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余道

陳余道 ,男,出生於1965年07月17月,博士,教授,江蘇人。畢業於南京大學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專業,獲理學學士(1987年)、碩士(1990年)與博士學位(1998年)。1990年以來一直在桂林理工大學任教,2001年被聘為教授,2005-2006年在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做高級訪問學者(一年),2007年入選廣西高等學校優秀人才資助計畫,現為教育部高等學校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委員,學校學科帶頭人,學校學術委員會成員,2011年獲學校首屆“教學名師獎”。

基本信息

湖北省電力開發公司工會主席

人物簡介
【性別】:男
【民族】:漢
【籍貫】:湖北廣水
【出生年】:1951.6
【來源】:《廣水人物》
【簡介】中共黨員,大學學歷,大校軍銜,部隊轉業,現任湖北省電力開發公司工會主席。人物事跡

出生於陳巷鎮倉屋嘴村。1968年2月入伍,1970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陸軍第一軍步兵第三師衛生營衛生員、醫務助理員、第一軍醫大學學員、武漢軍區軍醫學校教員、軍醫學校教務參謀、軍醫學校學員隊長、武漢軍區後勤部衛生部助理員、武漢軍區雞公山療養院醫務處主任、廣州軍區武漢療養院醫務處主任、湖北省軍區後勤部衛生處長。1996年2月湖北省軍區後勤部副部長,同年6月被授予大校軍銜。曾多次受嘉獎,兩次榮立三等功。1979年參加過對越自衛反擊戰。1999年12月轉業到湖北省電力開發公司工作,任工會主席。

桂林理工大學教授

人物簡介

1965年7月出生,江蘇省興化市人。現任桂林工學院資源與環境工程系副主任,《水文與水資源工程》重點學科帶頭人,碩士生導師。
1987年畢業於南京大學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專業,獲理學學士學位;1990年畢業於南京大學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專業,獲理學碩士學位;1990至1995年在桂林工學院(原桂林冶金地質學院)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教研室任教;1998年畢業於南京大學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專業,獲理學博士學位;1998年至今在桂林工學院水文與水資源工程教研室任教。曾擔任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教研室主任,現擔任資源與環境工程系副主任,桂林工學院《水文與水資源工程》重點學科帶頭人,碩士生導師。

教育與工作經歷

1983-1987年,南京大學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專業本科生,獲理學學士學位;
1987-1990年,南京大學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專業碩士研究生,獲理學碩士學位;
1990-1995年,在桂林工學院任教,助教—講師;
1995-1998年,南京大學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專業博士研究生,獲理學博士學位;
1998-2005年,桂林工學院任教,1998年副教授,2001年教授;
2005-2006年,在加拿大滑鐵盧大學(University of Waterloo)做學術訪問一年;
2006-2009年,在桂林工學院資源與環境工程系任教;
2009— ,在桂林理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任教。

研究經歷

多年來從事水文地質、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的教學與科研工作,發表學術論文34篇。1995年以來,在環境地質與污染水文學領域有以下主要研究經歷:
1.對淄博市地下水系統水動力條件、水文地球化學特徵演變進行了研究,明確了該地區環境水文地質條件變化最為強烈的地段;研究了包氣帶、地下水中石油烴污染物的歸宿;對整個齊魯石化地區進行了水量模型詳細的研究,得出了水文地質參數K、T等值線圖,在此基礎上運用特徵有限單元法,重點對齊魯石化新區地下水中總油、苯的遷移與水力控制進行了數值模擬(博士論文,1998,南京大學)。
2.通過較大規模的示蹤試驗和數值模擬,研究了泄漏物污染下游地下水水源地的水力途徑,對水力截獲的有效性進行了論述,參閱Environmental Geology. 2000, 39(11): 1304-1308,《環境科學學報》,2000, 20(4): 406-409)。
3.結合地下水化學資料研究肯定了地下水系統集中污染區處於溶解氧、硝酸鹽嚴重缺乏、硫酸鹽濃度呈低值檢出的厭氧狀態,並從機理上研究了含水層中苯歸宿,提出投注硝酸鹽促進生物降解作用的建議,參閱《科學通報》,1998,48(1):81-85。
4.分析污染源調查中大量土壤測試資料,論述了泄漏廠區包氣帶中石油類物質的遷移形式與歸宿,參見《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8,34(3):371-375。
5.根據地下水中溶解氧、硝酸鹽、硫酸鹽、重碳酸根等地球化學指標在地下水污染前後的變化,提出地下水系統中存在生物降解作用,並闡述了含水層中生物降解作用的類型與機理,為提高含水層中電子接受體濃度、提高生物降解速率提供了科學依據,參閱《高校地質學報》,1999, 5(3): 306-311,《科學通報》,1998,48(1):81-85。
6.根據野外工作經歷,在實驗室建造了較大規模的地下水系統實體模型以及地下水系統厭氧發生柱,開展了地下石油類污染物控制與模擬的實驗研究,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淺層地下水中石油烴污染物的內在生物修復作用研究(40262003)》。
開展上述研究工作的同時,還承擔了地方水資源保護規劃、岩溶旱片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與前景研究、灕江流域岩溶生態系統研究等工作,與地方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工作往來關係。

