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筒石蒜

長筒石蒜

長筒石蒜原產中國東部,長江中下游地區有野生種分布。耐寒性強,喜陰濕。但在向陽地也能生長良好。土壤以排水良好、肥沃的沙壤土為最好。抗逆性強,栽培容易。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長筒石蒜長筒石蒜

學名:Lycoris longituba Y.Hsu et Q.J.Fan

英文名:Longtube Stonegarlic

科名:石蒜科 Amaryllidaceae
拉丁名:Lycoris longituba Y. Hsu et o. J, Fan.

科目來源:石蒜科植物

藥用部位:長筒石蒜的鱗莖。

性味歸經:辛,平,有小毒。肺、肝二經。

功效主治:解毒散結。用於治療咽喉腫痛;皮膚瘡癤癰腫,瘰癧。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一12克。外用:搗爛敷。

化學成分:鱗莖含多種生物鹼,其中雪花蓮胺鹼和石蒜胺鹼含量較高。《新華本草綱要》:“鱗莖為提取加蘭他敏的原料。”

參考出處:《新華本草綱要》

基本簡介

長筒石蒜長筒石蒜

長筒石蒜原產我國東部,長江中下游地區有野生種分布。耐寒性強,喜陰濕。但在向陽地也能生長良好。土壤以排水良好、肥沃的沙壤土為最好。抗逆性強,栽培容易。

常用分株和播種繁殖。分株,於葉片或花莖剛枯萎時挖掘,將鱗莖分開即行。栽植深度10厘米,有伸縮根能自動調節鱗莖的深度。播種繁殖,採種後即播,秋播至翌年春季幼根萌發並形成小鱗莖,實生苗需5-6年才能形成開花鱗莖。

春季萌發新葉時,需保持土壤濕潤,5-6月葉枯後應少澆水。7-8月花期前加施磷鉀肥1次,可促花莖粗壯,花大色艷。長筒石蒜花後不出葉,仍需保持土壤濕潤。盆栽土壤需排水好,不積水,免致鱗莖腐爛。鱗莖露地越冬。

常見病害有炭疽病和腐爛病危害,鱗莖栽植前用0. 3%硫酸銅液浸泡30分鐘,用水洗淨,晾乾後種植。發病初期用50%苯來特2500倍液噴灑。

長筒石蒜花姿美麗,花色變異較大,形似百合,觀賞價值較高。適用於林下或草地中叢植布置,也可作盆栽和切花。

基本特徵

長筒石蒜長筒石蒜

長筒石蒜每個葉芽抽出2~3片葉片,成叢狀,如韭菜,末端略帶紫色。主側芽皆可達4葉齡, 個別可達5葉齡,株最長葉片平均長度可達22~24cm,寬可達1.1~1.2cm,平衡脈,肉質墨綠。

個別達10葉齡, 最長葉片平均長度為40.9cm,生長旺盛。以後最早抽出的葉片末端乾枯凋落,新葉片繼續長出,保持在每個葉芽9~10葉的水平,葉片略有增長。

類似於同科的中國水仙。黃花石蒜和小紅花石蒜的生長過程類似於大紅花石蒜,區別僅在於黃花石蒜葉長可達80~90cm,寬3.5~4.5cm。小紅花石蒜葉長25~30cm,葉寬0.7~0.8cm。上述3種石蒜在廈門地區適應性較強,長勢佳,優於其它品種。

生態環境

長筒石蒜長筒石蒜

長筒石蒜生長於蔭森潮濕地,其著生地為紅壤,人工栽培石蒜應考慮石蒜生長的自然生態環境。本研究在栽培土壤酸鹼性方面(如土壤pH5.8)已基本達到野生自然條件。經過近10年的盆栽觀察,發現只要增加土壤的水份,提高土壤的肥力,適當調整有機肥與無機肥的比例,調整的比例,就可以彌補野生石蒜生態環境的不足。在此基礎上進行較大規模的人工栽培石蒜研究,掌握了適合廈門地區人工栽培的品種。

種植時間以10月上、中旬為宜,來年5月中旬 營養生長期結束。整個營養生長周期150~160天, 與野生石蒜營養生長期一致。

氣溫對長筒石蒜生長發育有重大影響,日平均氣溫超過24℃, 將抑制其葉芽生長, 零上低溫不影響石蒜生長。晴天要求重水噴淋。雨天應注意排水以防止爛根,不能用無漏底花盆栽培石蒜。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期皆要求高腐殖質、高土壤肥力的偏酸性土壤。沒有經增效的田園土、紅壤土不適合用於人工栽培野生石蒜。營養生長後期應適當提高所施肥料中的磷肥比例。盆栽石蒜應注意控制水份、土壤酸鹼性、肥水等因素,可以克服野生生態環境的不足,正常旺盛生長。網棚遮蔭栽培是另一條較為合適的人工栽培途徑。

