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古橋

道古橋

道古橋,坐落在以杭州大學的杭大路、保俶路與西溪東路的交匯處,由南宋數學家秦九韶建造,元朝數學家朱世傑為紀念建橋人秦九韶而將橋命名為道古橋,20世紀80年代,因杭州城市發展,道古橋及周邊老街被拆遷。2005年,在離開道古橋原址約80米的地方復建了道古橋,成為杭州一個景點。

基本信息

簡介

道古橋位置道古橋位置

杭州西溪路(杭大路和黃龍路之間,靠近杭大路)有一座石橋,叫道古橋。始建於南宋嘉熙年間(1237-1241),初名西溪橋。南宋鹹淳《臨安志》有載:“‘西溪橋’,本府試院東,宋代嘉熙年間道古建造”。這個造橋的道古不是別人,正是南宋大數學家秦九韶,道古是他的字。

建造背景

秦九韶(1202-1261)祖籍河南,出生在四川,其父中過進士,1219年調任首都臨安(杭州),全家住在西溪河畔。

1231年秦九韶考中進士,曾在湖北、安徽、浙江湖州、江蘇為官,後被貶廣東梅州,並客死任上。1238年,他回臨安為父奔喪,見河上無橋,兩岸人民往來很不便,便親自設計,再通過朋友從府庫得到銀兩資助,在西溪河上造了這座橋。

命名

橋建好後,原本沒有名字,因橋建在西溪河上,習慣叫“西溪橋”。直到元初,另一位大數學家、遊歷四方的朱世傑來到杭州,才倡議將“西溪橋”更名“道古橋”,並親自書鐫橋頭。元大德十年(1306)《臨安志》卷15記載,“為紀念建橋人道古,將‘西溪橋’更名‘道古橋’,數學家朱世傑書鐫橋頭”。

歷史變遷

1238年,秦九韶設計建造。

“道古橋”在文化大革命中,橋面上的欄桿、碑文遭到破壞。

文革結束後,城建文物部門進行了修復。

1978年後,世居西郊結合部的一些市民和郊區菜農,沿著黃龍路杭大路保俶路西溪路附近的“道古橋”發展起一條小街,後來便以“道古橋”命名為“道古橋路”街。

1988年,杭州市政府決定加快城市統建步伐,西郊改道西溪河,拆遷“道古橋”、“道古橋路”小街,隨之,“道古橋”整體葬身於國土資源廳綜合辦公大樓下面。

2005年,在離開道古橋原址約80米的地方,修建了一座石橋,仍命名為道古橋。

杭州景點

道古橋原橋址及河段已在2000年填拆,僅留道古橋公車站,新橋建於2005年,兩橋相距不足百米。

新橋由浙大教授蔡天新提議命名,橋名由著名數學家、中科院院士王元先生題寫,碑文記載了道古橋的歷史。

杭州黃龍商務區天目山路北側沿山河畔,“道古橋”的復名立碑為杭城增添一處不可多得的科學人文景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