臁瘡

臁瘡

臁瘡是指發生在小腿下部的慢性潰瘍:又稱褲口毒、裙邊瘡。相當於西醫的小腿慢性潰瘍。本病多繼發於惡脈(下肢靜脈曲張)和丹毒等病。其臨床特點是多發於小腿中下1/3交界處前內外側,潰瘍發生前患部長期皮膚瘀斑、粗糙,潰爛後瘡口經久不愈或雖已經收口,每易因局部損傷而復發。此病俗稱老爛腿。臁瘡的發生,多由於經久站立或擔負重物,致下肢脈絡瘀滯不暢,加之下肢濕熱之邪下逼,氣滯血凝、久蘊化熱、蝕皮腐肉而成潰瘍。常有其他部位結核病史;皮損初起為紅褐色丘疹,中央有壞死,潰瘍較深,呈潛行性,邊緣呈鋸齒狀,有敗絮樣膿水,瘡周色紫,潰瘍頑固,長期難愈;病程較長者可見新舊重疊的疤痕,癒合後可留凹陷性色素疤痕。

基本信息

疾病簡介

本病一般發生於小腿下1/3脛骨脊兩旁(臁部)肌膚之間的慢性潰瘍。明代《外科啟玄》稱之為褲口毒、裙邊瘡等。又因其患病後長年不斂,愈後每易復發而稱老爛腳,即現代醫學的小腿慢性潰瘍。多因濕熱下注,瘀血凝滯經絡所致。局部常有破損或濕疹等病史。證見局部初起癢痛紅腫,破流膿水,甚則腐爛,皮肉灰暗、久不收口。發生於小腿下部的慢性潰瘍,為外科常見病。又名裙邊瘡、褲口毒,俗稱老爛腳。其特點是瘡面長久難以收口或雖已收口,但每因損傷而易復發。好發於長期從事站立工作或擔負重物並伴有下肢靜脈曲張者。此病經過治療與適當休息常可治癒。為了防止復發,凡有下肢靜脈曲張的應儘量爭取手術,對合併骨髓炎者則需治療骨髓炎,否則瘡口不會癒合,少數臁瘡經年累月不愈,以後瘡面呈菜花狀,可能發生癌變。

臁瘡臁瘡

臁瘡病名首見於宋代《瘡瘍經驗全書》。明代《外科啟玄》又指出臁瘡生於小腿內側,屬足厥陰肝經,不易癒合;而生於外側,屬足陽明胃經,可治。《瘍科選粹》又提出臁瘡經年不愈,除外貼膏藥外,內服湯劑使經絡調和,皮膚自合。現代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臁瘡,提高了療效、縮短了療程。

臁瘡的發生,多由於經久站立或擔負重物,致下肢脈絡瘀滯不暢,加之下肢濕熱之邪下逼,氣滯血凝、久蘊化熱、蝕皮腐肉而成潰瘍。此外局部皮膚搔抓、碰傷、蟲咬、燙傷、濕瘡等均可誘發臁瘡。初發時濕熱邪盛而正氣不虛;日久不愈、膿水淋漓不盡者,多屬氣陰耗傷、正虛邪戀。外側臁瘡由三陽經濕熱結聚,內側臁瘡多屬三陰經津血虧損、濕毒下蘊。

多發部位

臁瘡好發於小腿下部,內側多於外側。大多數病人原有下肢靜脈曲張。

潰瘍日久不愈、瘡口凹陷,邊緣形如缸口、瘡面肉色灰白或灰黑、或帶綠色膿水,氣味臭穢。若瘡面碰傷則易出血。潰瘍周圍皮膚色素沉著,有時伴有濕疹。此病病程較長,常反覆發作,發作時先癢後痛、焮紅漫腫,繼則潰爛日益擴大,嚴重者可爛至脛骨。此外,有少數潰瘍多年不愈,瘡面呈菜花狀而發生癌變。當瘡面肉色轉紅、膿水變稠,則為將愈之兆。

