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鼎

鑄鼎

鑄鼎,典故名。典出《史記·封禪書》和《左傳·宣公三年》。分別指黃帝鑄鼎乘龍的傳說,後亦用為帝王死去之典和指禹收九州之金鑄九鼎而象百物,後用此稱頌君王功德。鼎既成,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唐 李白 《答杜秀才五松山見贈》詩:“銅井炎爐歊九天,赫如鑄鼎荊山前。《左傳·宣公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清 許秋垞 《聞見異辭·大頭鬼》:“曾讀阮瞻無鬼論,不須鑄鼎與燃犀。

基本信息

詳細解釋

(1).指黃帝鑄鼎乘龍的傳說。亦用為帝王死去之典。

《史記·封禪書》:“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羣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墮,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鬍髯號。”

《史記·孝武本紀》:“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龍七十餘人,龍乃上去。”

唐 李白 《答杜秀才五松山見贈》詩:“銅井炎爐歊九天,赫如鑄鼎荊山前。”

明 張居正 《泰陵春祀》詩:“當年聞鑄鼎,此日想遺弓。”亦用為帝王死去之典。

唐 舒元輿 《八月五日中部官舍讀唐歷天寶已來追愴故事》詩:“天地方開泰,鑄鼎成繼述。”

(2).指禹收九州之金鑄九鼎而象百物。後用此稱頌君王功德。

《左傳·宣公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 杜預 註:“象所圖物,著之於鼎。”亦省作“鑄鼎”。

《墨子·耕柱》:“昔者夏後開使蜚亷折金于山,以鑄鼎於昆吾。”

北周 庾信 《燕射歌辭·商調曲三》:“神奸不若,觀鑄鼎之形。”

前蜀 杜光庭 《忠州謁禹廟醮詞》:“鑄鼎之功既集,錫班之報攸彰。”

清 許秋垞 《聞見異辭·大頭鬼》:“曾讀阮瞻無鬼論,不須鑄鼎與燃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