克服生長筒石蒜生態條件的差異,解決了大量栽培的種子問題,摸清了病蟲害發生和防治規律,為長筒石蒜花卉的產業化提供了前期理論基礎。

栽培技術

長筒石蒜長筒石蒜

材料與方法
1 種子 長筒石蒜鱗莖,部分由永春、德化農民上山採集獲得,部分由本課題組前期自繁獲得,合計2400粒。此外向有關植物園購買了百合型紫花石蒜、黃花石蒜、白花石蒜,小紅花石蒜鱗莖為種子

2 栽培土壤 採用人工配製的營養土、田園土和荒地紅壤為栽培土壤。 營養土邊製作邊用農藥滅蟲,田園土和紅壤進盆前經農藥消毒、太陽下曝曬3天。土壤成分分析按中國農科院士肥所的方法進行。

3 種植時間 1997年10月5日~20日。

4 栽培方式 供研究鱗莖均用1‰多菌靈浸泡3min,濾乾。挑選不同品種、不同規格的種子種於花盆中,每盆3粒,共500盆,其中364盆為紅花石蒜, 其餘為從外地購買的其他石蒜品種。豎放,深度以土壤蓋沒種子為準。直徑小於3cm 的種子種於塑膠網遮蔭棚的水泥槽中,株行距17~20cm, 也以土壤蓋沒種子為度,土層厚度為12~15cm。另外,於蔭棚內按上述規格種植50粒直徑3cm以上的種子作對照。
盆栽石蒜入土後,移至屋頂平台上管理。

5. 管理方式 種子下地後第一天澆重水以平衡土壤的水份,以後晴天每天澆水1次,陰天隔天澆水1次。整個栽培期定期用農藥對周邊環境進行殺蟲滅菌,並施有機肥及化肥多次。

不同土壤的盆栽石蒜比較
分別使用田園土、紅壤和人工合成的營養土盆栽石蒜。栽培結果表明, 種植於營養土的石蒜葉長、成熟鱗莖圍長,直徑等主要指標分別是田園土的1.3、1.14和1.14倍, 是紅壤栽培石蒜的1.5、1.30和1.29倍,成熟長筒石蒜主鱗莖直徑大小是播種時的1.38倍。栽培於紅壤的產量增加只表現在側芽鱗莖的增多、增大方面,而主鱗莖大小與播種時比較,其直徑只大了0.24cm, 可見人工營養土較適宜於石蒜的人工栽培。

長筒石蒜長筒石蒜

石蒜對土壤pH的要求
分別以pH5.8和7.8的營養土栽培,每盆種植種球8粒。營養期觀察結果表明,偏鹼性土壤不適合長筒石蒜生長,每長出1片葉子不久,其末端就出現枯萎現象;葉片長度明顯短於酸性組,成熟鱗莖小,不飽滿;經葉芽分化期後,進入揚花期,栽培於偏鹼性土壤的石蒜基本不開花,而栽培於偏酸性土壤的鱗莖主莖,基本上都能分化出花芽,順利地揚花。
石蒜對生長環境溫度的要求
營養生長期長筒石蒜10月上旬播種,此時最高氣溫不超過30℃,旬平均氣溫24℃,適宜石蒜生長,播種10天,根系生長旺盛,葉片先後長出地面。冬季日平均氣溫8℃以上,最低氣溫達1℃,不影響石蒜生長。至來年4月,由於長期陰雨天氣,光照不足,生長較弱,出現早衰現象,1998年4月6日起出現第一片葉子枯萎,至1998年5月15日前後全部葉片萎縮、乾枯,此時旬平均溫度已達24℃。說明石蒜生長的高溫極限為日平均溫度24℃。
不同栽培方式的比較
以偏酸性營養土盆栽石蒜,下種後置屋頂平台上,不遮蔭;水泥槽栽培長筒石蒜,下種後用孔徑2cm2的黑塑膠網遮蔭,網的四周用防蚊紗網隔離,網棚之上種有西蕃蓮,以保濕及減少光照。栽培結果表明,遮蔭有利於石蒜的成長。分別以偏酸性營養土盆栽經閹割和未經閹割的長筒石蒜種子,比較其生長情況。結果表明,閹割不利於長筒石蒜的生長,但對鱗莖肉的葉芽損傷不大。這可能是由於石蒜鱗莖太小,閹割造成養分供應減少所致。

