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郎歸·綠槐高柳咽新蟬

阮郎歸·綠槐高柳咽新蟬

本調四十七字。首句起韻,與﹝訴衷情﹞首句相同。第二句與﹝長相思﹞第四句相同,作者亦有於第三字作仄者如吳文英詞:“春如日墜西”;但入聲在詞韻中,本可作平,故終以第三字作平為宜。第三四句與上一二句同。後半闋換頭,起首二句為三字對句,與﹝擣鏈子﹞首二句同,與﹝更漏子﹞第三四句亦同。第三四五句與前半闋第二三四句同。此調所有五字句均為五言拗句,重在第三字為平,切勿圖順口將下三字作仄仄平。

阮郎歸·綠槐高柳咽新蟬

○原文○

阮郎歸初夏
綠槐高柳咽新蟬,薰風初入弦。碧紗窗下水沉煙,棋聲驚晝眠。
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燃。玉盆縴手弄清泉,瓊珠碎卻圓。
===============================================================================================================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
嘉佑二午(1057)進士,任福昌縣主簿、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召直史館。神宗元豐二年(1079)知湖州時,以訕謗系御史台獄,三年貶黃州團練使,築室於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後量移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還朝,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九年,又被劾奏譏斥先朝,遠貶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歸,卒於常州。著有《東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詞牌釋義○

阮郎歸.踏青 歐陽修
---------------------------------------------------------------------------------------------------------------
〔題考〕 毛先舒【詞學全書】【填詞名解】:“﹝阮郎歸﹞用【續齊諧記】阮肇事。”按【續齊諧記】云:“永平中劉晨、阮肇入天台山採藥,見二女,顏容絕妙,便喚劉、阮姓名,因邀至家,設胡麻飯與食之。”【續齊諧記】為梁吳均所撰,而劉、阮入天台山遇仙一事,又為唐人所艷稱,時見於詩歌,可知本調創於隋唐間。
---------------------------------------------------------------------------------------------------------------
〔作法〕 本調四十七字。首句起韻,與﹝訴衷情﹞首句相同。第二句與﹝長相思﹞第四句相同,作者亦有於第三字作仄者如吳文英詞:“春如日墜西”;但入聲在詞韻中,本可作平,故終以第三字作平為宜。第三四句與上一二句同。後半闋換頭,起首二句為三字對句,與﹝擣鏈子﹞首二句同,與﹝更漏子﹞第三四句亦同。第三四五句與前半闋第二三四句同。此調所有五字句均為五言拗句,重在第三字為平,切勿圖順口將下三字作仄仄平。
南園春半踏青時,
⊙○⊙●●○△(平韻)
風和聞馬嘶。
⊙○○●△(協平韻)
清梅如豆柳如眉,
⊙○⊙●●○△(協平韻)
日長蝴蝶飛。
●○○●△(協平韻)
花露重,
○●●
草煙低,
●○○
人家簾幕垂。
⊙○○●△(協平韻)
鞦韆慵困解羅衣,
⊙○⊙●●○△(協平韻)
畫堂雙燕歸。
●○○●△(協平韻)
===============================================================================================================

○賞析○

此詞採用從反面落筆的手法,上片寫靜美,而從聽覺入手,以聲響狀環境之寂,下片寫動美,卻從視覺落筆,用一幅幅無聲畫來展示大自然的生機,整首詞表現了初夏時節的閨閣生活,淡雅清新而又富於生活情趣。詞中以描寫手法為主,注意景物描寫、環境描寫和人物描寫的交叉運用,從而獲得了極好的藝術效果。
上片首二句抓住蟬聲乍歇,“薰風”初起這一剎那的感覺,寫環境之美。詞人採用對比手法,明寫“咽新蟬,暗與蟬聲亂鳴時相比,使人明顯地感覺到沉靜。此處以棋聲烘托環境的幽靜。作者將四周的無聲無息渲染得淋漓盡致,使人由環境的靜寂體味到主人公的悠閒自得之情。
下片寫這個少女午夢醒來以後,盡情地領略和享受初夏時節的自然風光。“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燃”,又是另一番園池夏景。小荷初長成,小而嬌嫩,一陣細雨過去,輕風把荷葉翻轉;石榴花色本鮮紅,經雨一洗,更是紅得象火焰。這生機,這秀色,大概使這位少女陶醉了,於是出現了又一個生動的場面:“玉盆縴手弄清泉,瓊珠碎卻圓。”這位女主人公索性端著漂亮的瓷盆到清池邊玩水。水花散濺到荷葉上,像珍珠那樣圓潤晶亮。可以想見,此時此刻這位少女的心情也恰如這飛珠濺玉的水花一樣,喜悅,興奮,不能自持。
此詞景中含情,將眾多的景物以情緯之,故散而不亂,給人以整體感。作者善於抓住細微的心理感受並在無形中將客觀環境的細微變化加以對比,通過景物描寫、環境描寫,構成一幅活潑自然的庭園野趣,並在其中寄寓女主人公的單純、天真和對自然、對生活的熱愛。
詞中的少女形象,與一般閨情詞中疏慵倦怠、孤悶愁苦的女性形象截然不同,充滿了美好清新的勃勃生機和青春氣息,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作品中活潑健康的少女形象,與初夏時節富有生氣的景物、環境,構成了一種和諧、清麗、靈動的情調,令人流連忘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