教學

本科教學:環境地質學,水文地質數值法,專門水文地質學,水文地質學基礎,地下水動力學,水文地球化學,實習指導。
研究生教學:污染水文地質學,水資源保護規劃,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
2004年出版《環境地質學》教材一部(冶金工業出版社),2006、2009年重印;2006年獲廣西高校優秀教材二等獎。2009年作為副主編出版了全國高等院校環境科學與工程統編教材《地下水污染控制》,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5
高等學校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委員。

科學研究工作

主要從事水文與水資源學科領域的科學研究,發表學術論文近60篇,其中SCI/EI/ISTP收錄16篇,中文核心23篇。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正在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廣西自然科學基金1項,廣西高校優秀人才資助項目1項,重點實驗室基金2項。並從事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河道建設項目防洪影響評價、入河排污口設定論證,是廣西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評審專家;也是我校《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資質》和《水資源調查與評價資質》技術負責人。作為完成人之一,《北方裂隙岩溶水污染物運移機制與治理研究》獲江蘇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2003);《中國西南岩溶生態系統研究》獲國土資源部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2007)。
在研國家、省部級項目包括:
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乙醇混合汽油污染地下水中乙醇的環境效應與修復(40672200),項目主持,2007.1-2009.12
2. 廣西自然科學基金(回國人員)項目,乙醇混合汽油污染地下水中乙醇的環境效應(桂科回0731022),項目主持,2007.5-2010.5
3. 廣西高等學校優秀人才資助計畫項目,基於水文變化指標的灕江環境流量評價(RC2007019),項目主持,2007.5-2010.5
4. 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項目,乙醇混合汽油污染地下水修復行為中介質滲透性能的變化,項目主持,2008.9-2010.8
5. 廣西地質工程中心重點實驗室基金項目,地下水中苯系物被生物有效降解的電子受體條件(桂科能07109011-Z005),項目主持,2008.7-2010.6
6. 國土資源部岩溶動力學重點實驗室基金項目,桂林城市岩溶地下水典型有機污染歷史與現狀的對比(kdl2008-11),2009.1-2010.12
7. “十一五”期間第二批廣西高等學校重點教材立項項目,《環境地質學》教材修編,主持
已完成國家、省部級項目包括:
8. Groundwater Plume Formation and Remediation of Releases of Modern Gasoline Fuels in the Subsurface,funded by a research contract from the American Petroleum Institute and by an NSERC Collaborative Research & Development Grant (J. F. Barker), 2005-2008. (2005.7-2006.7在Waterloo大學學術訪問).
9. 淺層地下水中石油烴污染物的內在生物修復作用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編號40262003),項目主持,2003.1-2003.12
10. 灕江流域岩溶生態系統評價指標體系與評價方法研究,國土資源部重大科技項目“中國西南岩溶生態系統研究”(編號2000208)子題,國土資源部岩溶地質動力開放實驗室,項目負責,2001-2002
11. 桂林岩溶生態系統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廣西區教育廳,桂教科研[2001]401號,項目負責,2002-2003
負責其它橫向項目:
12. 包括地方局級、企業科技服務項目若干(涉及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河道建設項目防洪影響評價、入河排污口設定論證),省略。

