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紋皮蠹

鉤紋皮蠹

一種原產地在美洲的蟲子,居然出現在馬王堆隨葬品當中。鉤紋皮蠹是一種倉儲害蟲,它的傳播一般通過貨物運輸,英國也是在近幾十年才出現這種害蟲。而美洲與中國有大洋相隔,在我國漢代也不可能有貿易往來。鉤紋皮蠹的出現,究竟是昆蟲文獻記載錯誤,還是蟲子後來混入墓葬,經過對當年考古親歷者的探訪,以及對墓葬、隨葬物品的調查,最終確定、鉤紋皮蠹就是出自兩千多年前的漢墓。那么,鉤紋皮蠹的老家到底在哪裡,只有等待新的考古證據出現。

基本信息

簡介

鉤紋皮蠹鉤紋皮蠹

鉤紋皮蠹屬於皮蠹科的昆蟲,這一類蟲子在民間被叫做“蠹蟲”,經常危害到人們的衣物、糧食等日常必需品。在家裡、不加注意的話,毛料衣服也許就會被皮蠹蛀得千瘡百孔。目前皮蠹在我們國家有一百來種。

皮蠹科,鞘翅目皮蠹總科的一科。約700種,分布於世界各地。中國約40種,遍布全國各省區。體小,卵圓形與長卵形,暗色,密生鱗片與毛,多形成不同毛色的斑紋。觸角短,11節或10節。棒狀與球桿狀,休止時常收納在前胸背板前部腹面兩側的觸角窩內。該科很多種類具有經濟意義,主要為害生皮張、乾魚、鹹肉、蠶繭、生絲、皮衣、毛織品、毛呢服裝、動物性藥材,部分為害穀類和豆類。生活力強,可在野外也可在室內繁殖,大量發生時可造成一些貯藏品的重大損失。

這種昆蟲是一個典型的懶蟲。懶惰得很的懶蟲,不飛,也不跑。就藏在那個衣服縫裡邊,藏在皮革裡邊,人把它帶走。

美洲與中國隔著茫茫太平洋,在兩千多年前,人類的力量還不足以建造越洋的大船。如果兩個大陸在當時沒有人類的交流,原產美洲的鉤紋皮蠹又怎么能跨過大海、出現在了中國呢?

鉤紋皮蠹在幾十年前才由美洲傳入英國,而我國在漢代不可能與美洲有貿易來往。在中國歷史上,出海遠航的記錄、是鄭和率船隊下西洋,距今不過六百年左右。

發現

標準的鉤紋皮蠹,大概十毫米左右,它是一個長橢圓形的/背部多是黑的,全身長著毛的蟲子。
馬王堆中的蟲子,儘管成蟲已經肢體不全,所幸的是、一同被發現的還有一些幼蟲。它們在顯微鏡下顯得有些恐怖,不過特徵非常明顯。
據說,早在1973年馬王堆一號墓發掘後不久,標本就被送到了北京的昆蟲研究所。當時的昆蟲專家們對蟲子的形態進行對比、辨認,最後確定這就是鉤紋皮蠹。
專家認為,一種昆蟲經歷兩千多年的時間、在形態上不會有什麼變化。換句話說,從馬王堆漢墓中發現的蟲子與現代的並沒有什麼不一樣。

兩千多年,在動物發展的歷史過程中,還是暫短的一段時間。如果是形態上不一樣,那就不是鉤紋皮蠹了,就是另外的種類了。
其實,如今鉤紋皮蠹在我國也不算少見,有動物皮張的地方都有可能出現。可是有一個問題,昆蟲學家們至今都沒有找到答案:那就是在我國、鉤紋皮蠹最早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先從六十年代國內的調查來看,那時候都有記載;通過五十年代的書上、可能有記載的。

考證

如此說來,在1972年馬王堆發掘之前,我國就已經有鉤紋皮蠹的分布了。既然它在形態上跟現代的蟲子沒有差別,會不會它們原本就是現代的,是後來混進墓葬的呢?
上世紀八十年代,在四川成都的一座漢墓里,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怪事。 成都這個北郊有一個鳳凰山。有一個漢墓,在漢墓裡面居然發現了西紅柿的種子。大家知道西紅柿從外面傳到中國來的,那么漢墓裡邊怎么會有呢? 經過調查發現,原來漢墓的上方是一片西紅柿地,而墓葬有一道裂縫。地面的西紅柿籽是順著裂縫、被雨水帶進了墓葬。
馬王堆漢墓鉤紋皮蠹會不會是這種情況?因為成都這個漢墓它的確破損了,有裂縫,它可以進去。馬王堆漢墓來講的話,那是保存非常完整的。 要說這個小蟲子,是從裂縫裡鑽進去的,根本不可能。我們早就說過了,馬王堆裡面軑侯利倉的夫人、辛追屍身為什麼在經過了一小段,腐敗階段之後就停滯了,並且保存至今呢?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密封條件非常好,外面厚厚的白膏泥,裡面是木炭。好到什麼程度呢?它進行了一部分腐敗的階段,所以產生了一些沼氣,可這些沼氣,始終就被保持在這個恆溫恆濕的環境之下,根本沒有散出去。以至於後來有部隊,無意中在這裡進行施工的時候,打了一個小孔,才有氣體冒出來。那是因為打穿了,所以說它簡直就像是一個完美的、沒有一個縫的,一個金屬球體一樣,氣是不會漏出來。那這小蟲子也根本進不去。所以就有人說了,那會不會是我們在挖掘的過程當中,持續了很長時間,這個時候小蟲子跑進去了呢?

