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科學院

長江科學院

長江科學院始建於1951年,是國家水利行業的重點科研單位,是水利部非營利科研機構之一,隸屬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科學院以水利水電科學研究為主,為國家水利事業、長江治理開發和水行政管理提供科技支撐,並面向國民經濟建設相關行業開展技術服務、科技開發。下設12個專業研究所。主要專業有:防洪減災、河流泥沙、水資源與生態環境、水土保持、工程安全與病害防治、空間信息技術套用,水力學、土工與滲流、岩石力學、水工結構、基礎處理、工程材料、爆破與抗震、機電控制設備、自動化與水工儀器等。

基本內容

長江科學院 創建於1951年10月,隸屬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是一個以水利水電公益性科學研究為主,開展水資源和水環境科學技術研究、防洪減災和水土保持科學技術研究、流域規劃與治理開發科學技術研究、工程科學技術研究,並面向全國各行各業開展工程質量檢測與評價、工程安全監測與評估、工程建設諮詢與監理、研究生學歷教育以及相關科技開發、技術服務、信息服務與專業培訓的多學科的綜合性科研機構。

長江科學院自20世紀50年代起,長江科學院先後為長江三峽、南水北調、長江堤防等200餘項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長江乾支流河道治理,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水利基礎科研項目、相關行業科研項目和國際援助與合作項目,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科學試驗研究,提供了7000餘份科研成果。其中,經國家、省部級鑑定的重大科研成果近100項;獲國家、省部級獎300餘項;獲國家實用新型及發明專利30餘項。

長江科學院現有在職職工800餘人,教授級及具有高級技術職稱人員240餘人,博士(後)、碩士130餘人。長江科學院研究生部有二個碩士學位授予點。擁有各類先進科研儀器設備4000餘台(套)。在漢口、宜昌、重慶、丹江口設有科研基地。選址於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長江防洪模型”利用世行貸款項目科研基地占地約600畝,是建國以來國家投資最大的水利科研項目。水利部長江科學院工程質量檢測中心承擔長江流域和西南諸河工程質量檢測。長江計量檢定中心開展有關科研試驗計量,儀器設備的檢定、校正工作。2000年7月,長江科學院在全國水利科研單位中首家通過了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擁有國家二級檔案館。學術刊物《長江科學院院報》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在國內外公開發行。2003年,長江科學院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

組織機構

科研平台

國家大壩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水利部江湖治理與防洪重點實驗室

水利部岩土力學與工程重點實驗室

水利部水工程安全與病害防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水利部山洪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水利部長江科學院工程質量檢測中心(計量檢定及標準化中心)

水利部科技推廣中心長江科技推廣示範基地

流域水資源與生態環境科學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武漢市智慧流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院屬單位

河流研究所

水資源綜合利用研究所

組織機構圖組織機構圖

水土保持研究所

流域水環境研究所

空間信息技術套用研究所

工程安全與災害防治研究所

農業水利研究所

國際河流研究所

水力學研究所

材料與結構研究所

岩基研究所

土工研究所

爆破與振動研究所

重慶科學實驗研究中心

工程質量檢測中心(計量檢定及標準化中心)

野外科學觀測中心(生態修復技術中心)

科技成果推廣中心

信息中心

綜合服務中心

科研基地(沌口)管理辦公室

科技企業

武漢長江科創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武漢長江科創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長江工程技術公司

武漢長科工程建設監理有限責任公司

武漢長澳大地工程有限公司

武漢長建創維環境科技有限公司

武漢長江控制設備研究所有限公司

武漢長江儀器自動化研究所有限公司

武漢長科頤信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武漢長科創意印務有限公司

機構沿革

1958年,毛澤東主席接見長科院首任院長1958年,毛澤東主席接見長科院首任院長

長委會水土工試驗室

1951.10-1952.9

長委會計畫處實驗室1952.9-1955.1

長委會實驗研究所1955.1-1956.4

長江水利科學研究院1956.4-1959.11

長江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1959.12-1986.8

長江科學院1986.8——

科研隊伍

截止2014年

,長科院有在職職工近900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700餘人,具有教授級高工及高級職稱人員近400人,博士150餘人,碩士230餘人。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專家39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人,湖北省重大人才工程“高端人才引領培養計畫”首批培養人選1人,湖北省突出貢獻專家3人,逐步形成一支以學科帶頭人為主、博士等青年為骨幹的科技隊伍。長科院設有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研究生部有水利工程、土木工程等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專業,並與山東大學聯合成功申報博士點,同時成為河海大學博士生培養基地之一。《長江科學院院報》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國內外公開發行。

