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南京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建於1935年,原名中央水工試驗所,是中國最早成立的水利科學研究機構;2001年被確定為國家級社會公益類非營利性科研機構。南京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是面向國內外的綜合性水利科學研究機構,主要從事基礎理論、套用基礎和技術開發研究,承擔水利水電水運工程和其它有關工程中具有方向性、關鍵性和綜合性的科學研究,以及軟科學和巨觀決策方面的研究任務,兼作水利部大壩安全管理中心、水利部氣候變化研究中心、水利部基本建設工程質量檢測中心和水利部南京計量檢定中心。

南京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南京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建於1935年,原名中央水工試驗所,是中國最早成立的水利科學研究機構;2001年被確定為 國家級社會公益類非營利性科研機構。南京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是面向國內外的綜合性水利科學研究機構,主要從事基礎理論、套用基礎和技術開發研究,承擔水利水電水運工程和其它有關工程中具有方向性、關鍵性和綜合性的科學研究,以及軟科學和巨觀決策方面的研究任務,兼作水利部大壩安全管理中心、水利部氣候變化研究中心、水利部基本建設工程質量檢測中心和水利部南京計量檢定中心。

基本情況

南京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南京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參與工程
南京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是面向國內外的綜合性水利科學研究機構,主要從事基礎理論、套用基礎和技術開發研究,承擔水利水電水運工程和其它有關工程中具有方向性、關鍵性和綜合性的科學研究,以及軟科學巨觀決策方面的研究任務,兼作水利部大壩安全管理中心、水利部氣候變化研究中心、水利部基本建設工程質量檢測中心和水利部南京計量檢定中心。設有水文水資源研究所、水工水力學研究所、河流海岸研究所、岩土工程研究所、材料結構研究所、大壩安全與管理研究所、農村電氣化研究所和水利信息技術研究中心,以及勘測設計院、瑞迪高新技術公司、江蘇南水土建工程公司、江蘇科興工程監理有限公司、江蘇運達科工貿公司等研究開發機構。依託該院建設的科技平台有水文水資源與水利工程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水利部水科學與水工程重點實驗室、港口航道泥沙工程交通行業重點實驗室、水利部水文水資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水利部水工新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全院占地面積40餘萬m2,擁有40餘座大型試驗廳,各類儀器設備6000台件。

已形成30多個具有一定特色和優勢的專業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水文基礎理論、水旱災害規律與防災減災戰略、水資源開發利用和管理、水環境與水生態技術、氣候變化影響;水工水力學、樞紐及環境水力學、滲流和地下水開發利用、高壩通航水力學;河流動力學及樞紐泥沙、河道整治、潮汐河口治理、海岸演變及海港防淤、海岸工程;岩土力學基本理論、地基加固及基礎工程、環境岩土力學土石壩築壩技術、土工測試技術;水工港工結構計算分析與試驗研究、深水築港技術、結構振動與抗震技術、混凝土耐久性及防腐蝕與保護技術、水工港工混凝土施工技術、水工程安全與病害評估及修補加固技術;環境工程、大壩安全監測評估與管理、蓄水安全鑑定、小水電技術推廣和套用、土工聚合物核技術在水利水電水運工程中的套用、儀器設備與測試技術開發、信息技術、工程技術與效益評價、以及水利水電水運工程設計、施工與監理等。

從1984年到2005年,該院共完成和提出科研成果報告5600餘篇,在國內外公開發表論文3570篇,出版專著253部,獲國家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32項。自1978年中國科技大會以來,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375項,其中國家級獎勵66項。
2000年11月,通過ISO9001質量認證。目前南京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院擁有水文地質、水電、水利工程、港口河海工程諮詢甲級資質;江蘇省信譽諮詢企業(機構)AAA級(最高級)資質證書;水文、水資源調查評價甲級資質;規劃環境評價資質;工程測量、岩土工程、建築工程諮詢乙級資質;具有水運行業(港口工程)甲級、工程勘察(岩土工程)甲級、水運行業(通航建築、修造船廠水工)乙級、水利行業(水庫樞紐、河道整治)乙級、建築全行業乙級、工程勘察(水文地質勘察、工程測量)乙級等勘察設計資質;具有水利工程、水運工程、公路工程三類甲級監理資質;具有地基與基礎工程專業承包二級資質;防腐保溫工程專業承包二級資質。