病因病機

多因久立或負重遠行,過度勞累,耗傷氣血,中氣下陷,以致下肢氣血運行不暢,或形成惡脈氣血瘀滯於肌膚,肌膚失養,復因損傷(蚊蟲叮咬,濕瘡,碰傷等),濕熱之邪乘虛而人,發為瘡瘍,肌膚潰爛,經久不愈。

中醫認為臁瘡一證,臨眾多見,應及時治療。長期不愈之因為多虛多淤。虛以氣血虧虛為本,痴以脈絡淤阻不通為標。臨證必須標本兼治,大補氣血,活淤通絡。正確辯證施治,才能收效滿意。

由於長時間站立或者負重遠行,導致下肢氣血淤滯,經脈受阻,加之濕熱之邪下迫,淤滯更甚,蘊結成瘡。若遇搔抓、碰傷、蟲咬、濕疹等可誘發本病。

併發症

一、創傷性潰瘍。創傷性潰瘍是指由於機械性、物理性、化學性等因素所致的下肢慢性潰瘍,或在創傷性瘢痕基礎上再度出現的慢性潰瘍。這類潰瘍的診斷多不困難但放射性潰瘍作為創傷潰瘍是一個特殊類型,有時因無明顯的放射損傷史,而造成誤診。臨床表現為癒合能力差,潰瘍邊緣不規則,周圍組織堅硬,有色素沉著,夾雜色素消退斑,基底高低不平,呈黃褐色,深淺不定,多累及深部神經乾時伴有難忍的疼痛。

二、靜脈淤血性潰瘍。由於下肢靜脈淤滯、循環障礙造成局部營養不良,並在此基礎上發生皮膚軟組織損傷,所形成的潰瘍稱為靜脈淤血性潰瘍。占下肢慢性潰瘍的多數,約為55%。潰瘍伴有明顯的下肢靜脈曲張,潰瘍淺,基底平坦,邊緣不規則,周圍皮膚萎縮、硬化、粗糙,有乳突樣增生及色素沉著,潰瘍好發於小腿的下1/3,踝部有明顯水腫。治療首先要了解下肢靜脈功能情況,可通過Brodie-Trendelenburg 試驗、Perthes試驗及靜脈通過造影,全面掌握下肢靜脈功能情況及造成下肢靜脈淤血的具體原因。治療以解決靜脈淤滯的病因為主,如單純大隱靜脈功能不良以大隱靜脈剝除術治療,深靜脈栓塞可採用相應的再通處理,只要下肢靜脈淤血得到改善,多數靜脈淤血可自愈。局部潰瘍可行潰瘍切除後的植皮或皮瓣移植修復。對不宜手術的患者,可採取保守治療措施,用“LW巴布劑”進行潰瘍創面治療是一種確切治療的方法。

檢查

組織病理檢查:見非特異性潰瘍,表皮、真皮壞死性炎症,有較多中性粒細胞浸潤。

膿液中可查見β-溶血性鏈球菌,合併感染時凝血酶陽性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可陽性。

疾病診斷

局部肉爛局部肉爛

本病多由經久站立或擔物負重,以致下肢絡脈失暢,局部氣血郁滯,復因濕熱下注,氣血凝滯,腐爛皮肉而成。下肢皮膚受傷,蟲咬以及濕疹等,常為誘發因素。其特點是潰瘍經久難以收口,或雖經收口,每易因損傷而復發。本病初起以脾胃濕熱表現為主。脾主四肢、肌肉,脾胃濕熱下注,經絡阻滯,氣血凝澀,則局部紅漫腫;熱微則癢,熱盛則痛,濕盛則肉爛,熱盛則肉腐,濕熱蘊蒸則癢痛腐爛俱見。濕為陰邪,纏綿膠著,故滋水淋漓,瘡腐不鮮。本病病程纏綿,經久難愈,日久氣血被耗,脾胃虛弱,則以氣血兩虛表現為主。氣血虧耗,正氣不充,滋養乏源,則瘡口下陷。氣血虛弱,毒滯難化,則瘡周皮色紫暗,瘡面肉色穢暗,膿水腥臭,並伴神疲體倦,面色失華等脾虛氣血虛弱症狀。本病以清熱利濕,調理氣血為基本治療原則。

