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哈龍會堂

民國30年8月,波蘭密爾經學院的全體師生流亡上海後,因無學習場所,即以阿哈龍會堂作為學習場所。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民國35年密爾經學院師生離開上海,該堂關閉。 90年代初,因市政建設需要會堂建築被拆除。

由旅居上海的賽法迪姆猶太人建立。
民國9年歐司愛·哈同為紀念其已故的父親,獨資捐獻在博物院路20號(今虎丘路42號)建築了一所阿哈龍會堂,可容納400餘人,以替代原來的舍里特·以色列會堂。
但是,教徒人數較少。民國30年8月,波蘭密爾經學院的全體師生流亡上海後,因無學習場所,即以阿哈龍會堂作為學習場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民國35年密爾經學院師生離開上海,該堂關閉。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該堂成為《文匯報》社的一部分。
90年代初,因市政建設需要會堂建築被拆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