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頭溝妙峰山廟會

門頭溝妙峰山廟會

妙峰山(古稱妙高峰)傳統廟會,地處北京西郊門頭溝區,每年農曆四月初一至十五和七月二十五至八月初一舉辦春香和秋香各一次,以春香為最盛,活動區域分娘娘廟和香道茶棚兩部分,廟會的主要活動在山頂的娘娘廟內。歷史上妙峰山香客遍及華北,為華北最重要的廟會之一。日本侵華期間廟宇損壞嚴重,廟會逐漸衰落,新中國成立初期,廟會停辦。1985年修復廟宇,1987年對外開放,1990年恢復廟會,現已連續舉辦16屆。民俗傳統廟會有400多年歷史,為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民俗文化,保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簡介

門頭溝妙峰山廟會 門頭溝妙峰山廟會

妙峰山(古稱妙高峰)傳統廟會,地處北京西郊門頭溝區。每年農曆四月初一至十五和七月二十五至八月初一舉辦春香和秋香各一次。以春香為最盛。活動區域分娘娘廟和香道茶棚兩部分。廟會的主要活動在山頂的娘娘廟內。

歷史上妙峰山香客遍及華北,為華北最重要的廟會之一。據記載廟會始於明朝中後期,清代香火最盛,香客數十萬。香會300餘檔,門派不同,會首是香會組織和指揮者,也是主要傳承者,僅北京市就有200多人。會首傳會腕兒(拔旗)於徒,各種規矩、禮儀、技藝均為師徒相傳。日本侵華期間廟宇損壞嚴重,廟會逐漸衰落,新中國成立初期,廟會停辦。1985年修復廟宇,1987年對外開放,1990年恢復廟會,現已連續舉辦16屆。

妙峰山廟會保留了華北地區以民間信仰為特點的傳統民間吉祥文化,是研究華北地區民眾世界觀和生活情況的重要根據,在民俗學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保留下來了許多民間組織,是中國鄉土社會基本社會構成之一;香會是民間的文化活動組織,保留和傳承了許多的民間藝術、體育競技活動,民間手工藝的原生態,不僅對保護民族民間文化有重要作用,而且豐富了民眾的文化生活;香會活動是民眾自娛自樂的活動,具有凝聚力,充分體現了民眾的自治能力和祈福禳災、公議助善、謙和互助的精神。廟會形成的精神品質和行為規範營造了安定祥和的社會風氣和精神價值,對構建和諧社會和促進精神文明建設能夠起到促進作用。

三多特色

門頭溝妙峰山廟會 門頭溝妙峰山廟會

距今300餘年、規模堪稱華北之首的妙峰山廟會於農曆四月初一正式開幕,吸引了數千香客趕到妙峰山進香,有的甚至是很早趕來的,為的是能爭得燃進第一柱香的機會。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民俗學會、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石景山區文聯和妙峰山景區管理處樹立的“緣源”的石碑也在這裡舉行了揭碑儀式。

香道多是妙峰山廟會的特點之一,妙峰山進香從古至今有五條香道。中道、中北道、老北道大概十七八公里,南道大概20多公里。舊時每年春廟時,各條香道上全是進香祈福的遊人,經常是走3天,絡繹不絕。據《燕京歲時記》載:“每屆四月,自初一開廟,半月香火極盛。”“人煙輻輳,車馬喧闐,夜間燈火之繁,燦如列宿,以各路之人計之,共約有數十萬……香火之盛,實可甲於天下。”

前來妙峰山進香的香會數目也十分龐大,現有記載的有150多檔香會來過,又分為文會和武會。文會負責設點服務,如沿途的粥棚、茶棚、饅頭棚等。武會負責表演,如高蹺、秧歌、中幡等。每年妙峰山廟會最大的看頭就是香會進香。一般分為三撥。第一撥是修道會清道會等香會,提前一個星期左右開始進山工作,修理道路,清理衛生。第二撥是廟內服務的香會,如撣塵老會、獻供會糊棚會鮮花會等,提前兩三天進廟工作,掃除灰塵,修補窗戶、頂棚,將面貢、水果、鮮花等貢品放好。第三撥是各種茶會、粥會,提前兩天左右開始在香道沿線設點,給進香的香客免費舍茶舍粥舍饅頭,提供服務。

香會又分為行香走會和坐棚香會。行香走會由會頭帶領,手拿三角會旗,敲鑼打鼓,邊走邊表演。遇到路邊擺棚設點的坐棚香會,就必須停止表演並打知,也就是打招呼,交換名片。“一般是見門參門,見會參會,見茶棚參茶棚。規矩很多。”。同時,上山進香的香會遇到下山的香會時,“回香讓保香,就是上完香的要讓進香的。”到了山下一里處的靈官殿,香會必須報號,才能進山。

