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其業

陳其業

陳其業,字勤士,生於1870年,卒於1961年。他的母親吳氏,為射村吳文之女,出身於書香門第,知書達理,對孩子的教育抓得很緊。在母親的啟蒙下,少年陳其業即顯示出其才華,在學校很有聲名。

基本信息

簡介

陳其業,字勤士,生於1870年,卒於1961年。他的母親吳氏,為射村吳文■之女,出身於書香門第,知書達理,對孩子的教育抓得很緊。在母親的啟蒙下,少年陳其業即顯示出其才華,在學校很有聲名。陳其業很早就入私塾,熟讀"四書""五經"之類的儒家經典,一直上到府學,每月領取府衙所給的4兩銀子。

生平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堂堂的中華帝國竟輸給了東瀛小國。陳其業在上了府學之後,耳聞目睹了清廷的腐敗,再也不願讀書做官了。中國的一些先進知識分子從日俄戰爭中體會到,要想富國強兵,抵抗西方列強,應向日本學習,變法圖強,發展工業。在這種思潮下,一批優秀的知識分子紛紛東渡日本,學習富國強兵之術。陳其業也加入了這一行列,成為了留日學生的一員。

在日本留學期間,陳其業考察了日本的工業,希望能對國家有所裨益。但是,當他回國後卻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華,實現自己的抱負。他是陳家的長子,自小所受的是舊式教育,在一腔熱血報國無門的情況之下,又心灰意冷地回到了故鄉,繼承家業,經營絲綢。在故鄉,陳其業雖對政治日漸淡漠,但對地方公益頗為熱心,做了不少好事為了抵制洋布的傾銷,他用所學到的知識,改良蠶絲。為了使民間資金流動暢通,他又降低典庫的利息,以使農民免遭高利貸的盤剝。為了減少當地的洪澇災害,化害為利,他又倡導河流的疏通。

但是,如果沒有陳果夫陳立夫這兩個名聲顯赫的兒子,陳其業最多只能算是吳興小縣的一個開明士紳。若干年之後,在兩個兒子的幫助下,這位原本不願步入仕途,淡漠政治的前清秀才又被捲入了政治漩渦之中。

政治方面

抗日戰爭爆發後,江浙一帶為日軍占領。陳其業被迫率領家人跟隨兩個兒子入川。結果,在陪都,他又被選任為國民參政員。抗戰勝利後,蔣介石冒天下之大不韙,悍然發動內戰,又不顧政協決議,非法召集"國民大會",制定《中華民國憲法》。陳其業又被選任為"國民大會"代表,隨後又擔任了全國商聯會常務理事、全國工聯會理事等。國民黨在大陸失敗後,陳其業隨蔣介石倉皇逃竄孤島。這時陳其業已是80高齡,思鄉之情與日俱增。故鄉雖近在咫尺,卻難以歸鄉。在濃濃的思鄉愁中,陳其業病了。1961年他病死於台灣,時年已91歲。陳其業死後也甚風光,蔣介石明令褒揚。

人物評價

國民黨官方對陳其業的評價

國民黨官方機構為他立傳頌德:"綜其生平,其與人也恕,其律己也嚴,其宅心也厚,其治事也勤;蓋誠存乎心,而仁顯於外,故能表率子弟,成功成仁,睦輯鄉里,以尊以親,終甘澹泊,以樂天年。"

陳家三兄弟的歷史評價

客觀地說,在風雨飄搖的舊中國,陳其業兄弟三人多少都為資產階級革命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但三人的人生道路並不完全相同,陳其業走的是實業救國道路,後來依附蔣政權;陳其采先是革命救國,再蛻化為蔣政權的高級經濟官員;只有陳其美是在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上走到了盡頭,他是陳氏家族中一顆耀眼的星星,不僅在同輩人中閃射出爍人的光芒,而且還以其光亮昭示下一輩人走向顯赫的道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