主要學術成果

SCI收錄
1. Yinian Zhu, Xuehong Zhang, Yudao Chen, Qinglin Xie, Junkang Lan, Meifang Qian, Na He.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dissolution and solubility of hydroxylapatite and fluorapatite at 25 °C and 45 °C. Chemical Geology 268 (2009) 89–96
2. Yinian Zhu, Yudao Chen, Fei Long, Junkang Lan, Na He, and Meifang Qqian.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rsenate/Phosphate Fluorapatite Solid Solutions 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A. DOI: 10.1007/ s11661 -009 -9974-2. 28 August 2009.
3. Chen Yu Dao, Gui L., James F. Barker, Yaping Jiang. 2009. Biodegradability of trimethylbenzene isomers under the strictly anaerobic conditions in groundwater contaminated by gasoline. Environmental Geology. 56 (6): 1123-1128
4. Chen, Y.D., Barker, J.F., Gui L., 2008. A strategy for aromatic hydrocarbon bioremediation under anaerobic conditions and the impacts of ethanol: A microcosm study, Journal of Contaminant hydrology (2008), Vol 96/1-4: 17-31
5. Chen Yudao, Jiang Yaping, James F. Barker. 2007. A Review of Effects of Ethanol on Biodegradation of Aromatics in groundwater.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Vol.18. Special Issue. 105-107
6. Chen Yudao, Zhu Xueyu, Zhu Xunshun, et al. 2000. Transformations and hydraulic captures of petrochemical contaminants in a karst-fractured aquifer. Environmental Geology. 39(11): 1304-1308
7. Wu, J-F., J.-Z Qian, and Y. D. Chen, Comparative methodologies for hydro-geochemical sampling plans for contaminant plume monitoring under uncertainty,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69 (10): A841-A841, Suppl. S, 2005
8. Yinian ZHU, Xuehong ZHANG, Qinglin XIE, Yudao CHEN, Dunqiu WANG, Yanpeng LIANG, Jie LU. 2005. Solubility and stability of barium arsenate and barium hydrogen arsenate at 25 oC.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A120 (2005) 37–44.
9. Zhu Xueyu, Liu Jianli, Zhu junjie, Chen yudao, 2000, Characteristics of distribution and transport of petroleum contaminants in fracture-karst water in Zibo Area,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43 (2):141-150
10. Qinglin Xie, Xuehong Zhang, Dunqiu Wang, Jincheng Li, Yiyong Qin, Yudao Chen. 2001. Research on the effect of sludge fertilizer on farmland and the safety of heavy metals in a karst area. Environmental Geology. 41 (3-4): 352-257
EI收錄
11. 蔣亞萍,陳余道,朱義年,藍俊康.地下水中乙醇汽油溶解組分運移與生物降解的研究.水利學報,2009,vol40(7):878-884
12. Chen Yudao, Yaping Jiang, Yinian Zhu et al., Characteristics and Utilization of a Pilot Scale Aquifer Model: Proceed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ater Resources and the Urban Environment.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 Nov. 2003, Wuhan, P. R. China. 50-54
13. 藍俊康,丁凱,趙付明,陳余道,吳孟. 鈣礬石對Cd (Ⅱ) 的化學俘獲.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7. 20(10)