栽培後的花枝數比較 分別以不同栽培條件(遮蔭網、田園土、紅壤土、土壤pH5.8和pH7.8)網栽石蒜,結果表明,栽培於偏酸營養土的石蒜出花率最高;採用遮蔭網栽於水泥槽的石蒜與之相近,出花率達73%~80%。採用田園土栽培的出花率只是營養土的1/4;紅壤土的出花率最差,僅為3.3%。說明花枝數與鱗莖的營養積累有關,也與栽培土壤的肥力、酸鹼度有關。

生物信息學分析

長筒石蒜長筒石蒜

1、以採用改良的異硫氰酸胍法從長筒石蒜花瓣中提取總RNA法,分離純化富含PolyA的mRNA,經反轉錄酶反轉錄合成雙鏈cDNA,通過膠純化回收法篩選出其中大於500bp的片段與載體pBluescript連線,最後用電轉化法轉化宿主菌ElectroMAXDH10B,構建了長筒石蒜花瓣初級cDNA文庫。經質量檢測,初級文庫的庫容為1.12×106個/mL,符合高質量文庫的要求。文庫的重組率為96.8%,且插入片段的長度在0.8~3.0kb之間,說明文庫是完整、有效的,可以用於大規模EST序列測定及數據分析。

2、從長筒石蒜花瓣初級cDNA質粒文庫中隨機選取3676個克隆進行測序,經Phred軟體進行編輯後,獲得長度大於100bp的有效序列為3584條,其序列的平均長度為449bp,序列平均質量數為37.06;另外通過GC含量分析獲得長筒石蒜花瓣EST的GC含量為45.28% 。

3、利用Phrap軟體對長筒石蒜花瓣3584條有效EST序列進行片段重疊群分析和拼接後共獲得2764個獨立基因(Unigene),其中包括431個片段重疊群(Contig)和2333個獨立的ESTs(Singlet)。

4、隨機測序所獲得的同一基因的EST的數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該基因在該組織中的表達豐度。有效序列BIastX分析表明,豐度較高的基因(表達頻率≥5)有42個,約占總數的9.039%;中等豐度基因(表達頻率在2~5之間)113個,約占總數的25.871%;其餘低豐度的基因約占65.09%。這說明在長筒石蒜花瓣基因中,高豐度表達基因比較少,大多數呈中低豐度表達。

長筒石蒜長筒石蒜

5、所有有效序列與NCBI的核酸資料庫進行BLAST比對,有28.99%(1039/3584)的序列顯示了與已知序列高度的同源性;而與蛋白質資料庫進行比對時有62.27%(2232/3584)的序列顯示了與己知序列的同源性。

6、根據SWISSPORT資料庫注釋的ACCESSION,將獨立基因(Unigene)以GeneOntology進行功能分類。1917個具有同源性匹配的序列(被注釋)的基因中,按照GO的分子功能、生物過程和細胞組分分三個不同分類角度分類,被賦予功能的基因累計達到2256個(包括一因多效)。把通過BlastX比對獲得長筒石蒜花瓣有功能描述基因(包括功能確定的及推測功能的)分為11類。

即代謝相關基因(Metabolism)的EST數量占有功能描述基因的26.42%、蛋白質合成相關基因(Proteinsynthesis)的EST占功能描述基因的21.28%、能量代謝相關基因(Energy)占17.24%、細胞內運輸相關基因(Transporters)占10.02%、轉錄相關基因(Transcription)占6.17%。

信號轉導相關基因(Cellularsignaltransduction)占5.31%、細胞生長發育相關基因(Cellgrowthanddivision)占4.34%、細胞抗性及防禦相關基因(Diseaseanddefence)占3.37%、細胞結構相關基因(CellstructureandCellcycle)占2.48%、次生代謝相關基因(Secondarymetabolism)占2.13%、蛋白質降解相關基因(Proteindestinationandstorage)占1.24%。

存在問題

長筒石蒜長筒石蒜

長筒石蒜屬植物是優良的觀賞植物和重要的藥用植物,全世界有20 余種,其中我國具有豐富的野生資源,有15 種之多。國內外學者對其研究頗多,從繁殖與栽培技術、生長發育、育種、染色體、開發及經濟價值方面對石蒜屬植物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綜述。同時,回顧了石蒜屬植物系統學研究進展,探討了石蒜屬分類系統存在的問題。在石蒜屬分類系統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1、細胞學分子系統學上的證據較為一致,而與形態學上的證據存在差異,因此,能否以花冠整齊與否將石蒜屬劃分為兩大亞屬值得商榷。

