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建寧閩江源自然保護區位於建寧縣境內東南部,東北部與泰寧交界,總面積13022公頃,千里閩江正源發源於保護區內嚴峰山西南麓。區內金饒山海撥1858米,是三明第一個高峰,地層古老,又是建寧椴、建寧金腰的模式標本採集地。該區是武夷山脈中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保護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珍稀野生動植物的良好棲息地,有國家重點保護植物36種,國家級保護動物17種。建立閩江源省級自然保護區,對於閩江水源涵養以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都具有重要義。

基本情況

福建閩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武夷山脈中段的建寧縣境內東南部,地跨三鎮(均口鎮、濉溪鎮、溪口鎮)、一鄉(伊家鄉)、一場(大元國有采育場),十四個建制村。全區面積13022 hm2,其中核心區面積4633 hm2,緩衝區面積3441 hm2,實驗區面積4948 hm2。主要保護對象為武夷山脈生物區系重要組份、大面積的鍾萼木和南方紅豆杉原生種群、獨特的森林植被群落(南方紅豆杉群落、雷公鵝耳櫪群落、福建山櫻花群落、深山含笑群落、香果樹群落、浙江紅山茶群落)以及福建閩江正源頭森林植被及珍稀瀕危生物物種等。
閩江源保護區自2006年2月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後,於2006年6月經福建省編辦批准成立福建閩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為副處級機構。2007年4月,經三明市編委批覆管理局內設辦公室、計畫財務科、資源保護科、科技宣教科及經濟發展科等五個副科級機構,並下設金鐃山、黃嶺、均口三個管理站。

地形地貌

閩江河口區地層較簡單,但構造和岩性相當複雜,加上外動力比較複雜,徑流作用與波浪、潮汐、海流作用都很強烈,還有季風的影響,從而形成複雜多樣的地貌類型。根據地貌特徵劃分以下幾種地貌類型。
(1)風成地貌
主要分布在閩江河口的琅岐島及其以南長樂南部的濱海地區。風沙物質的來源小部分為本地基岩風化物質,大部分是由閩江攜帶的泥沙,入海後受到岸流波浪和潮流的作用運積在淺海沿岸,然後被風吹積成各種風積地貌。
(2)海成地貌
沖積、海積平原:是由河流作用和海洋作用帶來的泥沙或生物碎屑等混合堆積而成的平原。閩江河口區的沖積-海積平原主要分布於福州盆地及其以下沿海地區,發育於北東、北西向兩組主要斷裂的交匯地區,呈北西-南東方向延伸,系更新世晚期或全新的世早期發育的地塹式平原或斷陷海灣。其形成既有海侵時期海水的作用,又有近代河流沖積的作用,既有海灣相沉積,又有現代河流沖積物,兩方面構成了複雜的沉積序列。
海積平原:這是冰後期海侵形成的,主要分布於河口和海灣的沿岸地帶,地面平坦開闊,微向海傾斜,海拔高度多在5m以下,坡度小於3°,土層深厚。海積平原常含有貝殼碎屑,局部地區還埋藏有泥炭層。有些海積平原有殘丘突起,在殘丘基岩上還保留有海蝕痕跡。
(3)潮間地貌
指平均高潮線與平均低潮線之間地帶的地貌,是屬海陸過渡區的地貌――灘地。依沉積物的組成,可將閩江河口區的灘地分為岩質礫灘、砂質海灘和泥質潮灘。
(4)潮下地貌
指在平均低潮線以下的淺海地帶發育的地貌,該地貌在下限相當於該海區波長的1/2水深處。閩江河口的潮下地貌主要表現為水下三角洲

氣候條件

閩江河口區屬於屬於中亞熱帶和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的過渡區,其氣候的基本特徵是濕潤溫暖,雨量充足。年平均氣溫為19.7℃,歷年極端最高氣溫 41.1℃(1950年7月19日),極端最低氣溫-2.5℃(1955年1月12日),全年大於35℃的日數多年平均為22.1天。年平均總降雨量在 1200-1740mm之間,雨量年與年之間的變化較大,年總雨日的空間分布趨勢與年雨量相似,即雨量多的地方雨日也多。歷年總雨日大概為100多日,乾濕季明顯,降水的年變化隨著夏冬季風的進退有明顯增減。降雨量大於蒸發量一般是在2-6月,氣候濕潤。降雨量小於蒸發量一般是在7月-翌年1月,氣候乾燥。