全院藏有中、外文圖書、資料和期刊23萬卷冊。定期公開出版《水利水運科學研究》、《海洋工程》(中文版)、《海洋工程》(英文版,國外發行)、《岩土工程學報》、《水科學進展》、《小水電》、《SHP News》等7種期刊。中國海洋工程學會、中國水利學會岩土工程專業委員會、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高壩通航專業委員會、中國水利發電學會小水電專業委員會的辦事機構設在本院。

該院擁有直接進出口權,已與眾多國家和地區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合作關係;中國政府和聯合國開發計畫署聯合在我院設立的亞太地區小水電研究培訓中心主要開展亞太地區及全球範圍的小水電研究、培訓、信息及諮詢等工作;近5年,承擔境外科研合作項目20餘項。

南京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是1981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恢復學位制後首批相關學科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現設有水利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以及岩土工程、水文學及水資源、水工結構工程、水力學及河流動力學、水利水電工程、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6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和岩土工程等9個碩士學科點,並設有水利工程博士後流動站。

歷史沿革

南京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南京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南京水科學研究院始建於1935年,原名“中央水工試驗所”,是中國最早成立的水利科學研究機構。1942年更名為“中央水利實驗處”,1950年更名為“南京水利實驗處”,1956年更名為“南京水利科學研究所”,1984年更名為“水利電力部交通部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隸屬關係幾經變化,現全稱為水利部交通部電力工業部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1934年中國經濟委員會統一全國水利行政後,鑒於水利事業必須統籌規劃,所有水利工程計畫必須加以研究並試驗改進,在各河流域舊設水利機關外,設定中央水利研究實驗機關,為規劃治理與工程實施提供科學依據。由中國經濟委員會組織中央水工試驗所籌備委員會,並於1935年1月在南京選址清涼山麓成立中央水工試驗所,直屬中國經濟委員會
經過70年的發展,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已建設成為面向國內外的綜合性水利科學研究機構,兼有套用、基礎和開發研究,承擔水利、水電、水運工程和其它有關工程中方向性、關鍵性和綜合性的科學試驗研究任務,以及理論和管理方面的研究,併兼作水利部大壩安全管理中心和基本建設工程質量檢測中心。
1984年8月該院進行科技管理體制改革試點以來,特別自2000年新一輪科技管理體制改革以來,在部和兄弟單位的支持下,科研實力顯著增強、基礎設施條件大幅改善。在此期間建成占地26.7萬平方米(400畝)的鐵心橋試驗基地,有力地支撐了科研工作的快速發展。2005年底,全院共有在職職工711人,離退休職工639人。科技人員中,有中科院士2人。在職人員中碩士以上學歷的227人。該院是1981年國家首批批准的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現有6個二級博士學科點和9個碩士學科點,已培養研究生247多人,設有“水利工程”博士後流動站。全院總占地36.67萬平方米(550畝),房屋建築面積14.51萬平方米,有大型試驗廳室40餘座。固定資產(原值)2.15億元。院下設6個研究所、4個獨立法人公司及設計院、信息中心、水科學培訓中心,水利部大壩安全管理中心、水利部基本建設質量檢測中心、水利部計量檢定中心設在該院。中國海洋工程學會、中國水利學會岩土工程專業委員會、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高壩通航專業委員會也掛靠在該院。

從1984年到2005年,共提出科研成果報告5559篇,在國內外公開刊物發表和參加國外學術交流的文章3572篇,公開出版專著253部,獲專利28項。自1978年中國科技大會以來,科研成果獲國家、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獎371項,其中國家級獎勵43項。全院已發展到30個專業方向,每年承擔科研任務800多項,在國內外公開刊物上發表的科研論文多數年份位於中國科研院所前50名以內。該院定期公開出版《水利水運工程學報》、《岩土工程學報》、《海洋工程》、《中國海洋工程》(英文版)四個學術刊物。該院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堅持兩個文明一起抓,1991年被國家科協授予“金牛獎”;1994年經國家計委批准,該院為“水利、水電、水運甲級工程諮詢單位”(同時授予的江蘇省僅2家)。自1993年首次被評為“江蘇省文明單位”、1999年首批被評為“中國水利系統文明單位”以來,連續保持省、部文明單位榮譽稱號;1997年被水利部授予“中國水利先進單位”;先後被評為“江蘇省先進基層黨組織”、江蘇省“‘九五’產學研聯合先進集體”、“中國水利科技工作先進集體”,2005年被評為“中國技術市場先進集體”、被中央文明委評為“中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集體”。
一、中央水工試驗所和中央水利實驗處時期(1934年—1950年5月)
1934年春:中國經濟委員會成立了“中央水工試驗所籌備委員會”,積極負責中央水工試驗所的籌建工作。1938年1月:中國經濟委員會水利部分,劃歸經濟部接管,中央水工試驗所同年3月改由經濟部領導。1941年9月:行政院水利委員會成立,經濟部原轄水利機關,包括中央水工試驗所,都改變了棣屬關係。1942年1月:由於業務範圍擴充,中央水工試驗所改名為“中央水利實驗處”。1947年5月1日:國民政府水利部成立,中實處改由水利部領導。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5月中旬,中實處由南京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水利部接管,並積極籌備恢復工作。

