鈐記中華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在我國北方,有一道連綿起伏長達六千多公里的古代城牆,它的遺址西起甘肅省的嘉峪關,東到河北省的山海關,這就是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長城是我國古代一項宏偉的防禦建築工程,被稱為世界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蹟和中華民族的象徵,在我國民間流傳著很多關於長城的故事,其中流傳最廣的,恐怕就是“秦始皇修長城”和“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了,其實秦始皇不是最早修長城的君王,而且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長城也不是秦朝的長城了。
秦始皇統一中原後,為了鞏固統治,加強北方防禦,他在燕、趙、秦三國原有的北方長城的基礎上,修築了橫貫當時秦王朝整個北部邊地的秦長城。秦長城西起甘肅的珉縣,東到遼東一帶,比現存的萬里長城還要長,位置偏北,秦長城的修建是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修建萬里長城,浩大的工程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繁重的徭役使百姓怨聲載道,於是,流傳有許多關於長城的故事和傳說。傳誦最廣的莫過於“孟姜女千里尋夫”的故事,傳說中的孟姜女是否確有其人呢?
長城為何能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它又經歷了怎樣的血雨腥風?是秦始皇修建了中國最早的長城嗎?孟姜女是否確有其人?“昭君出塞”、“文姬歸漢”又與長城有著怎樣的淵源?
北京史研究會秘書長李建平將從長城的歷史和傳說中,同我們一起回望長城,鈐記中華。
(全文)
人們一說到長城的修建,往往就和秦始皇聯繫在一起,認為是秦始皇修建的萬里長城,我想這裡邊有兩個因素,一個是萬里長城始於秦始皇。第二個因素,就是在我們民間廣泛的傳播,就是“孟姜女哭長城”這個故事,這幾個故事是家喻戶曉,那么長城的修建在中國大約有兩千六百多年的歷史,從歷史文獻上考察,最早修長城的應該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那么比較早修長城的還有齊國的長城,那么齊國的長城是從渤海邊一直修到平陰,我們可以看這張圖,那么齊國的長城晚於楚國的長城,但是這個長城在諸侯國修長城史上也很有名的,它從東海一直延續到泰山,到平陰,這條長城比楚國的長城又長了,大概有一千多華里,那么在春秋戰國的時候,諸侯國間修長城非常的普遍,像秦國、楚國、齊國、魏國、趙國、燕國,韓國這七個國家都修了長城,但是在他們修長城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現象,就是在秦、趙和燕這三個國家,除了修和諸侯國之間防禦性的長城之外,他們還在國家的北部邊界修建了防止匈奴南下掠奪的這么樣的北部的長城,那么燕、趙、秦這三個國家北部的長城就為萬里長城的修建奠定了基礎。
同時在秦始皇忙於六國戰爭的時候,北邊的匈奴又迅速的強大起來,不斷地南下,特別是在秦始皇兼併趙國、燕國的過程中,沒有時間去顧及北方的匈奴,那么北方匈奴不斷地南下。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他就派大將蒙恬率三十萬人跟匈奴開戰,那么很快把匈奴趕到更往北邊,然後就開始加固燕、趙和秦的北部的長城,這就是中國第一次修建的萬里長城,所以一般說修長城和秦始皇有關,這個確實沒錯,就是萬里長城始於秦始皇。
我們說長城和秦始皇有關係,是因為還廣泛流傳著“孟姜女哭長城”這個故事,那么現在呢,在秦皇島山海關這個地方,還有一處遺蹟就是姜女廟,那么這個孟姜女廟是面向大海的,那么故事傳說呢是在秦朝修萬里長城的時候,孟姜女千里尋夫,從河北一直走到了山海關,那么到了山海關之後才得知她的丈夫已經死了,是在修長城中間死的,被埋在長城腳下了,她也無法見到她的丈夫,於是她就很悲痛,最後她就跳河自盡了,那么據傳說在她跳河的時候,她隨身帶著給她丈夫送的寒衣,就是送禦寒的衣服,兩個包裹,那么這兩個包裹呢,就在海中生成了兩塊岩石,我們看這張圖,那么這個就是被稱為孟姜女墳的兩塊岩石,在孟姜女廟對面的海上。
