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塘門

錢塘門

杭州十個古城門之一,位於西湖隧道北口,慶春路與湖濱路交叉口。是杭州西湖被收入世界遺產名錄中的24處核心景點之一。

簡介

圖片描述

錢塘門,一個與杭城淵源相繼的名字;一截與佛事盛行相接的記憶;一段與民族崛起相關的往事。錢塘門位於浙江省杭州舊城的西面,從南往北數,第三座城門,小車橋附近。

地名來歷

錢塘門因西湖而得名,西湖舊稱錢塘湖。而錢塘門因為是杭州古城最西側的門,正對著錢塘湖而得名錢塘門。

相關歷史

杭諺:錢塘門外香袋兒。

錢塘門外的香市,在早聞名九州。一個觀世音菩薩的聖誕,就有三期香會:第一期二月十九;第二期六月十九,第三期九月十九。其中,三月三是玄天上帝的誕辰,七月初一到十六是東獄大帝的朝聖。七月十五是中元節。

這日子裡,城裡的人從陸路出去,要走錢塘門;松木場落船的下三府(杭嘉湖)香客進城採買,也要走錢塘門。一座城門整日川流,幾成堵阻。香客中最牛的,是下三府的土財主。肩掛黃包,腰系紅帶,銀錢豐足,出手大方。那時候,天竺三寺指定要燒大蜡燭,數十斤一支。土財主僱人用小車從城裡推來,同鄉的香客們圍著巨燭,牽拽著呈放射型的黃布白布,從錢塘門一路禱告徐徐走出(三十年前的彩車,也是如此)。這一儀式,行的人一本正經,看的人無比崇敬。錢塘門內的市民,羨慕得嘖嘖有聲。

杭州城裡的三百六十行,每年都盼著這一個香市,實指望靠它坐吃一年。家住湖墅北路,84歲的宋坤祥老人,祖傳有一手箍桶技藝。他說,老底子,每年的二月十九之前,宋家就要雇好一隻船了,裝了腳盆鍋蓋糞勺飯桶,從賣魚橋搖出去,到松木場上岸,趕緊租房設攤。那時候香市規定,每個行當的攤位,不能超過十家。就這十家,還不說三百六十行,便使得松木場水岸往昭慶寺的路上,店攤林立。只見燈籠雨傘、香燭土產、經佛珠罄、素食糕點,比比皆是。

《杭俗遺風》說,西湖的香市,不僅僅是松木場。從錢塘門到昭慶寺,再到靈隱、天竺,自朝至暮,道路終日為之堵塞。香客的大蜡燭擠擠挨挨從人群中穿過,到了天竺寺廟,一點燃,馬上要吹熄的。吹熄的蠟燭帶回家去用作晚上照蠶,能保佑蠶繭無災無難,壯實飽厚。所以,光是這大蜡燭的一進一出,就夠這一條路熱鬧了。“借光借光!”“小心揩油!”整日此起彼伏。

此外,松木場往西溪路走,從道古橋的地藏殿算起,直到小和山,沿途共有十八處靈官殿,處處也有香市。這一路的香客,也是摩肩接踵,“不下數十萬”人。明時,張岱的《陶庵夢憶》,說起昭慶寺香市,更為熱鬧:“昭慶兩廊,無日不市”。“殿中甬道上下,池左右,山門內外,有屋則攤,無屋則廠(臨時搭的露天棚),廠外有柵,柵外有攤,節節寸寸”。以至“岸無留船,寓無留客,肆無留釀(飯店裡的酒都賣光了)。”

白天看廟,晚上睏覺,這是後來說的話語。當年的晚上,也是相當鬧猛。單說七月十五,乘著雲遮霧擋的浩月,大家婦女鬥麗爭華,小家碧玉惹蜂沾蝶。張岱在《西湖七月半》中說到錢塘門外的夜景,歸納了五種人,其一就是;“亦船亦樓,名娃閨秀,攜其童孌,笑啼雜之,環坐露台,左右顧盼,身在月下而實不看月者看之。”

目前現狀

錢塘門由於上世紀早期杭州古城牆的拆圍而只剩下遺址。幾十年來,錢塘門遺址一直靜靜地守著西湖東岸,鮮有遊客來拍照取景。而隨著杭州西湖2011年入選世界遺產名錄,錢塘門遺址作為世界遺產名錄中杭州西湖的24個核心景點組成部分之一,逐漸被海內外遊客所知,前來這裡合影留念的遊客也一下子多了起來。 這座得名於西湖舊稱的古城門也得以載入史冊。

交通信息

錢塘門遺址附近公交站名:六公園

停靠公交線路:5、18、27、46、81、Y2、Y3、Y4、Y9、假日12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