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十田

陳十田

陳十田,號土園 , 1975年生,四川大竹人,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居北京。

簡介
陳十田 號土園 , 1975年生,四川大竹人,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居北京。專業書畫篆刻家,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新疆書法家協會理事,出版有《墨檔案、陳十田卷》,《當代最具學術價值畫家之陳十田卷》,《一生是土、陳十田書畫印》,《中國當代書畫印名家、行中問道陳十田》等,被評為當代最具學術價值和收藏潛力之畫家,曾於北京、廣州、山東、安徽等地舉辦書畫展,作品被多家藝術機構和個人收藏。
擅長中國畫、書法、篆刻。山水取法宋元,於倪瓚、王蒙、石濤、漸江等得力尤多;花鳥取法徐渭、八大山人、吳昌碩、齊白石等。其畫作拙樸溫潤、悠遠靜謐,機杼自出、古意在焉;呈現出祥和寧靜、飄渺神秘的詩意般畫境。書法宗二王、米芾、蘇東坡、沈曾植、趙之謙、金農;並取法北魏碑版、金文、甲骨,章草、漢隸。其書作筆法跳躍、點畫俊厚,魄力雄強、氣象渾穆,恣肆奇倔又不失溫文爾雅。篆刻以甲骨、金文入印,造型奇譎恣肆、渾穆樸拙,運刀雄健酣暢、意境豐裕雅致,風格獨特而又不乏古意。以書入畫,印從書出,其書、畫、印靜穆高古而又協和統一,極具藝術特色。 十田山水:“慢”中風景
文/ 邱才楨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一個藝術家成就,在於其作品所抵達的深度和廣度。而深度與廣度的可能與否,在最初的精神指向,即出發的精神原點時,就已基本確定,如品味與格調、師承與目標。這些也成為判斷一個藝術家現在、過去和將來的重要指標。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此之謂也。
山水畫家的工作,並不僅僅是創造可觀、可居、可游的實體空間,更多的,是營造精神的安放與棲息之所。營造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種:釋放、流露或宣洩,不一而足。
陳十田的方式是一種隱忍的釋放。他用松而毛的線條,乾而淡的墨色,推衍出一片悠遠寧靜的山水。勾勒簡括,少用皴法。而山石肌理,多用雲水渲染替代。山水結構,則多作或長或方的構圖,穩定端凝,古意在焉。
顯然,十田並沒有取法任筆恣肆、濕墨淋漓的“寫意”傳統。明清以來,對於“文人畫”的回顧或塑造中,倪瓚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參照。倪瓚所謂“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寫胸中逸氣耳”之論,常被理解為以率意、迅疾之逸筆,寫胸中超逸之氣。其實倪瓚所謂,僅指墨竹而言,比照其墨竹與山水,不難辨其軒輊。即便是其“逸筆草草”的墨竹,其僅僅是“逸”而已?“收”的功夫隱然在焉。
“逸”有“逸筆”、“逸氣”之分,也有“高逸”、“縱逸”之別。前者飄渺悠然,後者急促恣縱。既表現為氛圍、意境等精神層面,也體現為動作、節奏和用力方式等具體操作層面。其中的核心,在於對“時間感”的理解。山水畫,既在於營造精神世界的空間感,更在於呈現精神世界的時間感。而上述“古意”與“寫意”,“高逸”與“縱逸”之間的“時間感”,自是不難判斷。顯然,十田的山水,呈現出的是一種“釋放”的、“古意”的、“慢”的時間感。
“慢”其實是對待傳統的一種的基本態度和方式。無論是鑑賞還是臨習,都需要“慢”的方式,這樣才有可能做到儘可能的細緻深入。 “慢”,其實也是傳統文人生活的基本特質。
應該說,我們的生活和藝術已經離“慢”的要義漸行漸遠。“古意”與“涵養”,常常為“激情”和“宣洩”所擠迫。而與之俱來的,並不一定是真性情,而常常是偽激情,甚或濫情。
