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瓊坦克

阿瓊坦克

阿瓊坦克是印度研發的國產主戰坦克。此型坦克成為世界上耗費最長時間成果卻不理想的主戰坦克研發專案,但也看出印度堅持國防自主的毅力。2009年11月,據《印度時報》近日披露,經歷了30多年的漫長研發之後,印度“阿瓊”坦克終於加入陸軍服役。

簡介

行駛中的“阿瓊”坦克行駛中的“阿瓊”坦克

名稱“阿瓊”來源於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中人物阿周那(Arjuna),顯示印軍對“阿瓊”報以厚望。

“阿瓊”坦克因研製周期過長被稱為“最難產的坦克”。研製“阿瓊”坦克雖然就計畫執行層面來看是失敗的,且在研發過程中不斷想苦追模仿當年度最先進設計做修改,但舊有一些最基礎坦克工業所需技術背景卻始終沒有根本解決;導致至今大量依賴歐美進口零件拼裝喪失國產本意,戰時後勤也有憂慮。

直到1996年印度國慶閱兵時,時任總理的拉奧才勉強宣布“阿瓊”研製成功。

研發原因

“阿瓊”從正式批准研製到批量生產,時間長達30年之久,相比之下,德國研製“豹2”和美國研製M1所花費的時間都不超過15年,“阿瓊”在所有的第3代坦克中是最難產的。由於該坦克研製中屢屢出現問題,且預生產型車進口部件比例高達60%,因此遭到印度國內各方面激烈批評。迫於無奈,印度決定進口310輛俄羅斯T-90S主戰坦克(其中大部分在國內按許可證生產),同時宣布將在現有的“阿瓊”Mk.1基礎上研製“阿瓊”Mk.2型主戰坦克,以滿足陸軍需要並應付國內的批評聲浪。

印度陸軍現有主戰坦克2000輛左右,全是外國貨。印度陸軍一直擔心,命根子捏在別人手裡。一旦有急事,印軍就可能面臨困境。吸取伊拉克“買”軍隊裝備現代化在海灣戰爭中失敗的教訓,印度決心發展民族軍事工業,自主研製發展軍事裝備。尤其是民族自尊心很強、以倡導民族主義為己任的國大黨獲勝後,印度發展民族軍事工業的願望日趨強烈。

大事記

1984年3月,在耗費了三億盧比的研製資金後,印度坦克研發局終於研製出兩輛樣車。由於技術原因直到1988年初印度坦克研發局總共才研製出10輛樣車。驗證後由於這一坦克存在嚴重缺陷,研製進程不得不中斷。

1990年計畫重啟但印度陸軍1991年底提議放棄這項目,評語是這種坦克“中看不中用”,但該提議因為政治因素沒有獲政府批准,“阿瓊”坦克在接下十多年的野外試驗中頻頻出現故障,印度陸軍告知國防部稱,該坦克仍不能用於實戰。

2007年印度現任國防部長態度出現轉變,認為阿瓊已經可以投入實戰,並完成所需演習科目;唯外界仍抱持疑問是否是印度坦克已經老化到極限非得換裝,而阿瓊專案累積的龐大時間金錢耗費也必須回收,才勉強接受此坦克。

系統參數

主要設定

乘員 4

長度 10.19米

闊度 3.85米

高度 2.32米

重量 58.5噸

裝甲與武器

裝甲 Kanchan陶瓷複合裝甲可(加掛反應裝甲)

主要武器 120毫米線膛炮

次要武器 7.62毫米同軸機槍,12.7毫米防空機槍X1

機動性

發動機 德國制MTU838Ka-501柴油引擎,1400匹

懸掛系統 液壓式

平地時速 72公里/小時

馬力/重量 23.9匹/噸

行動距離 400公里

特點

“阿瓊”坦克“阿瓊”坦克

該坦克總體布置採用常規方案,樣車以均質裝甲板製成,輔助武器包括1挺並列機槍和1挺高射機槍,炮塔兩側各裝1排電操縱的煙幕彈發射裝置。火控系統由巴拉特電子有限公司研製,是在該公司為勝利式坦克研製的改進型坦克火控系統基礎上發展來的,由晝/夜熱像瞄準鏡、雷射測距儀、彈道計算機及各種感測器組成。

該坦克起初準備採用燃氣輪機,但後改用1103kW(1500馬力)12缸風冷可變壓縮比柴油機。6輛樣車上裝的是聯邦德國MTU公司的柴油機,功率為809kW(1100馬力)。因為訂貨時沒有提出在印度使用的特定條件,造成使用問題。印度試圖使發動機生產國產化,但國產發動機難以達到陸軍要求的1029kW(1400馬力)的標準,這是阿瓊坦克研製計畫一拖再拖的主要原因之一。

該坦克樣車裝有聯邦德國ZF公司製造的LSG3000型自動傳動裝置,採用液氣懸掛,並裝有巴巴原子研究中心研製的三防裝置。

自製裝甲

阿瓊坦克的測試車阿瓊級防護思想依然著重於硬防護的大裝甲主義,導致車重直線上升,甚至逼近橋樑載重極限,而歐美主流的匿蹤思想和主動式防衛武器則未有太多體現,可見東西方科技等級還是有所差距。

