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過又如何

基本信息

演員陣容

錯過又如何錯過又如何
又名: Clean
導演: 奧利維耶·阿薩亞斯Olivier Assayas
主演: 尼克·諾特 Nick Nolte /張曼玉 Maggie Cheung / 貝阿特麗絲·達勒 Béatrice Dalle/ 唐·麥凱勒 Don McKellar / Jeanne_Balibar 上映年度: 2004年03月27日
語言: 英語 /法語
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 /法國 /加拿大
imdb連結: www.tt0388838.com

劇情簡介

生活中人沒有選擇的時候,只能夠改變自己去適應。艾米利是一個“墮落”的搖滾明星,因為這個原因,她的公公婆婆帶走了她的兒子,以免受到她的不良影響。她立志奪回遠離自己的兒子。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她必須“清潔”,離開毒品並開始一種新生活。電影由張曼玉主演,扮相讓人吃驚,該是因為這些年來觀眾已經習慣了她的高貴氣質。
導演是奧利維耶·阿薩亞斯,張曼玉的前任丈夫這個稱號相信比著名導演、電影手冊編輯等等要更適合中國的人來了解這個法國導演,2000年和2002年他曾兩次被提名坎城電影節,但未有收穫。如今的坎城越來越國際化,法國本土電影數量逐年減少,阿薩亞斯能夠第三次入圍,已屬不易。

