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岔村

阿岔村

阿岔村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周至縣

阿岔村地理位置

董永與七仙女的傳說

西漢初年,在今周至縣司竹鄉東北方向的黑河南岸上,有一個茂林修竹、風景秀麗的小村莊。村中有一董姓人家,只有父子二人。子董永,幼年喪母,全憑父親既當爹來又當娘,一把屎一把尿地把董永拉扯大。董永自小孝敬父親。父下田耕作,他追至田頭;父上山打柴,他候在路邊。父返家,他急急為父伺俸洗塵上飯。父勞生疾,董永出走四里八鄉為父跪請醫者延治。董永小小年紀是一個大孝子,一年夏天,董永父親從河北岸勞作歸來,黑河突發洪水,董父鳧水受寒一病不起,不久即在貧病交夾中離開人世。董永當時只有十七八歲,家徒四壁,無力葬父。只好求告村中一富翁,願賣身貸款葬父親。喪事畢,董永即去富翁家,作工以償貸項。途中,遇一少女,雖布衣裙釵,卻姿容妙曼。擋住去路,懇為永妻。永尚驚疑,少女急牽董永衣袖至路旁槐樹前,求作媒證。老槐樹身竟裂開一縫,走出一位鬚髮皆白的老者,手拄龍頭拐杖,聲如洪鐘,願為作媒。董永見該女子貌美如花,又不嫌其貧寒,欣然允婚。二人同至富家。富翁除讓董永在田間勞作外,更命永妻織縑三百匹,方可盡償身份。永妻閉門在戶,拈香召喚。一時間,從空中輕輕飄入仙女六位,幫助永妻紡織絹帛。每當董永從田間歸來,看到嬌妻織成的柔光細滑、色澤艷麗的彩絹,不僅發出嘖嘖讚嘆聲,更把嬌妻緊緊擁抱,愛不釋懷。一個月滿,永妻織夠三百匹縑,交與富翁。雙方返家準備“你耕田來我織布,歡歡喜喜過日月。”剛剛走到老槐樹前,忽然,飛沙走石,烏雲蔽日,一路天兵天將下界,令永妻返回天宮,向玉帝復命。董永此時方知,一月來互敬互愛,勤勞紡織的嬌妻竟是天宮的七仙女下凡。因他孝聲聞天,玉帝特意派七仙女下界幫其贖身的。一日夫妻百日恩,一月夫妻永世親。在饑寒交迫,為人傭工中交結的患難夫妻怎能分離!董永淚流滿面,死死拽住七仙女的袍袖不放。七仙女也哽咽不止。無奈天命難違,一對恩愛夫妻分作天上人間。留下了長久的遺恨。

後來七仙女將一對兒女送到董永家鄉。董永去世後,當地人為董永修廟宇建祠堂。在堂內彩塑了董永和七仙女的金身,世世代代祭祀不息,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也一代代流傳了下來。阿岔村的董家堡有一半以上的人都姓董,據說他們就是董永的後代。當年為董永和七仙女做媒的老槐樹遺址尚在。

董永祠水井救劉秀

在阿岔村國小董永祠原址前,有一口看似普普通通並不起眼的水井,但正是這口水井神奇的救過漢光武帝劉秀的命,而名揚四方。

相傳,西漢末年劉秀被王莽的大將軍蘇顯圍追堵截,一路逃至阿岔地界,眼看追兵將至,離村莊尚遠,身邊除了董永祠外,周圍全是一片光禿禿的莊稼地,無處藏身。此時祠堂上鎖,院牆又高,怎么也翻不過去。情急之下,見門前有一井便啥也不顧,縱身跳下。追兵眼看著劉秀就在前邊不遠的董永祠附近,便砸鎖撬門,搜遍整個祠堂的角角落落,也不見劉秀蹤影。忽發現門外有井,便不由自主向內張望。說來也怪,劉秀藏身的井內,此時競在中間結了一層密密麻麻的蜘蛛網。追兵們心想,井內若藏有人,那層蜘蛛網怎能完好無損呢?拿人心切,便又一溜煙向前追去。劉秀在此大難不死,不久後東山再起,一舉殲滅王莽做了後漢皇帝。