2、石蒜屬植物的雜合體較多,這些種的系統位置仍存在分歧。

3、微形態證據探討石蒜屬分類系統方面研究較為缺少。此外,對於套用前景較好的長筒石蒜,其種質資源沒有進行研究。通過葉部的石蠟切片、葉表皮的光鏡觀察和電鏡掃描對中國石蒜屬11 種植物葉部微形態特徵進行研究,以期能對探討石蒜屬植物種間關係提供依據。研究結果表明:柵欄組織排列方式、遠軸面表皮細胞形狀、氣孔密度、氣孔指數、氣孔外拱蓋蠟質紋飾等特徵種間差異較大。因此,這些性狀可以作為區分種的依據,又是研究石蒜屬系統演化的性狀指標。

百合目(一)

矮龍血樹
阿爾泰蔥
矮韭
安微貝母
阿爾泰貝母
阿里山胡麻花
阿爾泰獨尾草
矮小山麥冬
矮萱草
暗紫貝母
矮小沿階草
矮菝葜
阿爾泰藜蘆
阿爾泰鬱金香
凹脈菝葜
暗色菝葜
百合目
北韭
寶珠草
白絲草屬
白脈韭
白絲草
白花蔥
白頭韭
寶鐸草
杯花韭
北疆韭
北蔥
寶興百合
百合
斑塊百合
北萱草
貝母屬
白花百合
北黃花菜
百合屬
白背牛尾菜
白背牛尾菝葜
菝葜
豹子花屬
白穗花
菝葜屬
扁柄菝葜
抱莖鹿藥
棒葉沿階草
白花虎眼萬年青
白綠綿棗兒
白穗花屬
豹子花
抱莖菝葜
百部屬
百部
長壽花
蔥蓮屬
垂笑君子蘭
長筒石蒜
蔥蘭
蔥地笑
糙葶韭
長柱韭
草地韭
長葉竹根七
粗根韭
長喙蔥