陳十田山水畫中,松而毛的線條是元明以來傳統,以倪瓚、王蒙為代表。乾而淡的墨色,則以明末清初極一時之盛。至於空勾少皴之法,則為晉唐古意,早為趙孟頫大為推崇,至明末清初,幾乎只有弘仁得其要義。而山水的或長或方結構,自宋荊關以來,只有龔賢、弘仁寥寥數人遠接前賢而已。
十田線上條、墨法和結構的“古意”的傳統追溯上很好地找到了相關的源點和節點。這使得他的作品,跟時風拉開了相當的距離,而漸漸地逼近古人。顯然,這來源於他“慢”的行為方式,以及對傳統中“慢”的要義的體悟和把握。
感言十田
文/ 張開
中國的書畫藝術講究筆墨,這是一個不用討論的話題。但是,隨著時代的轉變,當代很多的藝術家們對筆墨的深入理解與研究趨於淡化,這是對於書畫創作與審美的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毋庸置疑,失去筆墨意韻的書畫作品,始終不可能達到特有的藝術效果,更不可能感動創作者與觀賞者,對於繼承傳統與啟迪來者將永遠是一句空話。
我佩服十田的畫,就在於他對筆墨的理性把握與不斷的深入實踐。在他的筆下,以恰如其分的筆墨營造出了高古與蒼茫的繪畫意境,使真正懂得傳統繪畫的觀賞者為之感動,這是十田的用心處,也是其高明處。
十田的畫重視對線條質感的追求,雖然用筆不多,但每一個點線都能傳達出他的思想情緒,都潛藏著他獨特的審美視角。早年他的繪畫多以花鳥為主,近年來又在山水的創作上有了很大的突破。細讀他的山水作品,一山一石,一水一木,一根很小的線到整體的氣息,無不蘊涵了他對中國繪畫筆墨的理解與認識,以及對生活的感悟和對美的嚮往與追求。這是作為一個畫家的修養,也是界定一件作品品格高低的重要的因素之一。特別是他近期的山水創作,以極為簡潔的筆墨營造十分豐富的審美意境,這是那些只追求繪畫製作的所謂藝術家們遠遠不能比擬的。
書畫藝術作為傳統文化的精髓,具有十分明顯的民族特徵。所有從事書畫創作的藝術家們無不接受傳統文化與技巧的滋養。換言之,必須理解與借鑑傳統繪畫的精神與理念。但是,書畫藝術發展到今天,能夠深入古人再開拓創新的藝術家日漸稀少了。很多藝術家追求短、快的成才之路,在很短的時間裡就能成為一個書畫家,能夠在市場上賣得一個好價錢,再經過一些名人的吹捧與濃重的包裝便成為一個著名的書畫家,顯然,這不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
十田的創作始終在繼承好傳統再尋求創新的理念支撐下進行的。他很注重對傳統經典繪畫的借鑑與吸收。王蒙、倪贊、弘仁、石濤、髡殘等等藝術家他都經過細緻的研究。從實臨到意臨,由局部至整體,不斷的從中吸取養料,然後轉化為符合自己審美需求的筆墨線條。在他最近創作的一批作品中,能夠充分的體現他對傳統筆墨的重視深度。山水的意境多受倪瓚、弘仁的影響,筆墨簡潔、線條蒼茫、內涵深厚。古人云: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棄繁為簡,變滿為空,這是一種認識的升華,也是一個艱苦的過程。倪瓚、八大的畫都非常的簡,但畫上的每一筆都是作品中的重要元素,缺一筆嫌少,加一筆則多。更重要的是,每一筆都能傳達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現對人生的理解與感悟。十田從四川到新疆再輾轉定居於北京,特別是十幾年的軍旅生活的磨練,豐富了他的人生閱歷,這對他的藝術之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深入的學習借鑑古人之後,再回到自然的懷抱,到名山大川中去感受生活、體驗人生,不斷的積澱創作素材,使作品既尊重傳統,又符合當代的審美特徵。
我們習慣性的在品讀一件繪畫作品的時候,首先要看作品的落款。如果書法水平不高,其繪畫作品的格調與層次可想而知。對於繪畫而言,書法是基礎中的基礎,有了書法的功底,才能有豐富的繪畫線條,作品才有可讀性。十田很注重書法方面的修養,他的書法碑帖兼容,線條質樸率真,用之於繪畫,正好符合他的審美特性。這種自然的結合,成就了他的繪畫水準的突飛猛進,同樣可以想像,如此堅持不懈,他的藝術之路將是何等的輝煌,他的作品將能達到什麼樣的高度?
