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崇年說清史

“正說”就是按照歷史原貌,向廣大客群中正地、真實地講述歷史。“正說”是針對“戲說”而言。上世紀80年代以來,長達20年間,中國的影視和文學作品,對中國古代史,特別是對清朝歷史、清朝皇帝和清朝宮廷,情有獨鍾,戲說成風。既引發了民眾對清史關注,又使得人們對之疑惑不解。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閻崇年說清史閻崇年說清史閻崇年說清史

人類歷史演變,主要靠文字、文物、口述和音像去傳承,其中文字是文明史傳承的主要手段。歷史如果沒有文字記載,今人怎么會知道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文字傳承歷史,貴在一個“正”字。《漢書·藝文志》載:“左史記言,右史記事。”記言記事,中正求真。許慎《說文解字》日:“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又日:“又,手也,象形。”“史”,就是用刀筆,記言載事,持中公正。因此,“中正真實”是歷史學的基本特徵。

“正說”就是按照歷史原貌,向廣大客群中正地、真實地講述歷史。“正說”是針對“戲說”而言。上世紀80年代以來,長達20年間,中國的影視和文學作品,對中國古代史,特別是對清朝歷史、清朝皇帝和清朝宮廷,情有獨鍾,戲說成風。既引發了民眾對清史關注,又使得人們對之疑惑不解。人們普遍期待正說清史,如同“久旱望甘雨”。“正說”講的是歷史,“戲說”編的是故事。小說家、影視家對清史、清帝、清官進行戲說,塑造人物,編創故事,那是藝術家們的事。對客群來說,看“戲說”時應知道這是“戲”,瞧的是熱鬧,不可以當真。史學家對清史、清帝、清官進行正說,傳承歷史知識,提高文化素養,這是史學家們的事。對客群來說,看“正說”時應知道這是“史”,了解的是“真實”,不必圖熱鬧。人們對“正說”與“戲說”都需要,既不能要求史學家去“戲說”,也不必苛求影視家去“正說”。然而,史學工作者有責任、有義務向廣大觀眾和讀者,正面講述真實的歷史人物、真實的歷史事件、真實的歷史故事。

目錄

康熙大帝

引言

第一講 偉大時代

第二講 生於憂患

第三講 少年天子

第四講 智擒鰲拜

第五講 御門聽政

第六講 削平三藩

第七講 收攬士心

第八講 統一台灣

第九講 抗俄簽約

第十講 北疆長城

第十一講 進兵安藏

第十二講 以農為本

第十三講 治理黃河

第十四講 六下江南

第十五講 御史彈相

第十六講康熙字典

第十七講 愛好西學

第十八講 樣式雷家

第十九講 文字之獄

第二十講 讀書之道

第二十一講 養生之道

第二十二講 後宮生活

第二十三講 立廢太子

第二十四講 悲苦而死

第二十五講康熙盛世

第二十六講 千年一帝

附錄一 康熙后妃表

附錄二 康熙皇子表

附錄三 康熙皇女表

附錄四 參考書目

附錄五 閻崇年與二月河的對話(訪談)

正說清朝十二帝

天命汗努爾哈赤

崇德帝皇太極

順治帝福臨

康熙帝玄燁

雍正帝胤禛

乾隆帝弘曆

嘉慶帝顒琰

道光帝旻寧

鹹豐帝奕詝

同治帝載淳

光緒帝載湉

宣統帝溥儀

清朝十二帝總說

明亡清興六十年

第一講 崇煥之死

第二講萬曆怠政

第三講 朝政危機

第四講 成梁守遼

第五講 滿洲嵋興

第六講 遼事初起

第七講 四路喪師

第八講 開鐵失守

第九講 明宮三案

第十講 瀋陽失陷

第十一講 遼陽陷落

第十二講 廣寧迎降

第十三講 傳首九邊

第十四講 英雄家世

第十五講 單騎閱塞

第十六講 營築寧遠

第十七講 帝師督遼

第十八講 寧遠大捷

第十九講 覺華兵敗

第二十講 巡撫遼東

第二十一講 寧錦大捷(上)

第二十二講 寧錦大捷(下)

第二十三講 閹黨專權

第二十四講 遭訐辭

第二十五講 崇禎登極

第二十六講 平台奏對

第二十七講 天聰新政

第二十八講 寧遠兵變

第二十九講 督師薊遼

第三十講 斬毛文龍

第三十一講 北京危機

第三十二講 保衛京師

第三十三講 平台落獄

第三十四講 閹孽翻案

第三十五講 崇煥死因

第三十六講 崇煥精神

第三十七講 大壽降清

第三十八講 林丹大汗

第三十九講 建立大清

第四十講 松錦大戰

第四十一講 總督降清

第四十二講 中原悲歌

第四十三講 睿王攝政

第四十四講 闖王進京

第四十五講 三桂降清

第四十六講山海關大戰

第四十七講 順治遷都

第四十八講 興亡之鑑

附錄 對話閻崇年(訪談)

感謝辭

書摘

康熙大帝

第一講 偉大時代

一,西方崛起

康熙帝所生活的時代,正逢西方列強崛起,又處在兩個發展高峰之間,而周邊四鄰還處於弱勢。國際環境給康熙帝提供了挑戰與機遇:

第一,中國和世界開始連線。

人類對世界的了解是逐步發展的。生活在地球上幾塊大陸上的人們,開始是封閉的,只知道自己,不知道大陸之外的世界。1487年(明成化二十三年),葡萄牙人的船隊到達非洲南端的好望角。1492年(明弘治五年)10月12 H,西班牙支持的哥倫布到達美洲。這兩個事件,對世界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從此,歐洲大陸和亞洲大陸、美洲大陸開始互通聲氣。從某種意義上說,21世紀的世界一體化,正是從五百多年前這兩個歷史事件發端的。康熙帝正生活在東西方世界由彼此孤立到互相連線的進程當中。

第二,西方崛起的兩個高峰之間。

西方列強崛起,自公元1492年哥倫布地理大發現以來,先後出現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是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的崛起,主要在17世紀;第二次高潮是英國、美國、法國的崛起,主要在18世紀;第三次高潮是俄國、日本、德國的崛起,主要在19世紀。 ’

第一次高潮:15世紀中期(相當於中國明朝的中期),歐洲伊比利亞半島上面積不足10萬平方公里的葡萄牙率先崛起。王子恩里克終生不娶,主持艱苦航海事業。他的繼承者,於1487年(明成化二十三年)到達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從此,其勢力到達美洲巴西、亞洲印度。葡萄牙殖民者1511年(明正德六年)強占馬六甲,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強行租占澳門。到康熙時期,葡萄牙仍占據著澳門。因澳門離京師遙遠,對中原影響不大,沒有引起清朝當權者應有的重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