特點

妙峰山廟會保留了華北地區以民間信仰為特點的傳統民間吉祥文化,是研究華北地區民眾世界觀和生活情況的重要根據,在民俗學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保留下來了許多民間組織,是中國鄉土社會基本社會構成之一;香會是民間的文化活動組織,保留和傳承了許多的民間藝術、體育競技活動,民間手工藝的原生態,不僅對保護民族民間文化有重要作用,而且豐富了民眾的文化生活;香會活動是民眾自娛自樂的活動,具有凝聚力,充分體現了民眾的自治能力和祈福禳災、公議助善、謙和互助的精神。廟會形成的精神品質和行為規範營造了安定祥和的社會風氣和精神價值,對構建和諧社會和促進精神文明建設能夠起到促進作用。歷史上妙峰山香客編及華北,為華北最重要的廟會之一。據記載廟會始於明朝中後期,清代香火最盛,香客數十萬。香會300餘檔,門派不同,會首是香會組織和指揮者,也是主要傳承者,僅北京市就有200多人。會首傳會腕兒於徒,各種規矩、禮儀、技藝均為師徒相傳。日本侵華期間廟宇損壞嚴重,廟會逐漸衰落,新中國成立初期,廟會停辦。1985年修復廟宇,1987年對外開放,1990年恢復廟會,現已連續舉辦16屆。

一是前來參加廟會的香會組織為廟會上的香客們免費提供服務成為廟會的一大亮點。這些香會組織都是自發前來,他們的宗旨是“錢糧自備、茶水不擾、分文不取”,並且免費向香客們舍粥、舍茶、舍饅頭、舍鹹菜等。二是民間花會表演成為妙峰山廟會的重頭戲。來自北京各處的民間花會組織在這裡表演了高蹺、中幡、舞獅、小車、旱船、秧歌、花鈸、挎鼓等精彩的傳統民俗節目。來自門頭溝區莊戶村的京西幡會帶來了十幾面大幡,引起了香客們的特別關注,他們表演的國家級試點項目京西幡樂給傳統的廟會增添了濃重的民俗氛圍。

每年舊曆四月初一至十五日,妙峰山開山半個月。京都的善男信女們都去進香朝頂。北京西北大道上,日以千萬計的香客絡繹於途,有的以黃布包頭,有的頭戴“朝山進香”大紅絨字,邊走邊喊“虔誠”!據《燕京歲時記》載:“每屆四月,自初一開廟,半月香火極盛。”“人煙輻輳,車馬喧闐,夜間燈火之繁,燦如列宿,以各路之人計之

..
,共約有數十萬……香火之盛,實可甲於天下。”廟期,各種民間香會,均朝頂進香,沿途邊走邊練,鼓鈸齊鳴。路上觀者如堵。西直門外萬壽寺,蘭靛廠西頂廟,海淀區亮甲店、北安河,石景山區北辛安鎮、模式口,門頭溝區三家店等處,均搭有茶棚,招待香客飲茶休息。知客(茶棚招待人員)亦均口喊“虔誠”、“自求多福”等吉祥話,使香客欣然色喜。以澗溝村為主的山中村民們稱此廟會為“廟秋”。意即象秋收一樣,是發財致富的良機。有的騰出居室供香客們下榻。村中婦女,每年在開廟前,用麥莖編成草帽、團扇、花籃以及各種花鳥魚獸等玩具;男人們則到山上砍些桃木枝幹,剁成二、三尺長的拐杖(說是拄著它下山可以避邪);或用紅紙剪成金魚(象徵富貴有餘);或用金銀紙糊成元寶錁子(象徵招財進寶);或用彩紙做成小人(謂之招財童子)或用紅紙做成蝙蝠頭花(象徵戴福還家),以及其它象徵吉祥的手工藝品。等到廟期,便出攤叫賣,供香客們選購。香客們為取個吉利,便爭相購買。山民們鹹利十倍。

門頭溝——妙峰山

妙峰山風景名勝區位於京西門頭溝區境內,距市區55公里,面積20平方公里。景區以“古剎”、“奇松”、“怪石”、“異卉”而聞名。妙峰山屬太行山余脈,主峰海拔1291米,山勢峭拔,花草清麗。妙峰山有日出、晚霞、霧凇、山市等時令景觀、有我國品質最好的千畝玫瑰花、有華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傳統朝聖廟會,妙峰山已成為北京周邊最具文化底蘊的風景名勝區之一。妙峰山傳統廟會始於明代崇禎年間,距今已有300餘年的歷史。每年的農曆四月初一至十五,來自全國各地數十萬善男信女,幾百檔民間花會匯聚妙峰山,朝頂進香,酬山賽會,施粥布茶,場面之壯觀,信眾之虔誠實屬罕見。清《燕京歲時記》載:“妙峰山每屬四月,自初一開廟半月,香火極盛,人煙幅輳,車馬喧鬧,夜間燈火之繁燦如列宿,香火實可甲於天下矣”。1925年,北京大學國學門研究所對妙峰山廟會進行了專門調查,出版了《妙峰山進香專號》,此次調查開創了我國民俗學田野調查的先河,妙峰山因此成為中國民俗文化的發祥地。