抱朴歸真 寄情林泉
文/ 夏相卿
傳統的中國畫,在經歷了全盤否定(未成功)、改良、中西結合等幾次大的文化手術以後,正在悄悄地發生著質的改變,到今天已經形成了一種民族特點一息尚存的藝術,而且逐漸成為美術創作的主流,在官方的舉辦的屆展展廳里,已經難以看到純粹的中國畫,文人畫更是已經頹然下野。中國文人畫自宋元興起以來,似乎要在目前已處於西方美術教育體系覆蓋下的我們這個時代被劃上句號。
然而,遠非如此。中國傳統文化雖然具有極強的包容性,能夠接納一切優秀的外來文化,但是,她已經強大的滲透到每箇中國人的骨髓,正如我們天生的黃皮膚、黑眼睛,是難以改變的,而且事實證明,中國人的智慧,其去蕪存菁的能力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難以比擬的。中國人的思想在經歷了諸多的厄運之後,已經變得更加堅不可摧。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發展,必然也會在不久的將來,製造出新的舉世矚目的高峰,中國的傳統文化也絕不會被打折。
目前,國內已經有好多有識之士力倡國學,不少傳統文化的的堅守者,以堅定的信念,以自身的實際行動,開始譜寫中國傳統文化的新篇章。而書畫家陳十田即是這樣一位不折不扣的傳統文化堅守者。
但是,他沒有吶喊,沒有檄文,更沒有投槍和利劍,相反地,陳十田卻悠閒從容,儒雅恬淡,寄情山水,忘懷世俗,全然不去理會亂象紛呈、塵囂日上的當今畫壇。他遁跡於鄉間四合院,名之曰“土園”,顯示出一個青年畫家對自己當下境遇的釋然——“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從陳十田身上,又讓我們看到了顏回那安貧樂道的精神,折射出中華文明優秀傳統不朽的人性光輝。十田以自己對傳統的深刻理解和感悟,用中國傳統的筆墨語言,默默闡釋著中華五千年優秀的民族精神。
陳十田的山水畫,神秘、幽遠、飄渺、靜謐的意境,充滿著詩意,給人以無盡的遐思。產生這種美學意義上的情感回響,自然離不開他駕輕就熟的的傳統筆墨表現技巧。他的用墨是極富特色的,可以說是機杼自出。他巧妙的以墨法取代了部分繁冗的皴法,形成了鮮明的時代特色和獨特的個性化語言——風雲靉靆朝暉夕陰,水墨淋漓,氣象萬千……一丘一壑,一松一石,既顯示出了他不凡的智慧,也可以讀出一個巴蜀文人對家鄉的眷戀和獨具的情懷。而陳十田的用筆,則是以中鋒為主,把他的山水畫作品裡的線條抽象出來看,他筆下的線條本身所具有的那種拙樸溫潤、渾厚華滋和自然天真,也幾乎成了一種獨特的符號,體現出他書法功底的深厚和對中國傳統書畫線條本身的正確解讀。
陳十田的書法,也多為師友、同儕稱道。他曾立足碑學,深入帖學經典,現仍悉心臨池而不輟。單就其書法造詣來說,也足以為人所欣羨。他的書法,筆法跳越,點畫峻厚,體現了魏碑的魄力雄強,氣象渾穆;結體出人意表而又開合有度,但於魏碑的恣肆和張揚以外,又多了一份溫文爾雅;章法嚴整而不露經營聲色,跌宕起伏,似信手拈來,揮灑自如,但又不失整飭。
以甲骨文入印,長期以來是諸多印人憚於涉足的,而陳十田卻在這一領域,憑著自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摯愛和理解,邁出了自己堅定的步伐,並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此外,不拘古法,外在形式構成多元化,同時又具有原創性,是陳十田治印的另一特點。他的印,總體來看,風格鮮明,造型奇譎恣肆、運刀雄健酣暢、意境豐裕雅致,令人耳目一新,獨具時代特色而不乏古意,舒展自然,同時又給人一種無所畏懼、大義凜然之感。他以不落俗套、不囿舊格、以心制技作為自己的創作思想,重視自我感情的詩化抒發和創作主體的遷想妙得,充滿著藝術活力和審美張力。
