鉛丹[中藥]

鉛丹[中藥]

鉛丹, 化學名:Pb3O4,作為攻毒殺蟲止癢藥,具有外用解毒生肌,內服截瘧的作用。主治各種瘡疔,濕疹毒蛇咬傷。

基本信息

概述

鉛丹鉛丹

鉛丹出自《神農本草經》。

鉛丹首載於《本經》,列為下品。早在東漢狐剛子就有煅鉛為“丹”的方法,故《別錄》云:鉛丹“生於鉛,生蜀郡平澤。”《本草經集注》云:“即今熬鉛作黃丹也。畫用者。”指出了鉛丹的來源和用途。唐代《丹房鏡源》創“消黃法”製造鉛丹(炒鉛丹法),《綱目》曾轉引此法,而李時珍又記載了工藝簡便,效率更高的“礬消法”煉製鉛丹,並云:“今人以作鉛粉不盡者,用消石、礬石炒成丹。”但以上製法所得,常是紅黃色的不夠純淨的鉛丹。天然產的“鉛丹”,常與方鋁礦、白鉛礦、鉛礬等共存,難以揀選,含有較多雜質,通常不作藥用。

藥品簡述

鉛丹鉛丹
功效分類:外用藥;解毒藥。

科屬分類:鉛及其化合物類

別名:丹、廣丹、黃丹、真丹、鉛華、丹粉、黃龍肝、紅丹、虢丹、國丹、鉛黃、黃虢丹、朱粉、松丹、東丹、朱丹、陶丹、障丹、桃丹粉

性味:辛;鹹;寒;有毒。

歸經:心經脾經肝經膽經腎經

功能:解毒祛腐;收濕斂瘡;墜痰鎮驚。

主治:癰疽瘡瘍;外痔;濕疹;燒燙傷;潰瘍;金瘡出血;口瘡;目翳;驚癇癲狂;瘧疾;痢疾;吐逆反胃。

用法用量:外用:研末撒、調敷;或熬膏。內服:入丸、散。

資源分布:產於河南、廣東、福建、湖南、雲南等地。

藥材基源:為用鉛加工製成的四氧化三鉛。

炮製方法:《綱目》:凡用,以水漂去消鹽,飛去砂石,澄乾,微火炒紫色,地上去火毒,入藥。

用藥禁忌

1、虛寒吐逆忌服。

2、《本草經疏》:吐逆由於胃虛及因寒發吐者,皆不宜服。

3、《本草匯言》:驚癎由於血虛者,毋亂投也。

化學成分

主要成分為四氧化三鉛(Pb3O4)。或寫作2PbO·PbO2,理論上PbO2為34.9%,但實際上優質品為23-25%。鉛丹的紅色頗不相同,但與Pb3O4含量則無甚關係。

藥理作用

鉛丹能直接殺滅細菌、寄生蟲,並有制止粘液分泌的作用。

醫論

1、李時珍:“鉛丹,體重而性沉,味兼鹽、礬,走血分,能墜痰去怯,故治驚癇癲狂、吐逆反胃有奇功。能消積殺蟲,故治疳疾、下痢、瘧疾有實績。能解熱拔毒,長肉去瘀,故治惡瘡腫毒,及入膏藥,為外科必用之物也。”(《綱目))

2、張石頑:鉛丹“能墜痰止瘧,《本經》言止吐逆胃反,治驚癇癲疾,除熱下氣,取其性重以鎮逆滿也。仲景柴胡龍骨牡蠣湯用之,取其入膽以祛痰積也。但內無積滯,誤服不能無傷胃奪食之患。傅瘡長肉,墜痰殺蟲,皆鉛之本性耳。”(《本經逢原》)

3、朱丹溪:“丹出於鉛而曰無毒,又曰涼,予觀竊有疑焉,曾見中年一婦人,因多子,於月內服鉛丹二兩,四肢冰冷強直,食不入口。時正仲冬,急服理中湯加附子,數貼而安,謂之涼而無毒可乎?”(《本草衍義補遺》)

4、論紅粉用陳久者良趙濂:“三仙丹,新者性燥,用於提膿散內,則有痛蝕肌之虞;用於長肉方中則無毒盡肌生之效。須得陳去三十年者,燥性轉平,始堪人藥。”(《醫門補要》)