資質證書

水文、水資源調查評價資質證書水文、水資源調查評價資質證書

長科院

擁有工程諮詢、測繪、水資源論證、水文、水資源調查評價、水土保持方案、水土保持監測、水庫大壩安全評價、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設計、地質災害評估、工程施工總承包、工程建設監理、水土保持工程施工監理、工程質量檢測岩土類、混凝土類和計算機信息系統集成等各類各級資質證書和國家二級檔案館。1993年,通過國家計量認證。2000年,在國內水利水電科研單位中率先通過了ISO質量體系認證。

迄今為止

,長科院以科研、監理、儀器設備開發製造為單位,分別獲得了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註冊。主要產品包括:科學(試驗)研究、工程諮詢、工程設計(含儀器設備設計開發)和服務、工程監測、工程檢測、水利水電信息系統集成、岩土坡面生態綠化;工程建設監理;水輪機調速器、發電機勵磁裝置和電站自動化設備設計、製造等十大類。

科研成果

60年來,長科院承擔了三峽、南水北調以及長江堤防等200多項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中的科研工作,以及長江流域乾支流的河道治理、長江流域綜合及專項規劃、水資源綜合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等領域的科研工作;主持完成了大量的國家科技攻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數十項國家科技計畫和省部級重大科研項目。同時,還為國民經濟建設相關行業提供了大量的技術服務,提交科研成果8000餘項;榮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勵400餘項,其中國家級獎勵30餘項;獲得國家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50餘項;主編與參編國家及行業技術標準、規程規範30餘部。近年來出版專著50餘部。

獲獎成果

獲獎時間 項目名稱 頒獎部門 獲獎等級
1994 立窯灌漿水泥及其生產技術研究 湖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套用性成果) 二等獎
1996 006江河水系灌溉系統防制釘螺擴散技術 湖北省科技進步獎 一等獎
1997 三峽一期土石圍堰設計 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套用性成果) 一等獎
1998 圍堰防滲牆風化砂柔性材料的研製和套用研究 湖北省科技進步獎 三等獎
1999 長江三峽工程大江截流設計及施工技術研究與工程實踐 國家科技進步獎 一等獎
2002 三峽工程明渠導流及通航研究與運行實踐 長江委科技進步獎 一等獎
2003 三峽庫區奉節河段庫岸沖刷塌岸研究 長江委科技進步獎 二等獎
2004 三峽工程明渠導流及通航研究與運行實踐 國家科技進步獎 二等獎
2005 長江三峽庫區移民遷建新址重大地質災害及防治研究 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一等獎
2006 三峽水庫DEM製作及庫容覆核 湖北省優秀測繪工程獎 一等獎
2007 重大水工混凝土結構隱患病害檢測與健康診斷研究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二等獎
2009 高壩工程泄洪消能新技術的開發與套用(第五完成單位)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二等獎
2010 大型水利水電工程泄洪挑流消能試驗研究與工程效果 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長江委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一等獎
2011 複雜岩溶地區大型地下廠房工程關鍵技術研究與實踐 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二等獎
2012 三峽地下電站大型洞室關鍵技術(第4) 水力發電科學技術獎 特等獎
2013 巨型機組水電站建築結構關鍵技術 國家科技進步獎 二等獎
2014 水利水電工程生態環境效應模擬與調控 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獎 二等
2014 水庫大壩安全保障關鍵技術研究與套用 大禹科學技術獎 特等
...... ...... ...... ......

榮譽稱號

長江科學院長江科學院

2003年,長科院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2008年以來,長科院

分別榮獲“全國水利科技工作先進集體”、“全國水利抗震救災先進集體”、”全國水利行業民眾體育先進單位“、“湖北省人才工作十強院所”、“湖北省文明單位”等榮譽稱號。

科技交流與合作

第十五屆海峽兩岸水利科技交流研討會第十五屆海峽兩岸水利科技交流研討會

為加強

“開放、流動、競爭、協作”新機制建設,長科院選派了300多批、600多位

科技人員赴歐、美、亞、非、澳洲等40多個國家,參加國際學術會議、開展考察進修、合作研究以及業務諮詢等活動,拓寬國際合作關係;與有關單位合作,成功組織“第四屆全球華人岩土工程學術論壇”、“中國河流生態與環境流研討會”、“第十五屆海峽兩岸水利科技交流研討會”等國際國內學術活動;30多人新近加入國際學會組織,邀請了50多個國家和地區近500批、2000多位專家學者來院開展學術交流;先後與德國、日本、韓國等國內外數十所重點大學和科研院所簽訂了合作意向書,特別是為滿足流域和地方水利科技發展的需求,建立流域創新中心與地方創新平台的紐帶,促進長江流域水利科技創新體系和科研資源共享平台的建設,長科院牽頭成立了長江流域(片)水利科研協作網,以此加強流域科研機構間的交流與合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