1972年初,馬王堆一號漢墓正式開始發掘,一直到當年四月底才、見到套在棺材外邊的槨。根據當時的記載,鉤紋皮蠹一共出現在5個竹笥中。竹笥就是用竹子編織的箱子,用來盛放隨葬品。發現蟲子,是在槨板打開、見到隨葬品之後了。

可鉤紋皮蠹並不是一般的飛蟲,它們鑽蛀東西的能力非常強,“蠹”就有鑽蛀的意思。儘管竹箱子編織得嚴密,萬一皮蠹仍是有辦法鑽進去呢?
在湖南省考古所,有一個情況引起了專家的注意:竹笥中的鉤紋皮蠹數量不在少數,不僅有成蟲、幼蟲,甚至還有幼蟲褪掉的殼,這說明它們曾經在那裡生活並繁衍了一段時間。 發現這個皮蠹是它從幼年一直到成蟲,整個的成長過程,整個不同時期都發現了。從蛹也好,卵也好,到成蟲都發現了。

按照這樣的事實分析,出現鉤紋皮蠹的竹笥里應該有適合蟲子生長的環境。鉤紋皮蠹喜歡咬食動物皮張,有時也會危害到一些衣物。可是,接下來的調查讓人感到意外:那五個笥當中、既沒有衣物也沒有動物皮張。
湖南省博物館研究員鄭曙斌說,328號裡頭是放的魚串,325號裡頭放的、是熬兔笥,就是熬的兔子肉。 這是我國特有的一種葬禮習俗,叫“熟食隨葬”。馬王堆一號漢墓內隨葬的熟食不僅種類多、所占隨葬品的比例也比較大。 48個箱子,30箱是吃的東西,特別是肉類,肉類有29種之多。而且都是煮熟的,燉好的,什麼味道都有,清燉、紅燒、酸甜苦辣。
而且,還有一個情況值得注意,在與那幾個竹箱緊鄰的329號竹笥中、就是滿滿一箱衣物。其中還我國著名的素紗襌衣。據說這件絲織精品在出土時保存得非常完整,沒有任何蟲咬的痕跡。兩類東西被擺在了一起,為什麼鉤紋皮蠹選擇了盛有食物的竹笥?絲綢也是它的食物,但衣箱中卻沒有它的影子。難道那些熟食對皮蠹的誘惑力更大嗎?

肉類、乾魚、蝦類,像雞、鴨、豬骨頭都對它有引誘作用,專家曾經用雞的骨頭放在塑膠袋里,它的成蟲飛到四樓去裡面產卵。
昆蟲專家介紹、其實做熟的肉才是皮蠹最鍾愛的東西,它的誘惑力勝過了皮張和絲綢。之所以肉骨頭等食物能夠招來鉤紋皮蠹,關鍵就是氣味,氣味對它有很大的引誘作用。
裝在竹笥里的食物在經歷兩千多年之後,只剩下食物的形狀,實際的內容早已發生了改變。肉類除了骨頭還可以辨認,哪裡還有什麼味道。 別的東西都好,就是吃的東西,水果黑黑的,當時黑黑的一片,不知道什麼東西,那個蔬菜不是都幹了嘛,有點炭化了。
專家認為,鉤紋皮蠹一定是在食物飄香時尋著氣味跑來,然後被封在了竹笥里。 當時的那種制度,它在地面上要停留一個多月,停一段時間。而且在準備隨葬品的時候也準備一段時間,肯定在這么一個期間裡頭,這些蟲已經到了這個竹箱子裡面去了。

長沙馬王堆的調查,從各方面的證據表明:馬王堆鉤紋皮蠹確實來自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既然當時中國與美洲之間還沒有貿易往來,皮蠹沒有擴散的條件,對於它源自美洲的理論,中國的昆蟲研究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動植物檢疫研究所博士張俊華說,最初發現它的時候,可能記載這個蟲子的時候是在美洲。但它具體的發源地,這個蟲子的發源地在哪兒,不能通過這一個資料來推斷,以這個蟲子首先從什麼地方記錄就是它的發源地,這個是不科學的、嚴格說起來,這個鉤紋皮蠹也是同樣的情況,所以當時美洲起源我看是站不住腳的。
鉤紋皮蠹出土以後,原中科院動物所所長、朱弘復先生曾經撰文提出:“鉤紋皮蠹原產美洲的論點,應予否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