相關影評

《清潔》錯過又如何?文/春蕭
亦舒說:“玫瑰轟轟烈烈了二十年,青霞也是。”這話放到如今的張曼玉身上似乎更為把握。林青霞最擅長為同是搞言情的瓊瑤拍青春戲,後來純潔逐漸因青春流逝而失去動人,只得通過易裝打觀眾一個心理錯位;張曼玉早期所走的偶像戲路至今天大毀容的《清潔》便能看出來,如果當初她步林青霞的後塵,那港台只多出一個津津樂道的花瓶而不會誕生一位華人影史最偉大的女明星。吸毒在法國正如腳踏車在中國,相伴而行的不僅僅是風塵,還有張曼玉蓬頭垢面之下自然流露出的頹唐感。這個妖狐一樣的女人在本片首次經營癮君子的生活狀態,其表演風格更像糅合《甜蜜蜜》和《新龍門客棧》的折中,倔強卻知進退,開放而不放蕩。總體感覺這電影不像宣傳的那般親情至上,關於她自己的掙扎倒是筆墨頗重。
場面基本是混亂的,迪廳裡面鏡頭比追光晃蕩的更厲害,開場那位金髮碧眼的歌姬在我的感官實在夠鬼哭神嚎的,張曼玉本次化身的地方看來足以令人大跌眼鏡,這般豪放的嘈雜外加混亂並非靠平推長鏡頭說事的傳統法國影片,“大呼小叫”是這部電影的特色。鏡頭隨人物一齊七扭八歪,對白瑣碎到字幕跟不上演員嘴巴蠕動。外國電影非傳統意識的生活方式,在天性保守的中國人眼裡反倒見慣不怪的把它們以偏概全成外國人自娘胎所帶的劣跡;在本片中,所謂顛覆傳統無非是找個過去的佳作臨摹以證明自己也擁有經典過剩的痕跡,憑這點製造與傳統相抗衡的顛覆;不過坎城把影后給張曼玉,出於愛國的大前提私以為實至名歸。
看這電影感覺就像《阿郎故事》的出口轉內銷,一面將過氣車手老實不客氣的換成過氣歌手,一面順便將浪女重新做人的順序全盤照搬一遍生過孩子目前不在身邊但肯定是觸手可及的位移;生來倔強而又愛好撞南牆的固執到後來會因為外界的要求而改變;關於孩子,既然男人意外去了就由其父母為孫子代言;最緊要的一點是,自己在事業上還有些未了的夙願。有了這些背景做鋪墊,張曼玉的浪女回頭就顯得異常具有說服力,不過電影就這么俗氣的軲轆下來,其前夫阿薩亞斯也無非是個拾人牙慧的平庸之輩。
“清潔”二字作為電影的關鍵,因為毒品,張曼玉失去了家庭和事業,重新振作等同於洗滌自身的污垢,把兒子領回自行撫育的價值類似於將贖罪具體化;男人吸毒過量而死,當然也因之前與她爭吵有著間接的關係;男人的父母初始不把孩子領養權交給她的目的是把張曼玉迫入必須自我改造的絕境,當然事後證明張曼玉的抗爭遠不如事業上的努力來的勞心勞力,首先編劇在工作上會給她製造很多壓力,我主要不看這約定俗成的壓力叫囂的如何駭人聽聞,看的是它的過程是否令人信服。打工在張曼玉來說駕輕就熟,即使你不了解張曼玉少年時的生活狀態,《甜蜜蜜》里的李翹在這裡直接照搬即可。看來看去,毒品始終是制約她改變的關鍵,如果無法改變,似乎就不能重新做人。在這種情況下,意外的言語鼓舞也會成為催人奮進的動力。
從始至終感覺她的內憂外患真是大的了不得,除了要處理吸毒成癮的問題,還需要判斷她對待本民族的看法,華人餐廳的老闆把張曼玉的怠工上升到了不屑與華人一塊工作的高度;這頭岳父也在不遺餘力的折騰,把導演的觀點闡述一下,就是雙方都將對這個孩子的一切寸土必爭;以前的朋友現在大紅大紫,以前是同性密友,現在多了一個少女一同床競技;而新聞記者似乎對於張曼玉死去的前夫興趣很大,死去的名人肯加佐料就是豐富的花邊新聞。
電影線上索上是一個分支連著一個分支的不斷爆炸,散亂的結構無疑為看電影增加了難度,如何組織是個很大的問題,這電影的主線看來應該是兩條,但其實一切還是圍繞張曼玉本身展開,對於事業上的努力似乎沒有足夠的交待,而對於孩子的努力也缺乏說服力。全劇若說衝突可還真不少,最主要的是公公與兒媳之間的磋商,帶走兒子是她始終的目標,老人對兒媳的寬容與兒子對於母親的畏懼形成鮮明的對比,張曼玉與兒子初次見面時的表演是精彩的,那種含蓄的驚喜的一閃即逝,不再需要大喜過望的展顏,而是在眼角眉梢微笑之間將真情全盤烘托出來。遺憾的是,兒子態度的轉變過於迅速,導演的說法,終究的是血濃於水的親情瞬間摧毀了印記里的惡劣,這孩子開始一直被告知是他素未謀面的媽媽用毒品殺了爸爸,而她媽媽也確實未能做出讓他轉變觀點的行為,僅僅幾句說教敷衍了事,也不知道是那孩子瞬間得道了大徹大悟還是看電影的我們理解力低下。
全片最後用事業和親情作抉擇顯得畫蛇添足,如果去舊金山,對她而言是個鹹魚翻生的機會,而她放棄了,選擇陪兒子在一起一天。最後的事業卻能人見人欺天不欺的成功了,那一掬喜悅的淚水將故事結束,意外的驚喜總在最平淡的一刻發生,然而在我看來,那是導演功力不足而不得不草草收尾的無奈之舉。
題材這么頹廢的電影畫面居然那么乾淨,所有激情場面也只是點到即止,這點非常難得。不過《清潔》所傳達的意識比較混亂,導演想表現的東西太多,關於死亡,關於親情,關於事業,關於毒品,關於同性,關於作為記者的尺度,等等等等,劃出這么多道道卻沒能把它們更完整的接洽到一塊,其實這幾樁幾件任何一樣加諸到張曼玉身上都夠她受的了,不必面面俱備的把人生的逆差全丟給她,每一樣卻都語焉不詳。過度的旁逸斜枝,導致了整個電影在張曼玉的行動始終缺乏統一性,尤其開始排鋪她的種種,結果後面的補充似在無力回天之下硬安的團圓節局,如果這電影非張曼玉個人的精彩作保,只是一部毫無跌宕的樸素二流親情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