那么通過考古發掘,這個孟姜女墳跟孟姜女沒有什麼聯繫,那么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和秦始皇修長城也沒有什麼聯繫,如果說惟一有一點聯繫的話,就是在秦始皇修長城的過程當中,動用了大量的軍隊和農民服徭役的這些農民,那么可想而知在兩千多年前,當時生產力還是比較低下的,那么修這樣雄壯的萬里長城,它是很艱辛的,那么在修長城當中,這些長城的民工風餐露宿,吃的也不是很好,體力勞動很大,死傷的還是很多的,那么史書記載在有的地方死亡的人都不能用個例了,都是按溝,一個溝填埋多少個死亡的民工,所以當時修長城確實是很艱辛的,付出的代價是很大的,那么說孟姜女和長城沒有關係呢,是 因為通過史學家考證,這個姜女廟是宋代以後修建的,孟姜女這個故事傳說也是逐漸演化來的,你比如說孟姜女故事傳說她是姜家老漢和孟家老漢,兩家的一個義女,然後她找了個丈夫,叫范喜良,那么有關范喜良在史書上記載也是比較多,有叫范祁良,有叫萬喜良,那么說明這個故事是經過老百姓不斷的傳誦,不斷豐富不斷發展的,那么應該說秦始皇在修萬里長城、抵禦北方的匈奴的侵略,保護中原的農耕文化,那么說應該在歷史上還是有一定功績的,但是修長城成千上萬的農民脫離了耕作,來修長城戍邊也是引起了很大的社會的震動,所以才有了孟姜女哭長城這樣一個故事。
那么實際上長城修建了很多次,從秦漢一直到三國兩晉,一直到北魏北齊,因為它在北方嘛,這個長城是不斷得到修繕,不斷地修,但是真正大規模的最後一次把長城修成,就是我們今天見到的萬里長城,那是明代的萬里長城。
那么明代的萬里長城我們看一下這張圖,它是東起遼東,那么西到了嘉峪關,現在我們有一種說法說長城東頭是在老龍頭就是山海關,那么西到嘉峪關,實際上這個長城明代這個長城還有一段就是從遼東的鴨綠江畔,就是現在我們有個丹東市,最近我看一個報導,丹東市在修他們的虎山長城,那個地名叫虎山,從這地方修長城。這裡的長城到山海關,然後從山海關又到嘉峪關,這是明代的萬里長城,明代萬里長城我們說它是最後一次修,也是修得水平最高的一次,明代長城它有很多特點,第一個特點就是剛才我們講,從鴨綠江西岸,一直修到山海關這一線長城,我們一般稱叫“柳條邊”,為什麼叫“柳條邊”?和我們現在看的長城不一樣,它底下是用磚石壘砌,上面插上柳條,所以這塊長城它損壞也比較厲害,從明代到現在好幾百年了,再看這段長城的遺蹟也很少了,所以現在人們老認為從山海關開始,那么從山海關到嘉峪關這一帶的長城,因為它穿山越嶺,又要過大河,還要過沙漠,所以這一帶的長城修建就非常地堅固,大部分都是磚石包砌的,那么在秦漢時的長城和現在的長城還不一樣,秦漢長城主要是用土壘砌的,就是我們古代修城都是用土壘砌,把土一層一層地壘砌,你像北京現在還有一個地方叫元大都,元大都那個城,元朝修的城,就是“板築法”,用木板一層一層把黃土夯實,最後再把這木板拆開,仍然是一種土城牆,那叫土城牆,原來主要是土城牆,那么明朝從山海關往嘉峪關這一帶,大部分把長城都進行了包砌,我說大部分是因為在進入大漠到嘉峪關,進入西北大漠之後,還有一部分是拿土壘砌的,或者拿一些磚石,那么大部分是用磚砌的,明朝的這個磚和明朝朱元璋採納朱升的意見有關係,明朝朱元璋他起義的時候,有一個特點,他是攻了很多城池,他非常知道這個城池在戰爭防禦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所以別人就給他講,你起義前,你要“高築牆”,把牆要築高了,要“廣積糧”,你多存點糧草,你才能打仗,你要“緩稱王”,先別當王,先出頭,你先當了王了,別人就容易打你,所以他有一條就是要高築牆,所以明朝建立之後,要求所有的郡縣縣城都要用磚包砌城,所以我們現在有時候看平遙的古城,什麼西安的古城,還有哪兒的古城,你看裡邊都是夯土,外邊都拿磚包砌,而且明朝到後期,國力雄厚之後,對磚都進行了統一化,你像北京城現在還有一段城牆,可以看明朝的城磚都是大城磚,那么在山海關這個地方,我們在修繕長城時發現很多磚,上面都刻有明朝什麼年間製作的這個磚,那么美國博物館,好多人都知道美國的博物館裡頭保留著中國兩塊城磚,這兩塊城磚就是我們明代的城磚,上面就有明朝磚石的題記所以它特別珍貴。
