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遺址永錄1號戰國屍骨坑

長平之戰遺址永錄1號戰國屍骨坑

長平之戰遺址永錄1號戰國屍骨坑位於山西省晉城高平市境內。陳兵近百萬,秦軍勝利,為統一中國創造有利條件。趙軍四十萬人降秦。兩千多年來農耕移土及自然營力的破壞使得戰場遺骸遺物時而重見天日。

基本信息

長平之戰遺址永錄1號戰國屍骨坑位於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境內。公元前260年,秦趙為爭奪韓之上黨,在此陳兵近百萬,展開了戰國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

長平之戰遺址永錄1號戰國屍骨坑 長平之戰遺址永錄1號戰國屍骨坑

結果秦軍取得了勝利,並為以後統一中國創造了有利條件;趙軍戰敗,四十萬人降秦。武安君白起因趙卒反覆恐為亂,“乃挾詐而盡阬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故自為童子即知有長平”。兩千多年來,農耕移土及自然營力的破壞使得一些戰場遺骸和遺物時而重見天日.

解說詞

看戰國七雄,秦趙爭峰。這個是長平之戰發生的歷史大背景。大家都知道,戰國末期有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號稱戰國七雄。在這七個國家裡,秦國經過商鞅變法,成為最為強盛的國家,而趙國經過“胡服騎射”改革,成為東方唯一一個可以與秦國相抗衡的國家,因而秦趙相爭成為這一歷史時期的顯著特徵。

馮亭獻地,上黨歸趙。這個是長平之戰的導火索。公元前270年,秦王採取“遠交近攻”的戰略,發兵韓國,占領了野王城(今河南沁陽),將韓國攔腰斬斷。韓王十分緊張,欲將上黨獻給秦國,但是上黨將領馮亭以及老百姓們都不願意降服以苛暴著稱的秦國,願意聯合趙軍共同抗擊秦軍,於是將上黨十七城獻給了趙國。秦王眼看到手的城邑歸了趙國,十分惱火,於是派將領王壑發兵上黨。拉開了長平之戰的序幕。

廉頗拒秦,長平對峙。這個是長平之戰初期的戰爭特徵。秦國遠途作戰,糧草不足,趙國將軍廉頗看到了這一點,採取了防禦措施。秦強而趙弱,秦攻而趙守,秦軍利於速戰速決,而趙國有利於持久戰廉頗採取了築壘固守的防禦措施,於是,秦趙兩軍相持兩年有餘。

范雎獻計,趙王易帥。這個是使長平之戰戰局發生關鍵性變化的一個轉折點。秦趙兩軍相持了兩年,廉頗的防禦戰術積極有效地阻擊了秦軍的近攻,戰爭持續下去將對秦軍極為不利,秦王十分著急,於採取了范雎的“反間計”,不僅買通了趙王身邊的人,而且向趙國民間散布謠言說:“秦軍不怕老將廉頗,而是懼怕年輕有為的趙括”,而趙王平時就對廉頗的一些戰術不太滿意,於是就聽信讒言,準備啟用趙括。

相如上書,括母進諫。這個是說當時趙國國內的形勢,當時聽說了秦王要啟用趙括。藺相如和趙括的母親先後向趙王進諫,他們認為,趙括只適合“紙上談兵”不可實際領軍作戰,但趙王不明事理,不聽良言相勸,最後還是招回廉頗,啟用趙括。

紙上談兵,白起坑趙。這個階段是長平之戰最為慘烈的階段,公元前260年,趙括領軍長平,他一反以往廉頗的防禦戰術,主動出擊,最終導致了趙軍的必然失敗。具體的戰役情況請看地圖。

這個坑是1號屍骨坑,此坑長11米。寬4米,高1.2米,大家可以看到坑內有幾百具屍骨,呈不規則狀態堆放,有的仰面躺著,有的附著身子,仔細觀看,還可以看到有的顱骨上還留有刀痕。可以說是累累白骨,慘不忍睹。據考證,坑內的屍骨平均年齡只有十幾歲,當時是先被秦軍擊殺,然後推入溝內,掩上薄草,散上薄土草草掩埋。這個坑是1995年永錄村村民李珠海及其兒子在平整田地時偶然發現的,這一發現是我省考古學上的重大發現,在史學界引起極大重視。當年10月份,山西考古所、晉城市文化局、高平市博物館聯合進行了挖掘。那裡是國家文物局頒發的證件。發現由於我們的保護技術有限,為防止風化,還未敢大面積進行開發,大家可以看到現在的屍骨已經有些發紅。關於屍骨坑,那邊的版塊上有詳細的介紹。