傳承百年民俗聚首廿載妙峰山廟會

已有百年歷史的妙峰山傳統民俗廟會將再次拉開序幕。今年是該廟會正式恢復以來的第二十屆,將持續15天,直至四月十五,即5月5日。妙峰山位於京西門頭溝區妙峰山鎮北部,北眺昌平,東接海淀,西倚太行,南望永定河大峽谷。妙峰山海拔1291米,面積20平方公里,有著“古剎、怪松、奇石”三絕,更是享有“華北第一仙山”的美譽。憑藉距市中心僅55公里,京蘭公路(109國道)、豐沙鐵路橫穿而過的地理、交通優勢,妙峰山已成為北京周邊最具文化底蘊的風景名勝區之一。在春季廟會期間,遊客可觀賞到日出、晚霞、霧淞、山市等時令景觀,並有“華北一絕”的萬畝玫瑰園供遊客欣賞。妙峰山傳統民俗廟會又稱妙峰山娘娘廟香會,起源於明朝。在明清兩代及民國年間,這裡曾經是中國北方地區遠近聞名的聖地,並成為老北京及北方省市影響最大的一項民間信仰、民俗風情活動。

妙峰山及民俗廟會的影響力不僅僅局限於民間,妙峰山又被稱作“中國民俗學的發源地”,妙峰山娘娘廟會更有“中國民俗學的搖籃”之稱。原來,早在1925年,北京大學民俗學家顧頡剛就已經對妙峰山的香會、廟宇做了詳細地實地調查研究,並出版了《妙峰山》文集。關於妙峰山廟會的大量文獻、圖片資料,已經成了研究中國民俗文化的寶貴財富。如今的妙峰山廟會,已是門頭溝區“打開山門,以山會友”重要的對外旅遊活動之一,並已納入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列。
傳承著百年民俗的妙峰山廟會活動豐富多彩,光花會表演就匯集了八十多檔傳統民間花會。遍布北京乃至華北各地的民間花會,通過朝頂進香、酬山賽會進行民間文藝表演交流切磋技藝,讓遊客感受地道的歷史民俗。
花會看的是門道,施粥布茶舍饅頭等傳統民俗活動則能讓遊客參與其中,感受廟會的熱鬧以及樂善好施、和諧相處的處世之道。妙峰山廟會完整地保留了延續400多年明清時期廟會的歷史風貌,這些民俗活動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包容、厚德,是展示京城民俗文化的活化石,也是“北京精神”在百姓生活中的具體體現。據了解,今年將有20萬袋福字饅頭賜京城民眾以及15噸金頂福粥舍有緣之人。

..
娘娘廟位於妙峰山主峰,依地形而建,向東南方面對京城。主要有山門殿、正殿、地藏殿藥王殿觀音殿月老殿財神殿和王三奶奶殿。廟外還曾有喜神殿、東嶽廟、關帝廟、法雨寺等建築。
“妙峰山的娘娘——照遠不照近”這一老北京的歇後語,突顯妙峰山娘娘廟的歷史地位。清康熙曾封其為“金頂妙峰山”娘娘廟,使之地位居於京城東西南北中“五頂娘娘廟”之上。從此,妙峰山娘娘廟會便成為京城和周邊各省香火最盛之地。至嘉慶皇帝登位,又賜名為“敕建惠濟祠”,並賜御書廟名匾額,使妙峰山娘娘廟的地位達到最高級。為了讓遊客充分體驗妙峰山傳統的民俗廟會,妙峰山景區還舉辦了一系列的祈福納祥和文化傳承民俗觀光活動,其中既有“撞吉祥鍾敲太平鼓”等傳統活動項目,本次廟會還新增了妙峰山廟會今昔圖文展、“帶福還家”、系福牌、走福路、逛福院、畫福布、福樹系福條、帶福花等活動。
飽覽秀美的風景,再品嘗一頓歷史文化大餐,妙峰山濃聚了名山之奇景,更匯聚人間福地之精華。著名的有遼代皇家名剎仰山棲隱禪寺、大雲寺、宛平八景之一,名“靈岩探勝”的滴水岩、末代皇帝溥儀的英文老師莊士敦的私人別墅等古龐貝遺址等,無不讓人感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