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壁銀山

鐵壁銀山

鐵壁銀山現名銀山塔林,位於昌平區城北30公里處下莊鄉海子村,是國務院公布的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十三陵特區辦事處主要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有西湖雷峰塔的風格,又有兔耳嶺的天然公園之美。遼金以來北方佛教聖地,為明清時期“燕平八景”之一。位於昌平區北部,因懸崖陡峭如同高大的牆壁一樣,色黑如鐵,而大雪之後漫山皆白,山色如銀而得名。

基本信息

簡介

鐵壁銀山鐵壁銀山
鐵壁銀山位於昌平區下莊鄉海子村西南,距昌平城30公里。距十三陵5公里。銀山從山腳到峰頂,大都由黑色花崗岩組成,層疊而上,石壁堅仞,遠看如同鐵山壁立;又因冬季雪後,冰雪層積,陽光照耀,色白如銀,所以又有“鐵壁銀山”之稱。該山過去曾是古“燕平八景”之首。鐵壁銀山現在被稱作銀山塔林,因這裡冬季“冰雪厚積、色如白雪”,崇山峻岭之中,眾塔林立,高聳入雲而得名。目前,銀山塔林1988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已成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景區歷史

鐵壁銀山鐵壁銀山
鐵壁銀山林木秀美,清泉潺潺。唐代著名高僧鄧隱峰曾到這裡講經說法,後代眾僧為了紀念他,在其講經處建造了一座高約4米的石塔,名為“轉腰塔”,至今尚存。遼代大安年間,在銀山中峰之下,建起了規模宏大的大延聖寺。除大延聖寺外,較著名的寺廟還有老爺廟、鐵壁寺、松棚庵、清淨庵等。金天會三年(1125年)重修後,名僧佛覺、晦堂、懿行、虛靜、寰通等,都曾先後雲遊至此,演講佛法。據記載,當時常住僧人多達500餘人。高僧、和尚、尼姑死後,就在此修塔入葬。因在佛門的等級、地位不同,墓塔的大小也千差萬別,經過幾個朝代,銀山的山麓坡谷之中,墓地越來越大,墓塔林立錯落,數不勝數, 形成了風格獨特的塔群。這裡的建築因年久失修,多有坍毀,尤其是1941年日本侵略軍多次進山“掃蕩”,寺院被焚燒殆盡,只殘存下遼金時的五座大塔,元、明時期的十幾個小塔。這些塔均為磚石結構,造型美觀。五座大塔中,佛覺、懿行、晦堂三塔為八角形,磚砌仿木結構;圓通、虛靜二塔為六角形。虛靜塔年代晚些,距今也有900年的歷史。

主要景觀

鐵壁銀山鐵壁銀山
鐵壁銀山不但風景宜人,還以眾多古塔著稱。銀山的遼代塔群是中國現存遼塔最多的著名風景區。塔群自金元以來,經明、清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塔群在六百年中經年累造,民間素有“銀山寶塔數不盡”之說。大片塔群高者數丈,小者徑尺,高低錯落,布局規整,結構一致,均為八角形平面,造型精美,塔身有許多浮雕,線條優美,歷經滄桑,年代久遠,卻保存完好,據說因為這裡山高路遠,人跡罕至,所以在動亂年代才得以幸免於難。
景區有前、中、後三座主峰,中峰“獨出雲霄”最高,海拔達726.81米。景區特點是山美、樹美、塔多。山美源於漫山遍野的松、柏、橡樹,顏色也隨著樹種的變化而呈現深綠、淺綠等不同色彩。銀山南麓有眾多古塔林立於峽谷之間,最為壯觀的是華禪寺內的金代佛塔。這五座密檐式磚結構墓塔,其中佛覺、懿行、晦堂三塔為十三層檐,圓通、虛靜二塔為七層檐,平面為正八邊形。塔基磚雕蓮花須彌座,塔身四面設假券門,門內磚雕佛像,雍容大方,慈眉善目,栩栩如生。券面磚雕飾飛天仙女,神采奕奕,裙帶飄揚。其餘四壁雕飾菱花式假窗。第一層塔檐之下,裝飾磚雕斗拱,其餘各層塔檐之下則磚層疊澀挑出,塔形輪廓線條顯得格外挺拔而秀麗。塔頂飾有仰月、寶珠。造型最為精美、保存最為完整的是懿行大師塔,塔基由須彌座和斗拱勾欄平座組成,須彌座雕有獅頭寶瓶等紋飾,整個塔基除斗拱外,滿布花紋,雕刻精細,頗具匠心。整座寶塔造型俊秀挺拔,雄偉壯觀,體現了我國古代佛教建築藝術的高超水平。1992年以來昌平區十三陵特區辦事處對遺留的十八座古塔和法華禪寺遺址進行了保護修繕,並按照景區規劃,建設了必要的服務、管理配套設施。銀山塔林已建設成一個新的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