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古廟

院前古廟位於廣東省揭陽市,座落在揭東縣炮台鎮東北方向約五公里院前村,因古昔時這裡附近建有一座清泉院而得名,清泉院前面姓楊的村莊叫院前,清泉院後面姓施的村莊便叫院後。

簡介

古廟 古廟

院前村與內洋村、東嶺村接壤相連,三面環山,地勢頗似一布袋,故院前村也稱口厝洋。村落房屋倚山而建,整體地形貌似“金交椅”,確是風水好地。 院前古廟在院前的右側,廟傍青山,前繞綠水,古榕參差,廟宇儼然,裡面供奉著三山國王,相傳宮廟始建於明朝洪武十六年,已六百餘年歷史,這古廟歷來善男信女爭相朝拜,香火不斷,神靈庇佑著當地及周邊人民,長年風調雨順,鄉運亨通。

歷史

大革命時期,1927年南昌起義軍在會昌戰役之後轉道進攻汕頭、潮州,9月18日起義軍由福建長汀進軍汕頭,順韓江直下打下大埔、鬆口、三河壩,周恩來、賀龍、葉挺率總指揮部主力繼續向潮汕進軍。9月26日起義軍主力在賀龍、葉挺率領下向揭陽進發,此前炮台“三日紅”革命鬥爭失敗後,彭名芳等領導的赤衛隊退入桑浦山繼續開展鬥爭。當行軍至登崗時,由炮台區委謝文敏同志帶路至蔡坑,翻過小山嶺到院前古廟旁駐足,是時天氣炎熱,軍隊至此已是饑渴,當時院前村已成立農民協會,聞知是義軍,幹部及村民紛紛送粥送水,隊伍安然在樹林下歇息。在國民黨白色武裝統治下的炮台,由謝巽之等帶領鄉兵隊四處搜查起義軍,正當他們朝院前古廟方向搜來時,只見前面仍然是一片迷濛的濃霧而未發現起義軍的蹤影,附近村民皆說這是三山國王顯聖,庇護正義之師,使起義軍沿官道順利通過塘埔渡,直達揭陽,而後轉戰汾水。謝文敏為桃山新明村人,大革命失敗後逃往南洋謀生。

現狀

院前古廟自解放後因年久失修而顯得破爛,曾一度被廢改民辦國小之用,直到1993年才修葺一新。滄海桑田數度春秋,而今仍有書寫著蒼勁有力的“惟神有靈”仿製品木質金字牌匾(長約2米,寬約半米)懸於廟內橫樑上,顯得十分端莊。廟有古聯曰:“聲靈赫躍昭千古;德澤汪洋布萬方。”恰是古廟的真實寫照。

傳說

在數百年的歷史長河中,院前古廟三山國王屢屢“顯聖”,其中有二個神奇故事使得這古廟聞名遐邇,聲名遠播。

飛來香爐

相傳在明朝洪武十五年,在一個夏天的傍晚,院前村一農民在回家途中,驟然看見頭頂上有一東西飛過,於是便順手用鋤頭將其撈下,細看之原來是一塊香爐耳,便把它帶回家中。第二天一早,村中許多人在一棵大樟樹下仰觀樹梢有一獨耳的香爐,眾人皆覺驚奇,那農民立刻說明昨天傍晚之事,族中老人說這是神道顯聖,遂卜斯地建廟,塑三山國王諸神金身,翌年宮廟竣工,並將該香爐耳接上修整,後來得知此香爐原來是從庵埠下埕郭氏三山國王廟裡飛來的,自宮廟建成之後,遠近求者必應,頗是靈驗。

惟神有靈

院前小廟匾 院前小廟匾

話說明朝正德皇帝朱厚照喜遊山玩水,正德二年途經安陸(今湖北鍾祥)下榻客棧,是夜聞隔壁有婦人痛哭,詢問原委方知是婦人難產,正德帝遂拍拍牆壁說:“孩兒可出世了”,果然該婦人順產男兒,新生男兒便是後來的朱厚熜。正德十六年明武宗朱厚照臨近駕崩時,囿於無嗣繼統,忽憶十幾年前安陸之事,況朱厚熜為正德帝之堂弟,欲冊立為帝,然而明旨宣詔進京又恐節外生枝,怕奸臣乘機奪位,因此只有暗召繞道進京方為上策,遂經江西、廣東、福建至江浙再北上。院前古廟之側為驛道,由揭陽縣通往潮州府城,欽差帶著朱厚熜途經院前古廟,天氣炎熱,便在榕樹下納涼,朱厚熜見廟裡神像莊嚴,遂向神祈禱發願,如平安進京,則日後自當答謝神恩。經過長途跋涉終於平安抵達京師,皇太后遂冊立朱厚熜為帝,並於翌年改元為嘉靖,帝日理萬機故而將當年許願之事忘卻。嘉靖二年壽辰之前晚忽然夢見院前古廟四字,方才憶起當時在院前古廟許願之事,遂欽命文華殿大學士嚴嵩書跋“惟神有靈”四字,並敕令閩廣總督加一級俞大猷督辦此事,潮州府正堂及揭陽縣主簿季本承辦賜以金牌四時亨祭,嘉靖三年仲穀旦春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