長平之戰歷史意義深遠,經過長平大決戰,秦國打敗了趙國,獨霸的形勢已經形成,實現中化民族的統一已經是歷史的必然趨勢。這個版面對於長平之戰的歷史意義有詳細的評說。長平之戰留下了許多疑問,尤其是白起為什麼要坑殺40萬趙卒,歷來被世人所責難,在當時,40萬趙卒,養,養不起,放,放不得,編,編不成。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因為在當時,秦軍遠途作戰,養活自己的士兵,已經不容易了,根本負擔不起40萬趙卒。放,放不得是指放了40萬趙軍,等於放虎歸山;編,編不成,是指40萬趙軍參差不齊,難以成軍。

這是《史記》里關於長平之戰的記載。大家知道司馬遷在編撰史記時是惜墨如金,但卻用如此大量的篇幅來記載長平之戰,由此可見,長平之戰在我國古代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這個是地圖,它南北長約30餘公里,東西長約10餘公里,面積大概有300多平方公里。地圖上的許多村名都因長平之戰而得名,比如說我鄉的三軍村,在長平之戰時就是趙軍指揮部所在地。

長平之戰雖然只持續了三年,對後世的文化影響卻有幾千年,歷代有很多文人都曾作詩詞憑弔長平之戰,這裡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大家所看到的這些照片都是有關長平之戰的一些地名及傳說。

這些照片都是我市現存的與長平之戰有關的真實遺蹟。

長平之戰可以說是凝聚了我國古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面的智慧,兩千年過去了,往事煙消雲散,但戰爭的悲涼與雄渾卻仍然迴蕩在殺谷。關於長平之戰還有許多疑問,期待在諸多有識之士的悉心研究下做出更科學的解釋。

戰屍骨坑

發生在戰國時期的長平之戰,是中國古代史上規模最大、戰況最為慘烈的著名戰例。長平之戰40年後,秦始皇以武力統一中國。儘管趙國等國史籍對長平之戰曾有詳細記載,但“焚書坑儒”後,六國史籍大多被付之一炬,有關長平之戰的史料也悄然失傳。《史記》、《資治通鑑》等史書對此戰雖有記載,也是匆匆帶過,語焉不詳。歷代對長平之戰遺址所考均無結果,更沒有發現一個有規模的屍骨坑。由此,“白起坑趙”便成了只有傳說無實證的一樁歷史懸案。

就在眾多學者為解開這樁懸案四處尋找線索時,今年76歲的高平市永錄鄉永錄村村民李珠孩,卻在14年前自家梨園裡鋤地時意外揭開了謎底,讓這個沉睡了兩千多年的長平古戰場終於能夠重見天日。

轟動一時發掘

一星期後,正在外村趕會的李珠孩被家人匆匆叫回了家。原來是省里、市裡的考古專家來到了永錄村,找他了解情況。李珠孩帶著專家們來到了自家的梨園裡,專家們在實地考察後初步得出結論:這裡是兩千多年前長平古戰場的遺址,很值得發掘。

1995年10月20日,山西省考古所、晉城市文物局、高平市文博館聯合進行了發掘,長平之戰遺址考古發掘活動正式開始。考古人員非常細心地將表層的土一層層地剝離,經過幾天幾夜的工作,終於將這個長11米、寬5米、深1.2米的屍骨坑全部挖開,他們將這個坑編為將軍嶺一號屍骨坑。在坑內,屍骨無規則地亂扔亂放,層層疊壓,有的是仰面,有的是側面,有的是俯身,有的頭與軀幹分離,有的頭部有鈍器、刃器、石塊造成的創傷等,很是觸目驚心。此外,坑內還出土刀幣17枚,銅鏃2件,銅帶鉤1件,鐵帶鉤1件,鐵簪1件,陶盆口沿殘片1件。

經過一個多月的緊張工作,一號坑上層大部分屍骨都已清理完畢。考古人員僅在這層就挖掘出頭蓋骨60多個,因天寒地凍無法再挖,專家們推測,此坑所埋趙軍官兵屍體至少超過百具。此外,考古人員還運用國際最先進的射線測定法,探測到在一號坑的西側,還有一個寬3至4米、長55米的大屍骨坑,他們將其編為二號坑。他們分析認為,此坑和附近的二號坑均為深坑,不像秦軍專為掩埋戰俘屍體所挖,更像是天然的深溝大壑。當年,秦軍將戰俘屍體拋入溝內,再填上一層薄土加以掩蓋。只是兩千多年的滄桑歲月,斗轉星移,才使這些屍骨深埋地下。最後,專家們得出結論:此屍骨坑是迄今為止保存最原始、最完好、規模最大,並最具有文物價值的長平之戰古戰場屍骨坑遺址。它的發掘,是我國近年考古工作的重要成就,它有力地印證了長平之戰秦軍野蠻屠殺趙國戰俘這一歷史事實。同時,長平之戰的許多疑難問題也得以澄清和解決。