鑑別診斷

一、 初起小腿輕度腫脹、皮膚色素沉著、沉重感,局部青筋怒張,朝輕暮重,逐年加重,或出現淺靜脈炎、淤積性皮炎、濕疹等一系列靜脈功能不全表現,繼而在小腿下1/3處(足靴區)內臁或外臁持續漫腫、苔蘚樣變的皮膚出現裂縫,自行破潰或抓破後糜爛,滋水淋漓,潰瘍形成,當潰瘍擴大到一定程度時,邊緣趨穩定,周圍紅腫,皮膚厚硬,或日久不愈,或經常復發。

二、 後期瘡口下陷、邊緣高起,形如缸口,瘡面肉色灰白或穢暗,滋水穢濁,瘡面周圍皮色暗紅或紫黑,或四周起濕瘡而癢,日久不愈。繼發感染則潰瘍化膿,或並發出血。嚴重時潰瘍可擴大,上至膝下到足背,深達骨膜。少數病人可因纏綿多年不愈,蘊毒深沉而導致癌變。

三、小腿結核性潰瘍多有其他部位的結核病史,皮損初起為紅褐色丘疹,中央壞死,潰瘍較深,呈潛行性,潰瘍邊緣呈鋸齒狀,潰瘍內流出稀薄膿液,周圍皮色紫暗,長期難愈。瘡面分泌物塗片檢查結核桿菌陽性,亦可培養出結核桿菌,有助於鑑別。

四、小腿癌性潰瘍可為原發性皮膚癌,可由臁瘡經久不愈,惡變而來。瘡口狀如火山,邊緣捲起,不規則,質硬,呈淺灰白色,潰瘍面易出血。潰瘍面活體組織切片病理檢查有助於診斷。

鑑別診斷

1.結核性臁瘡

常有其他部位結核病史;皮損初起為紅褐色丘疹,中央有壞死,潰瘍較深,呈潛行性,邊緣呈鋸齒狀,有敗絮樣膿水,瘡周色紫,潰瘍頑固,長期難愈;病程較長者可見新舊重疊的疤痕,癒合後可留凹陷性色素疤痕。

2.臁瘡惡變

可為原發性皮膚癌,也可由臁瘡經久不愈,惡變而來;潰瘍狀如火山,邊緣捲起,不規則,觸之覺硬,呈淺灰白色,基底表面易出血。可向周圍浸潤擴展,或向遠處轉移。

3.放射性臁瘡

往往有明顯的放射線損傷史;病變局限於放射部位;常由多個小潰瘍融合成一片,周圍皮膚有色素沉著,或夾雜有小白點,損傷的皮膚或肌層明顯僵硬,感覺減弱。可深達骨骼,肌腱骨質外露,極難癒合。

辨證分析

本病多由經久站立或擔物負重,以致下肢絡脈失暢,局部氣血郁滯,復因濕熱下注,氣血凝滯,腐爛皮肉而成。下肢皮膚受傷,蟲咬以及濕疹等,常為誘發因素。其特點是潰瘍經久難以收口,或雖經收口,每易因損傷而復發。

本病好發於小腿臁骨下1/3處,內側多於外側。發於內側者,是足三陰經所主,為濕毒凝滯,氣血瘀阻而成;發於外側者,是足三陽經所主,為濕熱結聚而成。本病不論發於內側或者外側,都應該及時治療,病久難愈。

1、初期 患者先癢後痛,繼之紅腫成塊成片,騷婆潰爛,時流膿水,形成潰瘍,色紫暗,舌苔黃膩質紅,脈緩。

2、潰後 潰後日久不愈,潰瘍色紫暗,四周皮膚紫黑,創口下陷,邊緣突起如缸沿,瘍面灰白,四周起白沿,時流灰黑色或者綠色膿水,夏日蚊蠅追逐,不勝煩惱。冬天氣候寒冷,氣血瘀滯更甚,腳腫晨輕幕重。碰傷極易出血,病久可辦伴發濕疹、色素沉著等。本病易反覆發作,嚴重者可見臁骨外露,亦有損骨者,應及時使用臁瘡生肌液進行正確治療。極少數多年不愈,可演變成皮膚癌。