(一)各業務機構工作

解放前的中央水利實驗處,不僅是一個具體業務部門,而且是全國水利科學研究中心和管理機構。據1948年6月編印的《中央水利實驗處概況》中記載,當時的組織機構,除行政管理部門有顧問室、技術室、秘書室、試驗組、測繪組、會計室、人事室和統計室外,所屬各業務機構,計有南京水工試驗所、北平水工試驗所、武功水工試驗室、成都水工試驗室、河工實驗區、土工試驗室、水文研究所、水工儀器工廠、整理水利文獻室、第281和282測量隊、水利航空測量隊以及領導各省水文總站及其所屬站網等。由於各機構的建立、成長、發展和變化的情況不一,現分別簡介如下。
南京水工試驗所

南京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南京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1935年:中國經濟委員會設定的中央水工試驗所,就是南京水工試驗所。1935年2月6日借中央大學隙地建臨時水工試驗室,12月建成。1936年1月第一次由我國自行開展了楊莊活動壩和長江馬當水道等水工和河工模型試驗。同時選擇清涼山基地,籌建水工試驗大廳和辦公房屋。1938年1月:與中央大學合作,在重慶郊區盤溪,建立盤溪水工試驗室,從事水利工程模型試驗研究,並供中大水工教學實習之用。1939年:與中央工業專科學校合作,在重慶沙坪壩石門劃地15畝,設立石門水工試驗室。除進行水工模型試驗和研究工作外,還擔任指導交通大學、重慶大學和中央工業專科學校的水工實習。1946年:抗日勝利後,中央水利實驗處遷回南京,盤溪水工試驗室結束,石門水工試驗室移交中央工業專科學校。同時恢復設定南京水工試驗所,重建清涼山水工試驗大廳,並在中央大學內修復已為日寇毀壞的臨時水工試驗室,以適應水工試驗的急需。1948年3月:清涼山水工試驗大廳落成,成為當時東亞地區規模最大的試驗廳,並逐步開展了水工試驗和研究工作。

北平水工試驗所

1940年4月:中央水工試驗所與西南聯大(由抗日影響而內遷的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南開大學組成)的清華大學合作,創設昆明水工試驗室,專為開發西南地區水力發電和灌溉工程進行試驗,同時開展有關專題研究,並供聯大水工實習之用。1946年:抗日勝利後,清華大學遷返北平,昆明水工試驗室結束。1947年:繼續與清華大學合作,設定北平水工試驗所,主要圍繞我國北方河流,進行試驗和研究,並供清華大學的水工實習。

武功水工試驗室

1940年11月:中央水工試驗所與西北農學院合作,在陝西武功設立武功水工試驗室。主要進行我國西北地區灌溉工程水力學和渠系泥沙等試驗研究,並供農學院實習之用。1949年:解放後,武功水工試驗室與中央水利實驗處脫離關係,但繼續開展工作,以後逐步演變為現在的西北水利科學研究所,由水利電力部和陝西省共同領導。

成都水工試驗室

1941年3月:中央水工試驗所為開展四川省農田水利和其他水利工程的試驗研究,在舉世聞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附近,設定灌縣水工試驗室。1945年1月:應四川大學之請,將該試驗室移設成都,改名為成都水工試驗室,除舉辦試驗研究工作外,兼供川大實習之用。