那么明朝修長城一個特點就是用磚包砌,還有一個就是在山海關到進入北京進入河北,北京山西這一帶境界的時候,這塊都是依據著山勢修得非常堅固也非常險峻,明朝修長城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把每個長城的垛口,每個長城的關口都派人把守,建立一整套的防禦制度,這一套防禦制度裡頭,就有傳統的像“烽火報警制度”,什麼叫“烽火報警制度”?大家研究歷史都知道,古時候有一個烽火戲諸侯,是說周天子,拿烽火開玩笑,點燃烽火各個諸侯都來救他了,其實沒有敵情,是為了博得王妃的一笑,那么明朝繼承這個觀點,在長城沿線建立了很多烽火台,這個烽火台也有人稱叫做就是專門來傳遞軍情,報警的,那么在烽火台上擱一些易燃的這些火藥啊,一些易燃的東西,當外敵入侵的時候把它點起來,點起來當中像有些地方它就點的是狼糞,所以有時候說戰爭當中狼煙四起,這個狼糞燒起來煙往上冒,直,所以你看到西北他們有詩,叫做“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是說煙是直著起來的報警,那么它一個一個傳,據說這個傳遞是相當快的,那很快,而且還分,你比如說五百人以下,點一柱,一千人的點兩柱這個煙,超過一千人就增加,那么有四柱的狼煙起來,那說明有很多的敵人要進攻,它這個設施非常的整齊,另外就築了很多的關口,層層把守,那么明代的這個萬里長城,應該說是我們修長城最後一次,因為以後,清軍入關以後,長城內外都是中華民族之大家庭內部的事了,這個長城的作用就不是很突出了,那么作為長城修建的歷史應該說到明朝就截止了,我們現在所接觸的長城主要是明代的萬里長城。
那么山海關有一句名言“山海關,關山海”。什麼意思呢?就是這個山海關它這一個關,就把通向東北的,就是從東北你想進關,進入到華北,山路,陸路,還有海路,關山海,山路海路它全給鎖住了,足見這個關在長城當中重要的地位。那么山海關有一個特點,它被稱為“天下第一關”,那么小的時候,去過山海關就聽老人們講,說天下第一關這幾個字了不得,我們可以看這個,那么哪兒了不得呢?它有兩個特點,一個是“天”字上面一橫大,我們一般寫“天”,按咱們漢字,第一橫短一點,第二橫長一點,然後才把“天”寫出來,山海關這個“天”寫得非常有特色,肯定是個大書法家寫的,這四個字非常有氣魄,而且它這個匾還有個特點,沒有題款,那么小時候我就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就是說當時皇上建了山海關非常高興,就是讓題這個匾,找個人題匾,但是知道山海關有一個大書法家他能寫,但是他就不給寫,不寫怎么辦呢?就找了一個人,這個人就冒充是好書法,去找老先生去學,學他不能說目的是寫“天下第一關”的,那他肯定不教他,本來就不打算給你寫嘛,一天學一個字,寫一個字,隔幾天,先寫一個下,過兩天又學寫一個關字,可是教這幾天之後,他最後一個字取走之後,這個老師恍然大悟了,我怎么把“天下第一關”這幾個字都教給他了,這個人回去之後,把這幾個字拼成“天下第一關”,所以這個字沒有題款,有這么一個傳說。
那么實際上,通過歷史文獻我們考察,寫天下第一關的是明朝的一個大書法家叫肖顯,那么這個肖顯他是明朝的一個官,很正直,在官場上看見哪兒有不好的地方他就提,所以朝廷不喜歡他,把他貶到別的地方去,讓他當個小官,後來歲數大了就回到了家鄉,但是誰都知道他的字特別好,那么讓他寫,那么他是朝廷的人,這是朝廷的事,應該寫,所以他想這字一定得寫好。這個官不知道啊,就把紙墨送到他家去,把這個匾寫了,我們等著做呢,過兩天皇上派人檢查來,去了之後,他說擱這兒吧,沒寫,過了幾天,去人打探打探說還沒寫,檢查的都要來了,朝廷都派人來了,說他每天干什麼?每天就看他挑水,看他掄鋤,沒看他練字,後來這些人著急了,山海關守備就著急了,找他,你怎么個意思?正事你不乾。後來才知道,他說山海關這幾個字不是一般的書法能寫的,寫出來沒氣勢,壓不住,作為關上這個題字那鎮不住,你看我天天掄扁擔,挑水,我那是在練臂力的,如果沒有很好的內力寫不好這幾個字,果然快到期限的時候,一天他一氣呵成,把這個字寫成了,這是我們看到的“天下第一關”,而且傳說中說寫完之後,這個下的這一點不清楚,遠處看看不清,你們看我們一般點這個點都往下,說他掛起來之後發現,哎呀,這一點寫得不太理想,小了,他把布團團就扔上去了,正好遠處一看字非常地和諧,我們看到這個就像一團糊上去的,不像是寫上的。
