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印之制

凡鑄印分別用金、銀、銅、鉛等材料,經過熔合磨造而成。 凡是用篆體印文,由禮部儀制司查據原定字樣後,發給鑄印局。 印文滿、漢本字鐫於印背,年月號數鐫於印旁。

清代的印信鑄造,其制凡鑄造印、寶,均要分辨印、寶所用材料質地及其文字形式等。凡鑄印分別用金、銀、銅、鉛等材料,經過熔合磨造而成。但不同等級的人員及官府所用材料、數量各不相同。規定:皇后金寶,用三等赤金五百五十兩;皇貴妃、貴妃金寶,用六成金四百兩;妃金印用五成金三百兩。親王、親王世子金寶用五成金三百兩。焊寶印, 紋銀皆二錢五分, 均先撥造蠟模,按台紐分寸定式進呈後,鑄印局官員會同內務府官員於造辦處祭爐監造。鍍金銀印用紋銀一百八十兩,十成金葉一兩二錢;銀印用紋銀一百四十兩,次一百二十兩,又次一百兩不等;銀關防用紋銀六十兩。金銀每兩俱準折耗二分。金於內務府支取,銀及銅鉛於戶部支取, 金葉以余剩回殘銀兩採買。銅印,用紅銅、白鉛三七相配,每次支取紅銅五百二十五斤,白鉛二百二十五斤,由鑄造局熔成黃銅七百五十斤,俟鑄成印信、關防共若干顆,除挫、磨、補、刮見光,每斤準折耗三兩外,總記核銷。鑄造金寶、金印、鍍金印及撥造蠟模,行文都察院轉傳五城揀選精工匠役送部套用,由工部發給工價銀。凡是用篆體印文,由禮部儀制司查據原定字樣後,發給鑄印局。滿、漢文篆字由鑄印局書寫。蒙古文、托忒文、回文等,俱備印模,送內閣書寫。印文滿、漢本字鐫於印背,年月號數鐫於印旁。直省同名之府、州、縣印文,其上冠以某省,偶有遺失換鑄者,亦加某省字樣,以別新舊。篆書滿文有與皇帝同名字同音者,奏明缺筆避諱。直隸、陝甘、四川總督關防,鐫兼巡撫字樣;安徽、江西、河南、山東巡撫關防,鐫兼提督字樣; 山西巡撫關防, 鐫兼提督、鹽政字樣;各省按察使司印鐫管驛傳字樣。凡是添設衙門,應鑄印信,由各該處奏請皇帝批准後,按照皇帝批示的字型鑄造。其未經指定者,凡伊犁等處各城,移送軍機處定議;蒙古等處,咨送理藩院定議。鈐記不鑄。鑄印用金、銀、銅、鉛等材料,要經過熔合、磨製等工序,並規定工時,凡鑄造銀印,虎紐者限期三十日;無虎紐者限二十日。銅印、關防中凡用柳葉、鐘鼎、殳篆者, 限工期二十日,其餘懸針、垂露篆均限期十日。銀印由戶部領到銀兩之日起限,銅印由儀制司交付鑄造局之日起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