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鼓樓廣場

鐘鼓樓廣場

西安鐘鼓樓廣場位於西安市中心東、南、西、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始建於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1384年),是我國古代遺留下來的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鐘樓,其構造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

景點簡介

西安鐘鼓樓廣場位於西安市中心東、南、西、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以它為中心輻射出的東、南、西、北四條大街分別與明城牆的東、南、西、北四門相接。

西安鐘樓始建於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1384年),因樓上懸掛鐵鐘一口而得名。它原本建在今西大街廣濟街口,與鼓樓對峙,明神宗萬曆十年(1582年)由巡安御使龔賢主持,遷至今址。

西安鐘樓為正方形磚木結構建築物,自地面至樓頂高36米,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基座每邊長35.5米,高8.6米,全部用青磚砌成,四面正中各有約6米高的“十”字形交叉券洞,過去是東南西北四條大街交會的通道,人流車輛從券洞通過。基座之上為重樓三層檐、四角攢尖頂的建築式樣,檐上覆蓋有深綠色琉璃瓦,寶頂鎏金。樓內有樓梯可盤鏇而上,面積約1377.4平方米,貼金彩繪,畫棟雕梁,金碧輝煌。

西安鐘樓的西北角上陳列著一口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鑄造的鐵鐘,重5噸,鍾邊鑄有八卦圖案。其實,它比鐘樓早先懸掛的銅鐘小得多。鐘樓原先懸掛的巨鍾是唐代景雲年間鑄造的“景雲鍾”(現藏於碑林博物館)。據說,遷到今址之後,雖然樓的式樣大小並沒有改變,景雲鍾卻怎么也敲不響了。無可奈何,只有另換新鍾。 

西安鐘樓是我國古代遺留下來的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鐘樓,其構造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

鼓樓位於西安城內北院門街的南端,東與西安鐘樓隔廣場相望。它始建於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和乾隆五年(1740年)兩次修葺,20世紀50年代也曾翻修。西安鼓樓為重檐三滴水、歇山頂的高台建築,通高34米。基座用石條和青磚砌成,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52.6米,南北寬38米,高7.7米,南面、北面辟有券洞連通北院門和西大街,東面、西面建有青磚踏步。沿踏步而上,為面闊七間、進深三間、周設迴廊的樓身,第一層樓身上置腰廊和平座,第二層樓南檐、北檐正中分別懸掛“文武勝地”、“聲聞於天”的金字藍底木匾。樓內有梯可上,以憑欄眺望。

鼓樓上原有巨鼓一面,傍晚擊鼓報時,故名“鼓樓”。它莊重典雅,與鐘樓為姐妹樓,亦有“晨鐘暮鼓”之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