陳十田以其書畫印作品,所體現出來的正大氣象,正受到越來越多的世人的矚目,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觀眾和收藏家群體……這位以中國的傳統筆墨詮釋中國民族文化、譜寫自己人生的書畫印三棲藝術家,在當今書畫界風雲變幻的時代,將怎樣揮灑新的、更為壯麗的人生畫卷,我們拭目以待。
腹內文心厚 筆端造化奇
文/ 唐書安
新世紀的此時,一批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國畫者在經歷了上個世紀這百餘年的藝術陣痛之後,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的復甦、視野的開闊、眼界的提升、資訊的便捷、資料的豐富,也在逐漸找到對於本民族文化藝術的自信,開始重新審視國畫在當代性的發展思路。一些有真知灼見的老一輩國畫家也不斷在提出“倡導寫意精神”、“貼近文脈”等國畫發展“回歸復位”的思路,在這些思路的引領下,一些學習國畫的青年才俊正日漸顯現出新的藝術活力,我的四川鄉友陳十田既是其中一位佼佼者,其之所以在當今眾多中國畫學習者中有出眾之譽,這與他具有相對完備的“才、學、識”綜合素質有關。
首先說“才”,一個畫者,才不高,不足以以敏銳之心體會萬物變化之奇 。十田兄乃四川人,巴蜀由於地勢天險,自古以來,耕作自足,民物較豐,生活安逸,故而古人有“少不入川,老不出川”之說,正因為巴蜀民眾生活安逸,於詩文書畫也頗多雅好,而且識見高蹈,不隨俗流,因此巴蜀之民一受秀美山川潤澤,二受尚藝民風浸染,自然才情涵育。另,十田兄不僅少小得蜀地山川潤澤,及長再赴西域戎邊十四載,得塞北浩然蒼茫之氣補綴,今日又在京華定居,得京華皇氣薰染,一身兼得南北氣脈營養,才力更增也。清代沈芥舟曾說:南方山水蘊藉而縈紆,人生其間得氣之正者,為溫潤和雅,其偏者則輕佻浮薄。北方山水奇傑而雄厚,人生其間得氣之正者,為剛健爽直,其偏者則粗糲強橫。山水養人,才情涵蘊其間。
其次說是十田兄之“學”,十田兄戍邊之餘以書法習練為根基,此畫者關捩。書法乃中國畫學習者必過關口,不明書法,則不悟筆法,筆法不得,何以以一管柔毫於提按頓挫間得濃淡乾濕之意。中國畫之內在本質在“寫意”二字,如何“寫”萬物之“意”,其技術手段必須以書法之筆法為要。竊觀當今許多畫壇“大家”,鮮有書法基本功過關者,正因此,他們只能拿毛筆當排筆在宣紙上畫“素描”中國畫。十田兄深明此理,就是當前研習繪畫之餘,仍臨池不掇,時相從書法中體悟筆法。當然,書法佳善之人未必都能畫好畫,因為畫無定法,物有常理,就是說,畫有畫的理法,也正因此,十田兄居京之後,即到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專業進行系統的中國畫畫理的研究學習,從名師,親師友,相互切磋,研讀畫理,臨摹經典,遊走山川,走的是一條正格的“問學”之路。而且,還不僅僅滿足於此,他在研習山水畫之餘,學習一些花鳥畫大家如八大、吳昌碩、齊白石等人的經典作品,還研習方寸之間氣象萬千的篆刻藝術,這些都是助養他山水畫氣格形成的重要補給。
再說“識”,“學”豐“識”才能“高”,但“識”有偏正,漢代揚雄《法言》中說:多聞見而識乎正道者至識也,多聞見而識乎邪道者迷識也。學畫亦然,倘若“識乎正道”,則大美,“識乎邪道”則謬。十田兄之於繪畫之“識”如何呢?其曰“以古為新,以古乃佳”,此“識”可謂正道,因為學畫之始,不得究竟,如何才能進入書畫門徑呢,惟“與古為徒”,於古人經典圖示、筆墨間悟得門徑,再究心造化,再使物我兩忘,中得心源,惟如此,畫者才能於天地萬物間真正達到解衣盤礴,心手合一的化境。
當然,從十田兄目前的藝術狀態看,還行走在與古為法,師法造化相互求證的過程之中,但是,由於其“識”正、勤力、淡於名利,如此,則有理由相信他會將繪心復歸於文心,於繪事中求得真性。
那天十田
文/ 萬里明
陳十田,大竹人氏。