若本病瘍面轉紅,膿水變稠,為將愈之佳兆。本病夏重冬輕,外側較內側者易於癒合。

辨證論治

內治法

(一)氣滯血瘀局部瘙癢不適,皮膚褐色紅斑,粗糙,繼而紫暗腫脹,或青筋顯露,狀如蚯蚓,或有皮膚破損,有少許滲液;舌邊有瘀點,苔薄黃或白,脈弦澀。

辨證分析:久站遠行,氣血瘀滯,或氣血不足,氣虛無力行血,氣血瘀滯,肌膚失養,則皮膚褐色,粗糙;氣血瘀滯日久,則青筋顯露,狀如蚯蚓,紫暗腫脹;肌膚失養,則皮膚易於破損,瘙癢不適;舌邊有瘀點、脈弦澀乃氣血瘀滯之象。

治法:理氣活血。

方藥:血府逐瘀湯加減。

(二)濕熱下注瘡面色暗或上附膿苔,膿水浸淫,穢臭難聞,四周漫腫灼熱,或伴濕瘡癢痛相兼;甚者惡寒發熱;舌邊有瘀斑,苔黃膩,脈細數。

辨證分析:本有局部氣血瘀滯,復因破損,濕熱毒邪入侵,日久熱勝肉腐,則瘡面膿水浸淫,穢臭難聞;濕熱為患則漫腫灼熱,或發濕瘡,癢痛相兼;嚴重者正邪交爭,則惡寒發熱;舌邊有瘀斑為氣血瘀滯所致;苔黃膩、脈細數為濕熱為患之象。

治法:清熱利濕,和營消腫。

方藥:三妙散合萆蘚滲濕湯加減。

(三)脾虛濕盛病程日久,瘡面色暗,有少許滲液,患肢浮腫;食納欠佳,腹脹便溏,面色少華;舌淡苔膩,脈沉無力。

辨證分析:病程日久,濕邪久戀,損傷脾胃,脾氣虧虛,運化無力,濕邪內生,則瘡面色暗,少許滲液;脾虛濕困,則患肢浮腫;脾虛運化無力,則食納欠佳,腹脹便溏;脾虛則氣血化生乏源,故面色少華;舌淡苔膩、脈沉無力為脾虛濕困之象。

治法:健脾利濕。

方藥:參苓白朮散合三妙散加減。

外治法

(一)敷藥療法瘡面膿液腐肉較多時,宜用紅油膏,或九一丹油膏外敷;若瘡面膿水已盡,新肉難生時,宜用生肌白玉膏或象皮生肌散油紗條外敷,若瘡周有濕瘡者,瘡周可外敷青黛膏。每日換藥一次。

(二)浸洗療法局部紅腫,滲液較多時,宜先用馬齒莧60s,黃柏30g,敗醬草30g,公英30g,煎水外洗濕敷,再用其他療法。

(三)縛扎療法用藥同上,每次換藥後再用寬彈力繃帶纏縛整個小腿。

(四)膠布貼上法將膠布剪成寬為2cm、長為超過潰瘍直徑兩邊各3cm之的膠布若干條。先用等滲鹽水清洗患部,膠布貼上從潰瘍上3cm開始,第二條膠布寬度的一半貼在第一條膠布上,另一半貼在瘡面上,如疊瓦狀將瘡面封住,直至超過瘡面下緣2cm為止。注意,包紮時須將瘡面邊緣稍用力向中間固定,瘡面滲出少時每3—5天更換貼一次,瘡面滲出較多時1一2天更換一次。對伴有濕瘡和對膠布過敏者不宜使用本法。使用本法時,須至瘡面完全癒合後方能停止,否則瘡面又會擴大。

其他療法

下肢靜脈曲張者,可行下肢靜脈高位結紮加分段剝離術。

臁瘡預防

1、首先患者對臁瘡應該重視,早期就醫,明確診斷和治療,維護改善靜脈回流通暢,清除組織淤血。如有靜脈潰瘍史,深靜脈血栓性靜脈炎和靜脈瓣膜功能不全,更應積極治療,防止病情發展和加重。