河工實驗區

1943年:中央水利實驗處考慮到1938年黃河花園口決口後,災害所及,使豫東、皖北和蘇北等地面臨陸沉之虞,為探討今後堵口復堤和河道治理提供科學依據,在重慶盤溪水工試驗室進行了專題研究試驗。1944年:又於四川長壽舉辦黃河堵口大型模型試驗。1946年:派員前往花園口察勘堵口工程、勘測河流,並從事黃河流域地質水文及經濟等資料和興建攔洪水庫等研究,作為將來規劃治本的依據。解放時撤銷。

土工試驗室

1940年6月:中央水工試驗所鑒於國外通過土工試驗,可以解決工程建設中諸多土力學方面的問題。對水利工程而言,土工試驗工作尤為重要。決定在重慶盤溪設定了土工試驗室,它成為中國第一個開展土工科學研究的機構。唯以事屬創舉,又值抗戰期間交通阻隔,所需儀器無法向國外採購,故開辦初期,首先參考國外資料,致力於各種儀器的設計與製造,經年余努力,方告成功。1942年春:於重慶石門,拓地營造土工試驗室,5月份,開始了土壤的物理和化學性質等試驗和研究,並指導中央大學等校學生實習。

水工儀器工廠

1940年:中央水工試驗所為解決當時後方急需套用的水工和水文儀器,於重慶上清寺籌設了水工儀器製造實驗工廠,同時接受各機關損壞儀器的修理和校正。1942年2月:為避免空襲損害,復於重慶江北寸灘,擴建新廠,充實設備。1946年:工廠遷回南京,先購買富士鐵工所作為臨時廠址,又於清涼山建設新廠,1947年8月,新建廠房落成,同時添置各種加工設備,開展水工和水文儀器的設計加工工作。

水文研究所

1938年冬:中央水工試驗所為統籌西南各省水文測驗,於金沙江、嘉陵江、烏江、沅江等流域,先後布設水文測站。1941年起:又先後統轄,康、、熱、察、等省市水文總站、水文站、水位站等。1946年:隨中央水利實驗處由重慶遷返南京。1948年1月:中央水利實驗處水文總站改組為水文研究所。除領導有關站網業務外,同時開展水文和氣象資料的整編工作。

二、南京水利實驗處時期(1950年5月—1956年12月)
1950年5月,“中央水利實驗處”改名為“中央人民政府水利部南京水利實驗處”。由水利部領導,並委託華東軍政委員會水利部代管(水秘字20號)。下設秘書室、水工試驗室、土工試驗室、水文研究室、研究室、文獻室和水文儀器廠等部門(見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南京水利實驗處組織機構)。實有職工167人。1953年3月,華東軍政委員會水利部撤銷,南京水利實驗處由中央水利部直接領導(《通知自一九五三年南京水利實驗處歸中央直接領導》中央人民政府水利部勞計字第37553號)。華東軍政委員會水利部代管時段(1950年5月—1953年3月) 1951年3月,研究室撤銷,人員分別劃歸水工室及文獻室。同年,成立了中共南京水利實驗處支部,屬中共南京市一級機關黨委領導。 1952年,水文研究所撤併到中央水利部水文局,另籌設材料試驗組。中央水利部直接領導時段(1953年3月---1956年12月) 1953年5月11日,經中共南京市政府分黨委批准,組成南京水利實驗處支部。12月,由上級批准成立黨組。同年,下屬水工儀器廠從南京水利實驗處分出,由中央水利部直接領導,改名為南京水工儀器廠。1954年經中共南京市政府分黨委同意,恢復黨支部的領導職能。在秘書室下增設技術檔案室。1956年,按照中央水利部的指示,南京水利實驗處派出95人,籌建北京水利科學研究所。
三、南京水利科學研究所時期(1956年12月—1984年1月)

(一) 更名南京水利科學研究所後至文革前夕時段(1956年12月—1966年)

