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普吐龍

阿普吐龍

阿普吐龍(雷龍)真是一個龐然大物。它有一條長長的尾巴、像鞭子一樣的尾巴,由80塊骨頭組成。

基本信息

簡介

阿普吐龍阿普吐龍

阿普吐龍是一種四足行走的恐龍,屬於蜥腳類亞目。它龐大的身體有一個網球場那么大。阿普吐龍靠吃樹葉過活,它有一口鈍鈍的樁牙,可以自如的從樹上和植物上剪下葉片。它的脖頸奇長,有15塊巨大的頸椎,上面附著強勁有力的肌肉,支持著這條長脖子。阿普吐龍重量達26噸,而大約體長21—23米,它的脖子6米長,實際上比體軀還長。它的尾巴大約長達9米,它站立到臀部,大約4.5米高。而它身體後半部比肩部高,但當它以後腳跟支撐而站立起來,它真像是高聳入雲。它可能生活在平原與森林中,並可能成群結隊而行。它可能受到巨龍(megalosaurus)的攻擊而為其假想的獵物。

檔案

種名:阿普吐龍(又名雷龍) 意為“騙人的恐龍” 恐龍體重: 26噸
恐龍食物: 草食
身材:21米長,8.3米高
食物:樹的葉和芽;灌木
生存年代:1億5000萬年前侏羅紀晚期
生存地點:北美 辨認要決: 身體後半部比肩部高,脖子和尾巴差不多長
恐龍種類: 蜥臀目·蜥腳類

特徵

阿普吐龍阿普吐龍
脖頸、尾部增長,身體增大及其生理就不詳細討論了:頸部和尾部分別由馬門溪龍類和梁龍類發展到極點,馬門溪龍類脖子最長,頸椎數量最多。梁龍類尾巴長,尾錐數量最多。體形最大的兩類應該是腕龍類和大型泰坦龍類,我國的查乾諾爾龍也很大,代表了亞洲特有的一支——馬門溪龍類/盤足龍類——亞洲龍類。所以,當初的雷龍復原像並不準確,長脖子的頂端生著圓頂龍似的頭骨,這是因研究疏忽大意而失誤,錯將圓頂龍的頭骨裝到了雷龍的骨骼上。 
後來,經進一步的調查核實,新一代的恐龍專家們終於弄清楚了雷龍頭骨的真相。雷龍的頭骨與梁龍的頭骨相似,較為低長,側面看上呈三角形,吻端很低,只有一個鼻孔,且位於頭的頂端;口中的牙齒較少,著生在頜骨的前部,牙齒呈棒狀,恰似鉛筆頭。

身體

象腿

阿普吐龍身材如此龐大,它同象一樣也長著四根粗壯的腿。它的腳板又寬又厚;前腳內側腳趾各生一爪,阿普吐龍常用它對著侵犯者又踢又踹。

鞭尾

阿普吐龍有一條極長的尾巴,尾巴後面一半纖細如鞭。當飢腸轆轆的肉食性恐龍來獵食老弱的阿普吐龍時,會被這條鞭尾猛抽一頓。

生活習性

古生物學家挖掘阿普吐龍是發現的胃石。古生物學家挖掘阿普吐龍是發現的胃石。

它們喜歡群體活動,當一大群雷龍從遠處走來時,一定是塵土蔽日響聲如雷--這就是它名稱的由來。這種像肉山一樣的大個子,長著一條長脖子和一個很相稱的小腦袋。頭小身子大的雷龍,一定要花大量的時間來吃東西,而且還很狼吞虎咽。食物從長長的食管一直滑落到胃裡,在那兒,這些食物會被它不時吞下的鵝卵石磨碎。雷龍是恐龍中最大的一種,有的身長達30米以上,有6層樓那么高。它們都是食草或樹葉的動物。我們在博物館見到的一些恐龍化石,大多就是這種恐龍。

相關物種

雷龍及其“姊妹”——梁龍等動物,代表了蜥腳類的另一演化方向,這類動物不僅頸長,而且尾巴更長,尾的末端變細,呈鞭子狀。由於它們也是進步的蜥腳類恐龍,脊椎骨上的坑凹構造也相當的發育,就連椎體的內部,都還有孔洞,這是大恐龍適於陸地生活而減輕自重的適應性變化。

弄錯了身份

阿普吐龍阿普吐龍
第一例阿普吐龍化石發現於1877年。幾年後它的命名者O.C馬什又發現了一具恐龍化石,並將其稱之為“雷龍”。但實際上馬什犯了一個錯誤,雷龍就是阿普吐龍。

科研意義

1、自從人類發現了恐龍,科學家們對它的研究就一直沒有停止過。隨著時間的推移,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們對恐龍的認識也越來越清晰。在對恐龍研究的同時,我們獲得了關於地質、生物、天文、環境等多方面的知識,使我們在與大自然相抗爭的時候,明確地知道應該如何同自然界保持和諧。
2、深入研究恐龍蛋殼的顯微結構,可以為我們提供恐龍蛋演化和分類、古氣候變化和恐龍滅絕原因等多方面珍貴的信息。 3、一是對經濟的促進作用,二是城市的名片效應。研究和開發恐龍旅遊不僅能帶來直接的經濟收益,而且能夠擴大就業領域和就業人數,帶動其它行業,如餐飲、旅社、交通、商貿、房產等方面的發展,開闢投資環境,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改善市民的生活質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