多年前的一天下午,我去“一品堂”取畫,初識十田。第一次見到他的畫,展卷之際,我眼前一亮;文質彬彬,君子之風。
我常戲言:畫如其人,人如其畫。如果一個畫家與其作品不一致,不是人有問題,就是畫有問題。當然,這不是道德評價,是指畫家與其作品的氣質是否一致。
寫十田,我想了許久,一直寫不出,不知從何切入,站在哪個視角來表達十田。現在有許多書家的畫和畫家書法,是書家把畫畫當書法,畫家把書法當畫畫。只是有一點所謂的小趣味而已,與真正的書家之字和畫家之畫相異。都說書畫同源,可寫字不是畫畫,畫畫也不是寫字。十田由書入畫,以書入印。書承二王,趙之謙、沈曾植諸家,碑帖相融。畫襲倪瓚、王蒙、漸江.石濤之跡。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印法秦漢,以甲骨,金文入印,力追高古蒼茫之氣。讀十田書畫印,從裡到外瀰漫著“清澈”、“清雅” 之氣。一個“清”字不易,天性使然,書畫之“清”難得,無法效仿,人亦如此。慶幸的是十田是書家之書法,畫家之畫,且書畫印又相得益彰。
我所感知的十田是散淡的,謙恭的。當今社會,我們免不了要與各式各樣的人打交道,無意間就會少幾分質樸和真誠。十田他求畫理而不執迷,明世情而不流俗。與古人對話,向經典學習。這緣自十田對傳統文化的自覺和體悟,既是十田的藝術理想,也是十田選擇的人生方向。談到十田,朋友們都會說:十田的畫好,十田這人更好。好人總能畫出好畫。畫出好畫的人大多能自省,有深情,懷著一顆真摯的心,有如一面湖水,微風吹過,在陽光照耀下,越發顯得清澈。
因為十田,我常想起多年前的那天下午,與十田莫名其妙的相識,記不得都說了些啥,只記得我們還進行了一場桌球友誼賽。後來我們就成為可交談的畫友,這也許是緣分,一切早已注定。
性情筆墨——多情的陳十田
文/ 老 莊
藝術作品貴在載情,藝術世界是情感流動的世界。
山水畫在藝術家的筆下呈現出姿態各異的美:或蒼勁雄渾,或儒雅含蓄,或淡逸清心,或冷艷幽深,或高曠空靈,風韻別致。。。。。。這些綻放異彩的美,無不是藝術家用筆墨表達自己體味的人生,感悟自然,情感的流露,氣質的表達,審美的取向及學養的彰顯。
接觸到十田的或看到過他作品的人,都有一個共同感受:十田是個多情、多才的藝術家。這種多情不僅是表現在畫上,也體現在他的為人為事上。在他的作品中可看到對自然一草一木、一石一鳥的感情,多情才能多才,十田于山水、花鳥、書法、篆刻皆擅。在他的山水畫中,明顯可看到取法之寬之遠,他曾言:“學畫取法要橫到邊、縱到底”,意為上追宋元五代,下取明清近現代,這種納百川而歸宗的學習方法使他受益頗多。藝術上的多情才能激勵動力,有時真讚嘆他幾倍於人的精力,幾乎相隔幾日就能見到他大摞臨摹稿及創作稿,他用十二分之精力去挖掘傳統藝術之寶藏焉能收穫不多?
十田的畫是以一種高曠空靈,風韻別致的美展現在人們的面前。他的作品中峰巒渾厚、草木華滋、近樹數株、遒勁多姿,雜樹錯落間茅舍屋宇若隱若現,潺潺的溪水愜意的流淌,讓人嚮往,讓人有種密而不繁,曠而不空的美韻。他的畫受弘仁、八大、倪瓚、王蒙等影響頗深,是沿著古法發展的脈絡不斷前進,他曾戲言“能在古代大師們的剩羹中取得一勺定能充飢補體”,可見他對古法的多情多專。十田的畫有繁體、疏體兩類,繁體密不透風,情之所至揮毫潑墨,滿紙菸雲;疏體言簡意繁,筆墨少而意境深。
十田是個外表沉靜、溫文爾雅、不擅張揚,而內里卻是靈氣、才情 、學養、功夫兼有之人。與他相識定能相知,他的真誠、直率很具感染力,和他一交往總有一種相見恨晚之感。十田乃軍人出身,又於西域生活十幾載,舉手投足間有一種沉靜、幹練,他身上的靈氣、學養、品德不僅體現在他的作品中,也體現在他生活中的點滴上,因此相交了很多書畫界的朋友。在而今物慾橫流、急功近利的時代,能有十田這種多情多義且多才難能可貴,這也將成就他在藝術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