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氏扇

阮氏扇

阮文達公所制之扇,故名。亦名“博古扇”。是一種以古器拓本為紋飾,所制之紈扁。

阮氏扇阮氏扇
阮氏扇指阮文達公所制之扇,故名。亦是古紈扇之一種。《杖扇新錄》載:阮文達公,好古成癖,所收戟頭、筆洗、甎泉布之類,不下數百種,常配合扇形,拓以制扁,時人稱為“阮氏扇”,亦名“博古扇”。是一種以古器拓本為紋飾,所制之紈扁。

扇面的源流

扇子本是實用之物,以其輕薄而面積大,可扇風取涼。中國一向有在日常器物上施以裝飾的傳統,於是扇柄扇骨上有雕工,扇面正反上加書畫。較早的雕工書畫多由普通匠人完成,慢慢地各種有才華富想像的藝術家也來參加,扇子也就此演變成有實用功能的藝術品,使人頓生愛羨之心、寶藏之意,成為今天集藏的一大門類。
我國扇子的起源很早,商代就有扇的雛形。
我國古代扇子的種類非常多,但真正被藏家所垂青的,只有摺扇和團扇二種。
摺扇一名“摺疊扇”,又名“聚頭扇”。摺扇收則摺疊,用則撒開,故又稱“撒扇”。摺扇產生時間雖較遲,其重要性卻極大。它攜帶方便,出入懷袖,扇面書畫、扇骨雕琢,是文人雅士的寵物,所以又有“懷袖雅物”的別號。團扇產生遠早於摺扇,因形狀團圓如月暗合中國人合歡吉祥之意,又名“合歡扇”。又因其由絲織物製成,故又稱“紈扇”或“羅扇”。更由於唐人王建《調笑令》中的名句“團扇團扇,美人並來遮面”,而產生了“並面”、“便面”和“障面”的雅稱。

扇子的發展

明代是摺扇流行的開始,這或許是由於永樂時期明成祖的倡導。近代明代藩王墓出土物中摺扇不少,可與上述記載相印證。摺扇製作在全國範圍內都有分布,以地名人名著稱的就有杭扇曹扇川扇歙扇弋扇潘扇方扇黃扇青陽扇溧陽歌扇豐潤畫扇武陵夾紗扇金陵柳氏扇尹氏紙麥扇吳扇等繁多的名目,也有以功能用途分的春扇、秋扇和靴扇等品種。扇股扇面的製作日趨精良,且各有名家;扇面書畫廣泛流行,在文人雅士中得到認可。如果說摺扇源於日本的話,此時已真正漢化,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清代是我國摺扇大發展的時期。扇子在文人官員間的使用更加頻繁。扇子不僅是用以生風涼的工具,也不僅是一種藝術品,它成為一種身份地位趣味的象徵,成為他們社會角色的道具。不僅是夏天,就是在天氣涼爽的季節,手執一扇,打開收攏,或佩掛在身,或藏於袖中,都具有人格表露、情緒交流的意義。不僅是文人,不僅是男性使用摺扇。從文人書畫扇這一主流,分出以黑紙扇、游鑒圖扇和戲畫扇為典型的工藝扇,以及女用的米扇。從扇本身出發,又有了扇袋、扇墜和扇盒等附屬的工藝品。扇子還從中國流傳到世界其他地區,特別是歐洲。乾隆時期,廣州的商人曾專門生產適應歐洲貴婦趣味愛好的象牙摺扇。摺扇成了中國文化的象徵和與世界文化交流的使者。
民國時,摺扇保持了它在中國藝術上和生活中的重要性,但沒有什麼超出前代的,而值得一提的創新是集錦扇。在此之前,雖然也有多人在同一扇面上合作繪畫,或分段書寫各自署款的扇子,但集錦扇卻是將扇面空間用不同的方法加以分割,然後由多名書畫家分別作書繪畫。從最少的兩人組合開始,到多至十餘家合作的集大成之作,確實令人耳目一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