鐙骨切除術

鐙骨切除術

耳硬化症是一種原因不明的疾病,病理上是由於骨迷路原發性局限性骨質吸收,而代以血管豐富的海綿狀骨質增生,故稱“硬化”。當侵犯卵園窗時,可引起鐙骨固定,失去傳音功能,使聽力進行性減退。目前耳硬化症的治療方法主要是手術,其中鐙骨切除術是公認的最好方法。

治療原理

鐙骨切除術是手術提高聽力的最好方法。最常採用鐙骨足板切除術。普通的做法是將鐙骨部分或全切除,近代則趨向在足板中1/3鑽一小孔。鐙骨切除術後用自體的殘餘鐙骨或自體其它處的骨或軟骨小柱、各種有機無機材料製成的人工鐙骨,置於砧骨長突與前庭窗之間代替鐙骨,以自體筋膜、結締組織等覆蓋前庭窗。具體術式及贗復物材料的選擇視病變情況及術者經驗技巧決定。

病例選擇

1、臨床確診為耳硬化,骨導語言頻率(500Hz、1000Hz、2000Hz)平均值在30dB以內,氣骨導差大於20dB;

2、年齡:20~50歲為最適宜年齡;

3、兩耳均聾,應先治聽力差的一側,兩耳聽力損失相當者應先治耳鳴嚴重的一側;

4、兩耳手術間隔時間,意見不一,應以第一耳手術後聽力明顯改善,觀察一年以上聽力無下降者,才考慮第二耳手術。

禁忌症

1、兒童患者或聽力損失未超過40dB的早期患者,老年人骨導聽力損失大於45dB以上的晚期病人;

2、病灶活動期,惡性耳硬化其發展迅速者;

3、鐙骨型與耳蝸型耳硬化並存時;

4、伴有眩暈或其它迷路積水症狀者;

5、妊娠期婦女,氣壓劇變條件下的工作人員,舞蹈演員,體操運動員等;

6、對側耳聽力全喪失者;

7、活動性外耳道炎,近期中耳炎(治癒後可手術);

8、鼻腔有炎症病變(必須待炎症控制後始可手術);

9、有明顯的過敏性疾病(應待有效地控制後,始可手術);

10、有神經症疾病及其它較重的全身慢性病患者。外側半規管開窗術,在耳硬化的手術治療中,已不占主要地位,然而鐙骨被硬化灶完全包埋時仍可採用。

注意事項

對由於鐙骨是人體中最小的一塊骨頭,只有在顯微鏡下才能清楚看見,而內耳又非常嬌嫩,因此手術必須非常精細。一旦手術不成功,稍不小心就會出現錘骨與砧骨的脫位、鐙骨下的底板下沉以及鐙骨動脈出血等併發症,可能會使患者失去再次手術的機會,因此,深圳福田武警醫院一致認為此類手術對醫生的技能有很高要求。

其他手術

耳硬化症是骨性耳囊的病變,並且是有正常鼓膜的成人進行性傳音性耳聾最常見的原因。耳硬化症手術治療見效比較大。耳硬化症手術治療手術有以下常見幾種:

1、切口同鐙骨撼動術。

2、暴露鼓室同鐙骨撼動術。

3、切除足板用量度子精確測量砧骨長突與鐙骨足板間的距離,作為活塞式人工鐙骨長度的依據。

用銳利的三棱針經鐙骨足弓間進入,觸及足板後,輕輕旋轉,穿通足板後,用直角足板刀緊貼足板窗的邊級鉤除部分足板,將視窗擴大為0.5mm×0.5mm,如有外淋巴液溢出,可在窗面置一大於視窗的小棉球,再以細吸引管吸出淋巴液,用鐙骨剪下斷鐙肌肌腱和足弓。

4、安裝人工鐙骨以小鱷魚鉗將活塞式小柱的鋼絲鉤套在砧骨長突後方,小柱的末端放在足板窗旁,用微型鉤將小柱下端推進窗內,再用套銫夾將鋼絲鉤夾緊,使其不能脫離砧骨長突,但又不過緊。鋼絲套鉤應儘量靠近豆狀突。

開窗斷足時如發生鐙骨底板浮動或脫位,則應將整個鐙骨取出,此時卵圓窗全部開放,如用活塞贗復位易造成長期外淋巴漏,故應改用不鏽鋼絲筋膜墊贗復術,具體方法是利用特製的量距板作成不鏽鋼線筋膜墊。將鋼絲套鉤固定在砧骨長突上,所取的筋膜擱置在卵圓窗及其周邊(切勿將過多筋膜塞入窗內,以免引起劇烈眩暈。

5、皮瓣、鼓膜復位同鐙骨撼動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