一個多月的緊張發掘,考古人員每天都是早出晚歸,李珠孩也是如此,雖然他不懂什麼考古,但他每天都會守在發掘現場,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坑內每一個新發現,也都會讓他激動不已。

“自己一鋤頭刨出了這么有價值的古戰場遺址,當時我們全家人都很興奮。每當別人問起此事,我都會很驕傲地給他們講述當時的情況。可後來,我也聽到了村里人一些別的議論。有人說我傻,刨到文物悄悄賣了就得了,通知有關部門來,自己什麼好處也撈不上。還有人說我精,發現了這么重要的文物趕緊通知有關部門,這樣一來,想和國家要多少錢都行,要發大財了,而且是名利雙收。唉,什麼亂七八糟的議論都有。可我卻真沒想那么多,文物是國家的,發現了自然該由國家來處置。”轟動一時的發掘,讓李珠孩一下子出了名,從此,也讓他和這處遺址結下了不解之緣。

忠實守護

發掘完畢後,為了不讓屍骨風化遭到破壞,考古人員將一號屍骨坑原地封存。有關部門考慮到這么有價值的遺址也需要有人來守護,於是找到李珠孩希望他能來做這個工作,並答應每天給他10元錢以做補助。李珠孩痛快地答應了。於是,他在距離一號屍骨坑不遠的地方搭了一個簡陋的小棚子,從此李珠孩吃住在棚子裡,晝夜不離地在這裡守護著。然而,讓他沒想到的是,他在棚子裡這一呆,就是8年。

李珠孩每天的早飯、午飯和晚飯都是由家人送到棚子裡來,遇到颳風下雨下雪,他不能按時吃飯是常事。晚上,他就睡在地上鋪的草墊子上,照明則是依靠從村里臨時拉的一根電線,接上個電燈泡就解決問題了。夏天蚊子多,還算好對付。冬天取暖就成了大問題,沒有煤,沒有爐子,李珠孩只能撿些樹枝,燒些柴火來取暖。一個人住在荒涼的將軍嶺下,寂寞孤獨不說,山上的狼還會時不時地來光顧,為了給自己找個伴,也為了對付狼,李珠孩養了兩條狗,還真是起了大作用。自從開始守護屍骨坑,李珠孩每天晚上只睡四五個小時,常常是半夜睡下,一大清早就起床了。有一回下大雪,晚上棚里實在太冷了,李珠孩冒著大雪回了家。可他在家沒呆一會,總是覺得不放心,凌晨兩點多又匆匆回到了棚子裡。每年春節,即使是回家吃團圓飯,李珠孩也得讓兒子替他看著,他才能放心回去吃個安心飯。

8年守護生活的艱苦,並沒有讓李珠孩抱怨過什麼,即使是那每天10元錢補助的承諾有關部門從來沒有兌現過,他也沒有撂下挑子,一走了之。直到2003年,長平古戰場永錄屍骨坑遺址展示廳建成,李珠孩才結束了這種生活。這之後,李珠孩依然是這裡忠實的守護者,不過,他的任務沒那么重了,只要每天晚上來值值班就可以了,住宿條件也得到了明顯改善,而且每個月還可以拿到一些補助。

“現在挺好的,況且我也習慣了,不讓我來這裡守護還真有點不習慣。不過,說來也怪,曾經有人嘗試在這裡晚上值班,可他們總是呆不了幾天就乾不下去了,說是晚上有一種怪怪的聲音特別亂吵得不能睡覺,可我卻從來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現在條件好多了,晚上也可以放心地多睡一會兒了,我就睡得特安穩。”一提起和遺址的不解之緣,總是讓李珠孩滿臉欣喜。

自家近3畝梨園成了展示廳,沒地可種了,李珠孩只能自己想辦法開墾荒地。但每天只要一有空,他就會步行二十多分鐘到展示廳去轉轉,當導遊告訴遊客們,他就是當年屍骨坑的發現者時,遊客們常會要求和他一起合影,每次李珠孩都會大大方方地和人家合影,並將自己當年是如何發現這個遺址的故事講給遊客聽。6年來,和他合過影的遊客有國內的更有不少國外的,也常會有媒體來採訪他,省里的、外地的,甚至還有日本的。在永錄村,李珠孩也算是個名人了。

為了褒獎這位長平之戰遺址永錄屍骨坑的發現者,今年7月21日,省改革創新研究會為李珠孩頒發了寫有“實證歷史精神可嘉”的榮譽證書,面對熟悉的鄉親們,站在自己已經守護了14年的遺址旁,手裡捧著鮮紅的證書,李珠孩感慨萬千,他知道,他和這裡的故事還會繼續下去,他會一直守護在這裡。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