院(西安美院前身)美術系,1957年畢業後留校任教,1962年後在陝西眉縣文化館從事基層美術工作,1980年調回西安美院師範系任教,1981年被派往敦煌莫高窟進行敦煌壁畫的臨摹研究工作,並赴日本展出,受到國外研究中國文化學者的極大關注。80年代中期以後,主要從事大寫意花鳥畫的研究探索工作,並於1988年在西安美術家畫廊和徐州市舉辦了個展,取得了較大的成功。

由新羅、老缶而青藤、雪個,由塗真摹形到點畫自然,由觀花尋態而從心所欲。陳子林畫風由古漫今,由工化寫。長期的打磨練就了棉裡裹鐵,亦古亦今,工寫兼備,直抒胸意,生機無限的獨立畫魂。

最為可貴的是,他的魂魄是黃土高原的大氣深沉,而語言卻沒有任何渾濁粗糙的西北畫派的因子,特立獨行,孤芳自賞。

藝術特點

陳子林先生的畫只所以點畫精到、氣格清新,與其數十年刻苦用功和堅定的信念分不開。學生時代,先生從山水花鳥畫入手,受黃鶴山樵、石濤、八大、新羅山人影響較多。雖然後來也受西風俄雨的影響而畫一些應景之作,但是先生在內心深處對中國畫已往的大師及經典作品的至高境界的追求卻從未放鬆,書法和筆墨語彙的錘鍊數十年來一直是先生的日課。先生對中國古代書畫經典作品的愛是發自內心的,體會也是深刻的,先生確信中國畫筆墨語彙的優良品性是永遠不會過時、不會落後的。堅定的意志、寬容的胸懷、遇事不爭的個性,使先生得以數十年潛心於自己熱愛的書畫創作之中,日日耕耘,鑄就了先生沉穩、精練、散淡、典雅的畫格。80年代以後,先生基本以花鳥畫為創作的主要題材,畫風樣式也經歷了幾次大的變革。80年代初,先生從粗筆放縱的寫意花鳥轉入酣暢淋漓的潑墨潑彩探索,將宣紙彩墨等中國畫材料工具的性能發揮到了極致,數年的揮灑也不乏佳作累累。繼而,先生又不滿足於隨意而來的彩跡墨韻,遂又改之為點畫嚴謹、筆精墨妙、以一當十更高境界的追求。十年下來,廢筆成冢,廢紙如山,先生的手下:筆筆如鐵,點點珠璣。荷塘清氣襲人,梅枝疏朗散淡,竹影橫斜隨意,蘭葉幽雅自然。先生畫牡丹,端莊富貴、筆法沉穩而毫不俗艷。畫梅蘭竹菊,疏枝稀葉而絕不寒酸。先生筆下的老樹,讓我們看到了中華文化幾千年的深厚。先生筆下的雞鴨魚鳥,使我們感到古老文明的勃勃生機。畫梅、蘭、竹、菊、雞、鴨、蟲、魚,又非梅、蘭、竹、菊、雞、鴨、蟲、魚,而是中國畫筆墨精神的絕妙展現,是中國畫新的生命契機。先生的畫使人看到的鐵骨文心,使人感到的是清麗自然。書法即畫法,人品即畫品,在先生這裡得到了真正的體現。

從先生的藝術歷程和成就中可以使我們相信,優秀的中國畫是常老常新的,只要堅定信念,艱苦跋涉立志創新用符合中國畫規律的方法去學習、創作中國畫,就一定能在古老的中國畫這棵大樹上開出新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