自然景觀

閩江源頭位於建寧均口鎮嚴峰山北麓。松林滴翠,勁竹挺拔,山花競艷。其主峰九縣石海拔1185米,是建寧的東南屏障,也是孕育閩江源的一座不朽的高峰。如果我們在風和日麗時登臨巔頂,可遠眺閩贛九縣,領略“無限風光在險峰的佳景。
閩江源生態旅遊區:位於縣城東南方12公里處,位列“泰寧世界地質公園”範疇,系國家級閩江源自然保護區和國家森林公園。該景區集山水、岩林溪瀑、古道、名剎為一體,“秀起東南第一巔”之譽的金鐃山巍峨聳立,新建成的全省最長、海拔最高的索道,是觀日出,看雲海,賞紅花油茶、杜鵑花海,游古閩越王狩獵場,遠眺大金湖的絕好去處。
金鐃山白石頂景區:
金鐃山主峰白石頂,為福建第二高、峰,屬花崗岩石蛋群地貌。景區生態環境優越,動植物種豐富多樣、結構複雜,有珍稀物種紅豆杉、柳杉、鍾萼木等,還可以觀賞到金鐃晴雪、雲海奇觀、千姿石林、高山草場、杜鵑花海、鷹嘴岩、聖主廟、古學堂、龍王岩等奇景。
閩江源瀑布群:
地處世界地質公園金鐃山內,景區內峰巒疊嶂、林木蒼翠、環境清新、水源豐富,富有山水林木峽谷地質等景觀,其中以大際面瀑布和千層崖瀑布景觀為主,青山綠水渾然一體,是休閒、度假、科考的理想之地。
報國寺:
千年古剎報國寺,為建寧縣境內最大的寺廟,位於金鐃山腳下的山谷間,始建於梁龍德年間(公元921年),早於建寧置縣,為全縣最大的寺院,有“曹洞宗福建第一祖庭”之稱。

重點保護對象

重點保護對象鍾萼木、紅豆杉種群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有所提高。鍾萼木分布範圍沿金鐃山山脈由北至南從朱家坳、苦竹坪、白石溪、河石溪、行高石、鄧家山、王家山、三溪山一直延伸到石燕岩,面積約600公頃。紅豆杉則在保護區內的多數地區都可見到,較為集中的分布區即達3000公頃。在朱家坳形成原生性的群落,面積約10 公頃,目前林內天然更新良好,年齡結構呈金字塔形,生態穩定。

森林植被恢復

閩江源頭的森林植被不斷恢復。由於九十年代初大面積營造針葉林,以及當地村民的錯誤開發,致使閩江源頭的森林生態系統惡化,水土流失嚴重,多種珍稀動植物瀕臨滅絕。保護區成立後,採取人工促進天然更新方式,不斷加大管護力度,同時本著保護與發展協調並重的原則,把合理解決保護區及周邊民眾的生產生活作為重點,努力取得政府支持制定了各項優惠政策,實施“造福工程”、“重建家園工程”,積極扶持,促進社區發展。幫助區內和周邊地區360多人遷出,現生活穩定。造福工程不僅有利於社區的發展,也為保護區內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次生林地的生態恢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目前閩江源頭森林生態系統穩定,森林覆蓋率高達 91.2%,重新成為野生動物的樂園。

環境質量

環境質量不斷提高。根據縣環保局監測數據表明:我縣大氣環境質量2004年大氣可吸入顆粒物年日平均值為0.092mg/m3;二氧化硫年日平均值為 0.006mg/m3;二氧化氮年日平均值為0.009mg/m3。三項指標均達到國家環境空氣品質二級標準,城區大氣環境質量良好。而在2007年大氣可吸入顆粒物年日平均值為0.034mg/m3;二氧化硫年日平均值為0.005mg/m3;二氧化氮年日平均值為0.005mg/m3。三項指標均有所降低,達到國家環境空氣品質一級標準,城區大氣環境質量優良。另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2007年對全國各地生態環境質量最新評價結果也表明,福建生態環境質量優良率總體水平居全國第一。此外福建省水環境質量、空氣環境質量、森林覆蓋率等在全國均名列前茅。全省12條主要水系達到和優於三類標準的水質比例為 92.8%,比全國七大水系高出44.8個百分點。這些都與閩江源頭生態保護良好息息相關。

保護措施

2007年8月經建寧縣編委核准閩江源保護區管理局全額撥款事業編制50人。2007年1月,三明市委任命楊宗群為福建閩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2007年10月建寧縣委任命4位科長、2位副局長和2位副科級幹部,原省級保護區管理處13名工作人員成建制轉入管理局,並於2007年10月公開招聘3名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事業幹部,外單位調入工作人員2名。到目前為止,管理局共有事業幹部、職工24人,其中大專以上學歷17人,中級職稱以上專業人員10人。同時,管理局還向保護區所在的村、場招聘專職護林員51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