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繆射潮

五代十國時期,浙江屬於吳越國。吳越國國君是臨安人錢繆,人稱錢王。錢王治國,最頭疼的一件事就是錢塘江兩岸海塘的修築問題。由於錢塘江潮的潮頭極高,潮水衝擊力量又猛,因此錢塘江兩岸的海塘,總是這邊修好,那邊已經坍塌,以至於出現了“黃河日修一斗金,錢江日修一斗銀”的說法。

關鍵字

五代十國 錢繆 神話傳說 治水修堤 錢塘江 潮水 吳越國 潮神

人物介紹

錢繆(852——932),字具美,杭州臨安人。錢繆出身十分貧窮,16歲時以販賣私鹽為生,後來又加入兵營,由於錢繆從小練就一身好武藝,加上他為人俠膽忠儀,24歲時成為臨安石鏡鎮董昌部的偏將。到後梁開平二年(907)錢繆又被封為吳越王,龍德三年(923)被封為吳越國王。 吳越王錢繆當權之後,保境安民、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獎勵蠶桑、繁榮商業讓吳越國的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同時,他又廣開言路、重用人才。為了招徠天下才俊,他還把自己的居室名命為“握髮展”。他還重視城市建設和文化事業,當時的杭州城市的拓展和西湖的整理他都花了很大的力氣。唐朝末年,藩鎮割據,戰亂頻繁,不久便出現了“五代十國”的局面,中國百姓遭受著戰亂的痛苦和兵燹慘烈 的破壞。但是,在錢繆統治下的吳越國,由於錢繆堅持實行“保境安民”的基本國策,積極播揚佛教文化,使吳越國的經濟、文化都有了很大的發展,人民安居樂業,出現了一副國泰民安的景象。

故事梗概

當時,有人告訴錢王,海塘難修,是因為錢塘江潮神作怪的緣故。於是,生性勇猛的錢王,便在農曆八月十八潮神生日這一天,精選了一萬名弓箭手到江邊聚集。由於途中需要經過一座寶石山,而這個地方山路狹窄,只能容納一人通過,錢王便利用腳把這座山蹬成了兩半,使山中間出現了一條寬寬的道路。從此,這兒就被叫做“蹬開嶺”,錢王那雙碩大無比的腳印,至今還深陷在石壁上,清晰可見呢。

當弓箭手在江邊聚齊後,錢王又奮筆寫了兩句話:“為報潮神並水府,錢塘且借與錢城。”並把這兩句話扔進了江中。但潮神卻仍然不理不睬,還是像往常一樣,兇猛地撲了過來。錢王見此,大吼一聲:“放箭!”並搶先射出了第一箭。頓時,萬箭齊發,直射潮頭。圍觀的百姓們都跺腳拍掌,大聲吶喊助威。一會兒工夫,便連續射出了三萬支箭,竟逼得潮頭不敢向岸邊衝擊過來。錢王又下令:“追射!”那潮頭只好彎彎曲曲地向西南逸去,最後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從那時起,錢塘江海塘的修築工程才能順利地進行。百姓們為了紀念錢王射潮的功績,就把錢塘江海塘稱為“錢王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