糙葶北蔥
齒絲山韭
長花天門冬
長蕊萬壽竹
川甘韭
長梗韭
蔥屬
齒被韭
昌都韭
叢生蜘蛛抱蛋
長柄粉條兒菜
川百合
藏百合
粗柄獨尾草
垂花百合
草原頂冰花
叉梗頂冰花
川貝母
粗莖貝母
長管萱草
側金盞花
長梗山麥冬
長葉藜蘆
橙花開口箭
長藥沿階草
長柱鹿藥
長白岩菖蒲
簇葉沿階草
蒼白菝葜
長莖沿階草
長絲沿階草
刺枝菝葜
長梗開口箭
遲花鬱金香
垂蕾鬱金香
長柱開口箭
長葉菝葜
糙柄菝葜
長托菝葜
粗糙菝葜
穿鞘菝葜
長梗藜蘆
齒瓣開口箭
春石斛
單瓣水仙
短葶仙茅
丁香水仙
大葉仙茅
稻草石蒜
短蕊石蒜
短柄粉條兒菜
多葉韭
大百合屬
大花韭
吊蘭屬
吊蘭
大葉吊蘭
單花韭
大花粉條兒菜
對葉蔥
多星韭
大理天門冬
多刺天門冬
大花蜘蛛抱蛋
短葶韭
滇南天門冬
滇韭
短齒韭
多籽蒜
短梗天門冬
短蕊萬壽竹
東北百合
多球頂冰花
大花萬壽竹
東陽貝母
東北玉簪
大理百合
短柱肖菝葜
多花萱草
滇百合
短花柱小百合
大花捲丹
單花百合
多蕊肖菝葜
碟花百合
淡黃花百合
大苞萱草
獨尾草
大花百合
鈍瓣頂冰花
頂冰花屬
滇西豹子花
碟花開口箭
多花沿階草
滇蜀豹子花
鈍葉沿階草
短梗菝葜
大果菝葜
短藥沿階草
單花鬱金香
滇北藜蘆
大沿階草
大花沿階草
大理藜蘆
多斑豹子花
大葉沿階草
大百部
對葉百部
大花蕙蘭
滇金石斛
峨眉開口箭
峨眉貝母
鄂北貝母
二葉鬱金香
二色石豆蘭
鳳尾絲蘭
鳳尾蘭
非洲天門冬
粉條兒菜
粉條兒菜屬
防已葉菝葜
梵淨山菝葜
防己葉菝葜
粉葉沿階草
粉背菝葜
方枝菝葜
富寧菝葜
富寧沿階草
房縣藜蘆
光葉仙茅
廣西石蒜
高山粉條兒菜
各蔥
甘肅天門冬
管絲韭
高山韭
管花蔥
高葶韭
戈壁天門冬
甘肅貝母
高山貝母
光慈姑
甘肅山麥冬
高山頂冰花
高山丫蕊花
光葉菝葜
管花舞鶴草
高大鹿藥
牯嶺藜蘆
廣東沿階草
管花鹿藥
換錦花
黃水仙
黃長筒石蒜
虎皮蘭
虎尾蘭屬
海南龍血樹
海南蜘蛛抱蛋
賀蘭韭
黃花蔥
黃花韭
褐皮韭
合被韭
旱生韭
灰鞘粉條兒菜
灰皮蔥
火蔥
輝韭
胡麻花
禾葉山麥冬
湖北麥冬
黃綠花滇百合
黃花貝母
湖北百合
湖北貝母
黃花萱草
合絲肖菝葜
華肖菝葜
黃花菜
黃花小百合
胡麻花屬
黑鱗頂冰花
湖北菝葜
合蕊菝葜
湖北沿階草
虎眼萬年青
華東菝葜
黑葉菝葜
虎眼萬年青屬
黑果菝葜
灰葉菝葜
合瓣鹿藥
厚葉沿階草
黃窪瓣花
黃花油點草
褐鞘沿階草
黑紫藜蘆
紅果菝葜
厚蕊菝葜
合瓣舞鶴草
黃精葉鉤吻屬
黃精葉鉤吻
江蘇石蒜
君子蘭屬
君子蘭
假管鳶尾蒜
金魚草
韭蓮
金邊龍舌蘭
劍葉龍血樹
金邊虎尾蘭
劍川韭
晶頭
冀韭
九龍盤
韭蔥
具刺非洲天門冬
金頭韭
鹼韭
韭菜
距花萬壽竹
卷丹
嘉蘭屬
金黃花滇百合
嘉蘭
尖被百合
江南貝母
假葉樹
姜狀沿階草
假百合屬
間型沿階草
勁直菝葜
金佛山鹿藥
卷瓣沿階草
劍葉開口箭
尖被藜蘆
尖果窪瓣花
錦葵
假百合
尖葉菝葜
尖葉牛尾菜
假葉樹屬
九蓮燈
寬苞韭
寬葉韭
昆明天門冬
凱氏玉簪
闊葉麥冬
闊葉山麥冬
開瓣百合
闊葉冊麥冬
康定貝母
開口箭
筐條菝葜
寬瓣豹子花
寬葉油點草
寬葉汕點草
開口箭屬
寬葉沿階草
龍頭花屬
鹿蔥
龍舌蘭
龍血樹
龍舌蘭屬
龍血樹屬
卵葉韭
露筍
柳葉韭
藍花韭
流蘇蜘蛛抱蛋
卵葉蜘蛛抱蛋
藍苞蔥
蘆筍
鐮葉韭
連藥沿階草
樓子蔥
類北蔥
鈴蘭
棱葉韭
鈴蘭屬
粒鱗頂冰花
鐮葉頂冰花
林生頂冰花
綠花百合
輪葉貝母
鷺鷥草
鷺鷥草屬
利川貝母
利川開口箭
老鴉瓣
鈴木油點草
菱葉菝葜
藜蘆屬
麗江鹿藥
鹿藥屬
林生沿階草
麗葉沿階草
藜蘆
卵葉扭柄花
鹿藥
芒苞草屬
芒苞草
玫瑰石蒜
馬蓋麻
木里韭
蒙古野韭
蜜囊韭
密齒天門冬
邁氏非洲天門冬
蒙古韭
毛百合
米貝母
玫紅百合
墨江百合
岷江百合
美麗百合
毛梗頂冰花
木根沿階草
綿棗兒屬
美麗豹子花
密剛毛菝葜
密疣菝葜
綿棗兒
蒙自藜蘆
毛牛尾菜
毛穗藜蘆
馬甲菝葜
密刺菝葜
馬尾伸筋
麥門冬
馬錢葉菝葜
毛蕊鬱金香
毛葉藜蘆
南玉帶
檸檬色百合
南川百合
囊瓣頂冰花
南川鷺鷥草
扭柄花屬
南非吊蘭
扭柄花
歐洲百合
帕里韭
攀援天門冬
茖蔥
平貝母
披針葉百合
蒲圻貝母
平滑菝葜
平滑窪瓣花
鋪散沿階草
匍莖沿階草
屏邊沿階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