骨魂廟

在阿岔村葛家堡西北方,有廟名叫骨魂廟。廟裡供奉的骨魂神像,形似骷髏,手裡捧著一顆紅心的神名“地藏王”。說起地藏王和手裡捧的那顆心,還有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相傳,這地藏王就是唐玄宗時期的愛國將領張巡。據《舊唐書·張巡傳》記載,張巡為睢陽守將,安祿山、史思明起兵作亂,兵臨睢陽城下,攻城數月,相持不下,便封鎖城池,斷其糧草。張巡率軍民奮勇抗擊,誓死不降,擊退叛軍數十次進攻。眼看城內援絕糧盡,人心恐慌,軍心有所動搖。張巡揮淚斬馬,分與將士與饑民。十日過後,馬已斬絕,連樹皮草根也所剩無幾,睢陽城搖搖欲墜。

要緊關頭,將軍夫人捨身成仁,毅然捐出自己身軀和生命,讓士兵餐其肉充飢,飲其血止渴。一時間,士氣大增,軍民誓死與叛軍相拚。張巡手捧妻子掏出的那顆還在跳動的心,率軍民在城樓誓師而呼:“臣智勇俱竭,不能阻遏強寇,保守孤城,臣若戰死為鬼,誓與賊為厲,以答明恩”。城下叛軍聞言見景一時竟嚇退十里。不久,援兵趕到,大破叛軍,睢陽城終未失守。可張巡將軍卻活活餓死在城樓之上,坐而不倒,怒目猙獰,身軀已瘦成骷髏一般。由於張巡有“臣若戰死為鬼,誓與賊為厲”之語,民間遂以張巡為驅鬼辟疫之神。其形象則赤發青面,吻出四牙,狀極獰惡。張巡死後,地府閻君感念其壯志,特奏明玉帝,封其為地藏王,專管那些在戰亂中死去的孤魂。後被民間尊為骨魂爺,也稱老王爺。阿岔西四村清代何姓,葛姓,蘇姓等鄉紳深佩其愛國之心,號召人們效法張巡。於是出資捐物在村西北選空地修孤魂廟祭祀地藏王,確立寒食之日為孤魂廟會。廟會之日,唱大戲耍社火,賽紙,賽鑼鼓紅火熱鬧,四里八鄉的善男信女都要來這裡為那些天不收、地不管的孤魂野鬼燒紙送錢糧。

阿岔村

外鄉的人,一提阿岔這個村名竟感覺好奇,咋叫了這樣一個令人費解的名字呢?

相傳,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繼承祖父遺志,完成統一大業,帶領蒙古大軍,揮師南下,一統中原。當他的軍隊來到恆州,準備北渡渭水攻克興平、鹹陽兩縣,行至渭河岸(現阿岔村北畔)一帶時,但見此地,稻田連片,纖陌縱橫,岔道遍野,許多兵將不是馬陷泥潭,就是迷失方向。當忽必烈費盡九牛二虎之力走出阿岔地界時,不禁仰天長嘆:“啊,岔路真多矣!”這位元朝世祖皇帝真是金口玉言,他的部下乾脆就把這個地方叫作阿岔村。於是這個奇特的名字就一直沿用到今天。說起阿岔的岔路多,這裡還流傳著”三十一條路,三百一口井”的順口溜。這“三十一條路”在當時可是名符其實。但這“三百一口井”卻有些以訛傳訛的成分。非三百個人合用一口井,也不是三百零一口井,而是這口井的邊上長著三棵枝繁葉茂的柏樹,取柏樹的“柏”之諧音,戲言而已。這口井至今尚在,且完好無損,水質甜美,仍然在飲用。

知名企業

村內主要企業:日化有限公司、紙板廠、構件廠等。主要農產品:栗子、烏飯果、通菜、綠蘋果、洋蔥、蔥、花椰菜等。村內主要資源:高嶺石、錳、耐火粘土、鋅、鋁土等。村里主要單位:阿岔村信用社、阿岔村廣播站、阿岔村中學、阿岔村衛生室。

作者簡介

【何俊峰】司竹鄉阿岔村人,生於1964年。周至文藝編輯部編輯,二曲詩社社長,詩詞楹聯學會副會長,出版詩集《故鄉聽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