印度為“阿瓊”專門研製了一種新型複合裝甲,號稱性能直逼英國“喬巴姆”裝甲。該種新型裝甲十分神秘,連印度軍方特派的項目負責人和印度陸軍總長都不知道其性能資料的坎昌(Kanchan)陶瓷複合裝甲,並可外掛反應裝甲,這些特種裝甲均由位於印度海德拉巴市的“國防冶金研究所” (Defence Metallurgical Laboratory—DML)研製(該研究所以前還曾研製過用於改進T-72M1的“賈卡爾”複合裝甲),而總體防護等研究則由“終點彈道研究院” (Terminal Ballistic Research Loboratary—TBRL)承擔。

炮塔正面兩側各有一塊體積比較大的複合裝甲塊,裝置類似於日本90式坦克,但是其厚度明顯更大(大約有800—900毫米),預計該複合裝甲也是按模組化思想設計的,可方便地更換或升級。車側面前3個負重輪處裙板用附加裝甲加強。

存在問題

印度國產“阿瓊”坦克一直不能形成戰鬥力印度國產“阿瓊”坦克一直不能形成戰鬥力

1、炮塔和車體設計不適於順利、安全地操作,例如駕駛員開窗駕駛時,炮塔轉動會碰到頭部;火炮處於正前方向時,駕駛員無法出入駕駛艙。

2、火控系統的部件既未做到一體化,又缺乏相互配合。

3、炮彈裝填速度慢得無法接受,例如裝待發射彈一發需15s,裝非待發射彈的時間更長。

4、裝填炮彈時火炮必須調到一定仰角,否則無法裝彈。

5、高射機槍由裝填手在車外操作,操作高射機槍與裝炮彈不能同時進行。

6、炮塔中只有3發待發射彈,陸軍要求至少有12發待發射彈。

7、樣車炮塔結構不合理,容易卡彈。

8、樣車重達52—60t,比原計畫的45t增加太大,嚴重影響坦克的機動性並造成鐵路運輸困難和超過橋樑安全通過標準。

9、乘員工作環境對發揮乘員最佳效能不利,例如座椅調節量小、坐著不舒服、乘員不易接近操縱設備。

改造

印度軍方預期,“阿瓊”坦克的主要作戰地域是西部沙漠地帶。因此,坦克的機動能力至關重要。印度原本想用國內製造的12缸風冷柴油發動機,結果產品研製了10餘年無法過關。“阿瓊”只好換上德國MTU公司製造的柴油發動機。由於訂貨時沒有提出在印度使用的特定條件,造成發動機使用問題。儘管廠商宣稱產品性能一流,但1988年7月“阿瓊”進行沙漠試車時,德國發動機也“掉了鏈子”。

1999年3月印度政府決定撥款4.25億美元用於生產124輛“阿瓊”Mk.1坦克(每輛單價235萬美元),在2003年前裝備2-3個坦克團。

然而由於種種原因,這項計畫又未能按時執行,一直拖到2000年9月底,瓦傑帕伊政府才宣布“阿瓊”Mk.1正式投產。根據印度戰車研究發展局預測,每輛坦克單價高達470萬美元。而且這些估價還沒有包括“阿瓊”服役後在彈藥、備件和保障方面的費用,其項目總投資為35億美元。

服役

印度“阿瓊”主戰坦克印度“阿瓊”主戰坦克

2009年10月27日,《印度時報》報導,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研發部主任塞爾瓦默希近日宣布,124輛國產“阿瓊”主戰坦克將在未來5至6個月內裝備印度陸軍。

陸軍認為是“累贅”

但是,印度軍方卻不買賬。在1994年和1995年的試驗中,“阿瓊”仍無法滿足已經降低的使用要求和戰術技術指標,軍方試驗報告的評價是“不適宜上戰場”,印度媒體則戲稱“阿瓊”主戰坦克為“主敗坦克”。1996年用於部隊試驗的該型坦克又遭嚴重損壞,引起了一些陸軍軍官的不滿。他們公開稱“阿瓊”是“白象”,即無用的累贅東西。

雖然124輛坦克最終加入陸軍服役,但是“阿瓊”的前景確實不容樂觀。俄塔社早些時候報導說,按照俄羅斯許可證生產的印度首批國產T-90坦克已經交付印度陸軍。根據2001年2月達成的轉讓T-90技術的協定,俄將向印提供310輛T-90,總價值約8億美元,其中186輛已在印度阿瓦迪重型機車廠組裝完成,使用的是俄羅斯生產的組裝件。之後,印又同俄簽署了350輛T-90成品坦克的採購契約。
此外,根據雙方協定,截至2020年.印度可自行生產1000輛T-90坦克。印度陸軍目前共有700輛T-90坦克,阿瓦迪重型機車廠預計每年生產100輛該型號坦克。看來,與“折騰”30多年才生產100多輛的“阿瓊”相比,印度陸軍更喜歡已經用順手而且火力、機動性和防護性都更好的T-90。因此“阿瓊”的閃亮登場有可能變成謝幕絕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