1956年12月,原水工、土工兩試驗室改為研究室,又將原水工試驗室的潮浪和泥沙兩個組人員抽出,成立了河港研究室。1957年2月,根據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關於全國水利科學研究機構的合併問題指示精神,南京水利科學研究所由水利部和交通部共同領導。原屬交通部水運科學研究院籌備處港工及航道研究室併入該所。並於4月1日起,改名為“水利部、交通部南京水利科學研究所”(《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決定你所改由水利部及交通部共同領導由》(57)水教研馮字第094號)。內設機構在原有辦公室、水工研究室、河港研究室、及土工研究室的基礎上,增設結構材料研究室。成立了所第一屆學術委員會。其發展方向為:密切結合水利部和交通部的業務,進行以河流的水工建築,港灣及航道的水工建築,河流及港灣的整治等有關的基本理論及生產實際問題為重點的各項試驗研究工作,使成為中國在這方面的研究中心。1957年5月,經水利部批准,成立了“錢塘江河口研究站,由南京水利科學研究所和浙江省水利廳共同領導”。(見1957年南京水利科學研究所組織機構)。

(二)文革開始至所改院時段(1966年—1984年1月)

1966-1967年,原有組織機構特別是行政管理部門被打亂。1968年,經江蘇省革命委員會批准,成立了南京水利科學研究所革命委員會(《關於成立南京水利科學研究所革命委員會的批覆》蘇革政(68)241號),下設政工組、生產組、後勤組。三個組的建制一直延續到1978年。1972年7月,經江蘇省革委會批准,組成黨的核心小組(《關於南京水科所黨的核心小組組成的通知》(蘇革科核(72)第8號))。 1973年8月,經江蘇省革委會批准,建立中共南京水利科學研究所委員會。(《關於建立中共南京水利科學研究所委員會批覆》蘇革科核[1973]第44號) 1979年-1983年,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所長負責制。內設機構有:政治處(包括人事科、組織宣傳科、保衛科)、辦公室(包括秘書科、財務科、總務科、房產管理科)、水工研究室、河港研究室、土工研究室、材料結構研究室、業務處、技術情報室、器材科、基建科和儀器工廠。

四、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時期(1984年1月—2006年12月)

1984年1 月,經水利電力部批准,並徵得國家科委同意,改名為“水利電力部、交通部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轉發關於“同意水利電力部、交通部南京水利科學研究所”改名為“水利電力部、交通部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的批覆的通知”》(84)水電勞字第10號)、(《同意“水利電力部、交通部南京科學水利研究所改名為水利電力部、交通部南京科學水利研究院”的批覆》(84)國科發041呈)。1994年1月,明確我院由水利部交通部共同領導(《關於明確部分共管單位歸屬問題的通知》水人勞[1994]27號)。1994年9月,更名為“水利部、交通部、電力工業部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關於水利部、交通部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更名的批覆》人勞組[1994]61號)。
1992年7月,經水利部黨組批准,撤銷院黨組,建立臨時黨委。1992年5月,經江蘇省科學技術委員會批准,同意“江蘇南水土建工程聯合公司”改組為“江蘇南水土建工程公司”。1992年8月,經南京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辦公室批准,設立瑞迪公司(《關於成立瑞迪公司的批覆》寧高管辦[1992]49號),1992年9月,在南京市工商管理局註冊登記為南京瑞迪高新技術公司。1992年10月,經江蘇省科學技術委員會批准我院成立“運達科工貿公司”。同年,我院將財務科改為財務處。

1993年6月,經中共江蘇省委組織部批准正式成立院黨委(《關於同意成立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黨委的批覆》蘇組復(1993)46號)。1993年8月,經交通部批准,我院設立工程監理部(《關於南京水科院工程監理部監理資格的批覆》交函工[1993]460號)。同年9月,江蘇省委批覆同意撤銷中共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機關委員會(蘇委工組[1993]35號)。

院級領導

歷任院長

鄭肇經 1935.02-1949
黃文熙 1949.08-1956.08

嚴 愷1956.08-1983.12
竇國仁1983.12-1993.05

須清華1993.05-1994.12

周保中1994.12-2000.11

張瑞凱 2000.11-2006.07

張建雲 2006.07-
現任領導

院長、黨委書記 張建雲

南京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張建雲

1957年8月出生
博士研究生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國際水文科學協會中國國家委員會主席

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水利部大壩安全管理中心主任(兼)
水利部應對氣候變化研究中心主任(兼)

副院長 孫金華

南京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孫金華

1962年9月出生

博士研究生

研究員

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學技術帶頭人

水利部應對氣候變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兼)

黨委副書記 紀委書記 林曉斌

南京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林曉斌

1960年6月出生

經濟學碩士

高級政工師

組織機構

南京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圖)南京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