14. 李永軍,陳余道,孫濤,2005,地理信息模型方法初探河流水環境容量——以灕江桂林市區段為例,水科學進展,Vol.16 No.2:280-284
ISTP收錄
15. Chen Yudao, James F. Barker, Lai Gui. 2007. Bioremediation Strategy for Mono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the Borden Aquifer, Canada. In: Water-Rock Interaction - T. D. Bullen & Y. Wang (eds). Taylor & Francis Group, London, pp. 1657-1660.
16. Yaping Jiang, Yudao Chen, Zhiwei Yan. 2003. Water Utilization and Water Problems in Guilin City: Proceed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ater Resources and the Urban Environment.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 Nov. 2003, Wuhan, P. R. China. 390-393
專利
17. 蔣亞萍,陳余道,王益偉,丁凱,利用含水砂槽降解乙醇與芳香烴的處理裝置,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專利號 ZL 2008 2 0113639.0, 2009.8
中文核心
18. 陳余道,乙醇對含水層中燃油芳香烴內在生物修復的潛在風險. 環境科學與技術,2009.(已錄用)
19. 梁美娜,陳余道,張燕,渠光華. 氣相色譜法測定地下水的乙醇和單環芳香烴. 環境科學與技術. 2009.(已錄用).
20. 張燕,陳余道,渠光華. 乙醇對地下水中硝酸鹽去除作用的研究綜述. 環境科學與技術. 2008. 31(12): 72-76
21. 渠光華,陳余道,張燕. 地下水中乙醇降解及其對芳香烴降解影響的研究進展. 桂林工學院學報,2008.
22. 蔣亞萍,黃宗萬,陳余道等,2005,石油類污染含水砂柱中BTEX的自然衰減與厭氧生物降解特徵,桂林工學院學報,25(2):342-347
23. 李永軍,彭蘇萍,陳余道,2004,灕江桂林市區段水環境自淨容量地理信息模型探討,中國礦業大學學報,Vol 33, No.5:596-599
24. 陳余道,蔣亞萍,黃宗萬等.2004.淺層地下水中石油烴污染研究的物理模型.桂林工學院學報,24(4):492-497
25. 陳余道,朱義年,蔣亞萍等.2004.汽油污染含水層中芳香烴的自然去除與生物降解特徵. 地球化學,33(5):515-520
26. 朱義年,張學洪,解慶林,陳余道,王敦球,Merkel, B., 2003. 砷酸鹽的溶解度及其穩定性隨pH值的變化,環境化學,2003第22卷第5期:478-484.
27. 陳余道,蔣亞萍,朱銀紅,2003,灕江流域典型岩溶生態系統的自然特徵差異,自然資源學報,18(3):326-332
28. 陳余道,朱學愚,朱學順等,2000,裂隙岩溶地下水中石油類污染物的遷移與水力截獲,環境科學學報, 20(4):406-409
29. 朱學愚,劉建立,朱俊傑,陳余道,2000,山東淄博裂隙岩溶水中石油污染物分布與遷移特徵。中國科學(D輯),30(5):479-485
30. 解慶林,林錦富,陳余道,張學洪,王敦球,桂西及其鄰區卡林型金礦床城礦流體水源初探,地質論評,1999, 45(sup.):839-843
31. 陳余道,蔣亞萍,《硫酸鹽還原菌的鋼鐵腐蝕機理及其地球化學建模研究》,中國有色金屬學報,1996,No.4
32. 陳余道,劉建立,吳劍鋒,朱學愚,1999,淄博市地下水中生物降解作用的水化學判別,高校地質學報, 5(3):306-311
33. 陳余道,朱學愚,朱學順,1999,淄博市大武水源地地下水流場演變及其影響因素,水文地質工程地質, 26(3):32-35
34. 劉建立, 朱學愚,陳余道,1999,山東淄博市地下水資源評價及其合理開發利用研究,高校地質學報, 5(4):450-454
35. 陳余道,朱學愚,劉建立,1998,淄博市大武水源地地下水中苯的歸宿與治理建議,科學通報, 43(1):81-85
36. 陳余道,朱學愚,劉建立,徐紹輝,1998,《山東齊魯石化新區地下包氣帶中石油污染物質的遷移歸宿》,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34(3):371-375
37. 吳劍鋒,朱學愚,陳余道,劉建立,山東高青平原區淺層地下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地理學報,1998,v53, Sup.:167-174
38. 陳余道,朱學愚,蔣亞萍,1997,《粘性土洞形成的水化學侵蝕試驗研究》,水文地質工程地質, 24(1):29-32
39. 陳余道,朱學愚,武三三,1997,《淄博市臨淄地區地下水源地石油烴污染特徵研究》,中國岩溶,16(1):35-40
40. 陳余道,蔣亞萍,《從防洪減災談水土保持》,中國農村水利水電,1997,No.10
其它期刊發表20篇。

政協福建省海雲墨會書畫家

陳余道,本名陳遠,字余道,祖籍上海,1959年6月生於福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福建省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政協福建省海雲墨會書畫家,民盟福建書畫學會常務理事,福建積翠園藝術館特聘書畫家,福州西禪書院院委,閩東印社社長,福建東南書畫院院長。蓍有《空海入唐行跡印譜》、《中國歷代璽印精品博覽·花押印》(江西人民出版社)、《陳遠書法作品初集》(西泠印社)、《海山風韻·藝文集·篆刻書法》(中國社會出版社)、《陳遠印集》(福建美術出版社)等。曾在寧德、福安、福州、揭陽等市舉辦個展。主編《海山風韻-寧德風景名勝藝文集》、《蕉城書畫十家》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