5、論紅粉用後痛與不痛,在於煉製得法,研必極細,不可重用張山雷:“俗謂陳久不痛,新煉者則痛,殊不盡然。頤嘗以新煉之丹試用,亦未作痛,但研必極細,用時止用新棉花蘸此藥末;輕輕彈上薄貼,止見薄薄深黃色已足,如多用之則痛矣。門外人見之,必謂吝惜藥末,不肯重用,而不知此丹力量甚厚;必不可多乎。”“火候不佳,藥力不及,功用必有不逮,市肆中有煉成者,嘗試用之、病者皆作痛,而自製者則不痛,此必有故。”(《瘍科綱要》)

配伍套用

1、用於癰疽瘡瘍。鉛丹功能解毒祛腐,斂瘡消腫,生肌。李時珍稱之“為外科必用之物也”,外科諸症均可以本品外用。如治療癰疽發背初起,腫硬疼痛,尚未潰膿者,可與黃連、白蘞、乳香等清熱解毒和血藥相伍,方如《聖惠方黃丹膏

2、治療癰疽瘡瘍潰爛,膿水淋漓者,以本品配伍煅石膏、輕粉、冰片,研細外摻,以提膿拔毒,生肌收口;

3、治療瘡瘍膿水已盡,瘡口久不收斂者,可以本品與熟石膏、輕粉、龍骨、乳香、沒藥等配伍,以解毒斂瘡收口;治療瘡瘍歹肉不去,新肌不生者,以本品與輕粉、砒霜、乾胭脂等配伍,製成錠子外用,以祛腐生肌,如《證治準繩》紅玉錠子

4、治下肢臁瘡等慢性潰瘍,久久不能收口者,《積德堂方》以本品加黃蠟、香油,加熱溶化成膏,以油紙攤貼之。

5、用於濕瘡、濕癬等皮膚病,及口腔黏膜疾病。治療濕瘡,以鉛丹與黃柏、黃連、輕粉等配伍,以祛濕拔毒,殺蟲止癢;治療腳癬,趾縫濕爛奇癢,以之研細,乾摻患處,如《普濟方》大效金絲膏;現代有以本品與硃砂、枯礬等分,為極細末,治療阿弗他口炎甚佳,以此治療女陰潰瘍亦效。

常用選方

鉛丹鉛丹

1、治一切癰疽發背,疼痛不止,大渴悶亂,腫硬不可忍,黃丹七兩,蠟二、三兩,白蘞二兩(銼),杏仁三兩(湯浸,去皮;尖、雙仁,研),乳香二兩(末),黃連一、二兩(銼),生油一升。上藥白蘞等三味,以生錦袋盛,入油慢火熬半日,濾出,下黃丹,以柳木篦攪,候變黑,膏成,入蠟,乳香更熬,硬軟得所,用瓷盒內盛,故帛攤貼,日二換之。(《聖惠方》黃丹膏)

2、治臁瘡久不愈,並風癬疥癩血風等瘡:黃丹(淘洗七次,淨取)一兩五錢,黃連五錢,川芎五錢,海螵蛸三錢,輕粉、潮腦、水龍骨。上為極細末,以生桐油調為膏,夾紙做成,著肉麵針刺數十孔,第一日用二貼,第二、三日用一貼,第四、五日用一貼,第六、七日以後,三日換一貼。尚存如錢大一處,不能收口,以松香四兩,蔥頭一把,共搗爛,置於碗中,以滾白水衝下,良久去水,取藥捻成餅貼瘡上。尚有針細一孔,流水不完,取蒜頭、蔥頭內第二層白皮,貼三、四日。(《瘍科選粹》黃丹膏)

3、治破傷水入,腫潰不愈:鉛丹、蛤粉等分。上二味,同炒令變色。摻瘡上水即出。(《聖濟總錄》鉛丹散)

4、治外痔:黃丹、滑石各等分。上為細末。新汲水調塗,日三、五次上。(《嬰童百問》丹石散)

5、治金瘡並一切惡瘡:上等虢丹、軟石膏不以多少(火煅通紅)。上細研和令如桃花色。摻傷處。(《百一選方》桃紅散)

6、治痘毒,膿水淋漓:黃丹、輕粉各五分,黃連末二錢。上研勻。搽患處。(《小兒痘疹方論》丹粉散)

7、治小兒口瘡:黃丹一錢,生蜜一兩。上相和深甌盛,甑內蒸令黑為度。每用少許,雞毛刷蘸口內。(《普濟方》大效金絲膏),

8、治目赤及翳:鉛丹、烏賊骨大小等分。上二味合研細,和白蜜如泥,蒸之半食久,冷,著眼四眥,日一。(《千金方》>

9、治眼卒生珠管:鉛丹半兩,鯉魚膽汁量鉛丹多少用。上二味,合調如膏。點注目眥中,日三、五次。(《聖濟總錄》鉛丹膏)