2、避免久站、久坐等一個姿勢。人體長期靜止站立或坐位時,血液因重力作用,使下肢靜脈瓣膜所承受的壓力較大。小腿肌肉處於相對鬆弛的狀態,靜脈管腔內血液排空不良,瓣膜持續承受較大的壓力,當壓力大於瓣膜所抵抗的壓力時,靜脈內的血液異常返流並逐漸加重,最終使局部靜脈淤血加重。因此應避免久站、久坐 ,應適當休息活動。

3、防止腹腔內壓力長期升高。腹腔內壓力升高會影響下肢靜脈血液回流,引起下肢靜脈壓力升高,增加了靜脈瓣膜的破壞或加重靜脈瓣膜的負擔。因此,應積極治療導致腹腔內壓增高的疾病。

4、抬高患肢,促進下肢靜脈血液回流。適當休息並抬高患肢,以便促進患肢血液回流,可以減輕患肢腫脹及預防小腿潰瘍,病人抬高患肢,每天3-5次;每次半個小時為適鼓勵散步,改善血液循環。

5、預防外傷。因靜脈迂曲、靜脈壁很薄、易損傷破裂出血,所以要注意保護患肢,避免外傷凍傷或蟲獸咬傷。

6、臁瘡合併濕疹。若合併濕疹時應及時治療,避免抓破感染引起潰瘍或加重。

7、臁瘡治療時飲食應清淡、少食魚蝦蟹。

疾病治療

治宜清熱利濕,和營解毒。用萆薢化毒湯;久不愈者,宜補養氣血,和營解毒。宜用十全大補湯加減,外用臁瘡生肌液外敷。

民間治療臁瘡四法

(一)按葉膏:取校樹葉適量,洗淨後加水煎煮5小時,倒出藥汁過濾,再將藥什用小火熬成青狀,裝瓶備用。使用時用艾叫煎水洗患處,用消毒棉球措乾後將藥膏擦于思處,外蓋消毒糾布,3天換藥1次。一般治療15。20天見效。

(二)地蜜液:取鮮地龍(蛀四川Do。克,蜂蜜200克,將地龍放清水中使其吐淨泥土,取出故人盛有蜂蜜的器皿中,放置12小時,然後去地龍,將所涅蜂蜜過濾,高壓消毒備用。使用時將潰面常規消毒,再用消毒棉簽蘸地蜜液均勻塗在瘡面上,每天4;5次。按上法清洗後再塗,直至瘡面痊癒。

(三)金芒液:取金銀花、蒲公英、馬齒花各30克,芒硝45克,將4味藥加水煎煮30分鐘,取藥汁2000毫升,?藥渣保 留備用。使用時先將恩肢置藥渣上熏蒸10—15分鐘,持藥液溫熱時用消毒紗布浸藥汁濕敷20—30分鐘。每天l劑,早晚各熏洗1次,熏洗後瘡面宣暴露。10天1療程。

(四)阿膠法:取阿膠一塊,烘軟壓平如硬幣厚薄。使用時用生理鹽水洗瘡面,再用消毒剪刀將阿膠修剪成與瘡面面積一樣大小,敷貼於瘡面,外蓋消毒紗布,膠布固定。3天換藥1次,一般7——10天見效。

預防調攝

1.患下肢惡脈(靜脈曲張)者,宜儘早治療,注意保護患肢,避免破損,如抓傷碰破、蚊蟲叮咬等,宜穿彈力襪。

2.宜抬高患肢,減少走動以利靜脈回流,減少水腫,促使潰瘍早日癒合。

3.局部慎用腐蝕性強的藥物,以免損傷筋骨。

疾病護理

對於臁瘡患者在護理上,應儘量使患足抬高,減少走動,加強營養以促進瘡口癒合。

1、臁瘡大多位於小腿下部,該部位皮肉較薄,忌用強烈的腐蝕藥,以免損傷筋骨。

2、有下肢靜脈曲張者,可用彈力繃帶或彈力護腿保護,即使潰瘍癒合也需套上護腿,以免因外傷引起復發。

3、潰瘍癒合後,可作大隱靜脈高位結紮和曲張靜脈剝離術,以求根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