10、治湯火傷:黃丹一兩,潮腦五錢。為末。以蜜調勻,塗患處。(《瘍醫大全》)

11、治蠍螫人:黃丹醋塗之。(《補缺肘後方》)

12、治風癎:鉛丹二兩,白礬二兩。為末,用磚一口,以紙鋪磚上,先以丹鋪紙上,次以礬鋪丹上,然後將十斤柳木柴燒過為度,取出細研。每服三至五分,溫酒下。(《博濟方》驅風散)

13、治赤白痢:黃丹一兩(炒令紫色),黃連一兩(去須。微炒)。上藥搗羅為末,以麵糊和丸,如麻子大。每服,煎生薑、甘草湯下五丸。(《聖惠方》)

14、治消渴:鉛丹二兩,栝樓八兩,茯苓、甘草(炙)各一兩半,麥冬八兩(去心)。上五味搗篩為散。旦以漿服方寸匕,日二。(《千金翼方》鉛丹散)

15、治腋氣:膩粉、明礬、紅丹各等分。上為末。臨睡時抹之。(《續本事方》)

文獻論述

鉛丹鉛丹

1、《本經》:主吐逆胃反,驚癎癲疾,除熱下氣。

2、《別錄》:止小便利,除毒熱臍攣,金瘡溢血。

3、《藥性論》:治驚悸狂走,嘔逆,消渴。煎膏用,止痛生肌。

4、《日華子本草》:鎮心安神,療反胃,止吐血及嗽,敷金瘡,長肉,及湯火瘡,染鬚髮,可煎膏。

5、《本草衍義》:治瘧及久積。

6、《醫學入門》:主中噁心腹脹痛。

7、《本草衍義補遺》:丹出於鉛而曰無毒,又曰涼,予觀竊有疑焉。曾見中年一婦人,因多子,於月內服鉛丹二兩,四肢冰冷強直,食不入口。時正仲冬,急服理中湯加附子,數帖而安,謂之涼而無毒可乎?

8、《綱目》:鉛丹,體重而性沉,味兼鹽、礬,走血分,能墜痰去怯,故治驚癎癲狂,吐逆反胃。能消積殺蟲,故治疳疾、下痢、瘧疾有實積。能解熱拔毒,長肉去瘀,故治惡瘡腫毒、及入膏藥,為外科必用之物也。

生藥材鑑定

性狀鑑別
本品為橙紅色或橙黃色粉末。不透明;土狀光澤。體重,質細膩,易吸濕結塊,手觸之染指。無臭,無味。以色橙紅、細膩潤滑、遇水不結塊者為佳。

中藥化學鑑定
1、取本品粉末約0.2g,加熱鹽酸後,有氯氣產生,可使碘化鉀澱粉試紙變色;並產生白色氯化鉛沉澱。(檢查鉛鹽)

2、取本品粉末約0.2g,加稀硝酸,使其溶解,濾過,取濾液3ml加鉻酸鉀試液2ml,產生黃色沉澱,分離,沉澱加2mol/L氫氧化銨試液或2mol/L稀硝酸試液均不溶解;加2mol/L氫氧化鈉試液,沉澱即溶解。(檢查鉛鹽)

3、取本品少許,置火柴桿上燃燒,可見有密集的微小鉛粒。(檢查鉛鹽)

4、X射線衍射分析曲線6.23(1),3.37(10),3.10(2),2.90(4),2.78(4),2.62(3),2.25(1),2.03(1),1.96(1),1.82(1),1.75(2)。

中藥製藥工藝
將純鉛放在鐵鍋中加熱,炒動,利用空氣使之氧化;然後放在石臼中研成粉末。用水漂洗,將粗細粉末分開,漂出之細粉,再經氧化24小時,研成細粉過篩即得。

藥物套用鑑別
鉛丹鉛粉密佗僧三者皆源於鉛,外用均有清熱燥濕,斂瘡殺蟲之功,用於瘡瘍癰腫,濕瘡熱毒,癬疾,疥瘡。

然密佗僧長治面GAN,狐臭;

鉛粉可為化妝之品;

鉛丹內服更能鎮心墜痰,療癲狂,截瘧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