今年是甲申年,那么三百六十年前,也是甲申年,因為中國是六十年一甲子,三百六十年前,就是李自成進北京的時候,那年中國歷史上有三個年號,一個是崇禎十七年,一個是農民起義軍大順元年,還有一個就是東北我們的女真族,就是滿族他們的順治元年,這三個年號代表三股力量,那么這三股力量最后角逐的關節點,就在長城的山海關,那么首先是李自成通過居庸關進北京,居庸關突破就迅速占領了北京,占領北京之後,本來踞守在山海關的明朝的這個守軍的將領吳三桂他是在山海關駐守,他聽說李自成已經占北京了,明朝已經完了,他本來就率軍要來投奔投降李自成,但是據說在他來的這個路上,走到中途的時候,那么又得到了他家被抄了的訊息,有三種說法,我看史書上現在研究有三種說法,一種說法呢,就是他家裡的一個人,他的家在北京,他的父親都在北京,吳三桂,他的家人逃出去了,跑到路上碰見吳三桂了,據說這個家人是個僕人,說家被抄了,你的愛妾陳圓圓也被起義軍給擄走了,那么吳三桂一怒,帶著部隊就返回山海關去了,就要跟李自成決裂了,這種說法。那么還有一種說法呢,是聽說他的父親被殺了,全家被抄了,那么起義軍把他騙來,他來投降起義軍,是要進入陷阱,那么有人給他傳遞這個訊息,當時形勢比較亂,那么吳三桂跑回山海關,跑回山海關之後迅速地和清軍聯合,投降了清軍,那么李自成在北京還不知道呢,自己率了十萬人,他因為想著當時吳三桂也就五萬多人,我滅掉他應該富富有餘,所以也比較輕敵,率領軍隊聽說吳三桂跑了,不準備投降自己,就準備去把他給剿滅了,那么到山海關的時候,第一天跟吳三桂開戰,那么吳三桂軍隊從數量上從士氣上顯然不如起義軍,那么農民軍的士氣很高,第一天,這個戰爭就在現在我們叫做“一片石 這個地方,也是長城的一個關口,那么現在這個地方就是沿著石河,現在有一個著名景點,旅遊就可以看到叫燕塞湖,那么就在這個地方,李自成的軍隊和吳三桂的軍隊開戰了,那么這一天打到吳三桂軍隊都快不行了,起義軍也快疲憊的時候,突然清軍加入了,那么就把李自成軍隊打敗了,那么李自成退回北京之後,清軍很快突破山海關進北京了。所以從這點講,長城沿線這些關口,一旦突破,那么明朝元明清以來的北京這塊防地基本上就保不住了,所以顯得長城在關口在防禦上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在歷史上這些戰爭是非常頻繁的,你來我往,但是這些戰爭它帶來的結果是加速了民族的融合,那么從清軍入關之後,迅速地向漢朝學習,向漢文化學習,吸取中原一些漢文化,以至清朝的幾代的皇帝開始,學習漢代的書法,學習漢代的文字,學習漢代的這些經典,治理國家平定天下,那么加速了這種民族融合,那么這種融合呢,有人概括說以長城為紐帶的這種民族融合,它有時表現為親情,有時表現為戰爭,有時表現是互市,但有時候也伴隨著北方民族,強大的民族、遊牧民族南下的掠奪,那么這種民族融合有人概括它是情與恨,通婚與戰爭,就是經過這樣的不斷地磨合民族間的磨合,使長城內外各民族以長城為紐帶,不斷地發展和進步,那么說到這種民族融合,說到這種充滿了情和恨,充滿了通婚與戰爭的,我想從漢朝時候就表現的非常強烈。
小時候就聽過我這樣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比如說像“昭君出塞”,小時候就聽大人講王昭君,她到匈奴到塞北去了,為什麼去呢?因為她入皇宮之後,老見不著皇上,她本來想進皇宮就要得到皇上寵信,老見不到皇上,為什麼見不著皇上呢?說這個漢朝時候,誰要見皇上,因為美女太多了,皇上呢想見都得先經過一個畫師,由這個畫師把你的像畫好了,去給皇上看,皇上看好了,才選,那么在王昭君的時候有一個畫師叫毛延壽,說這個畫師可壞了,你要不給他錢,你要不討他好,他不給你畫好了,說王昭君很有骨氣不給他錢,不依附他,他就每次給王昭君畫完之後點個痦點,皇上一看有個痦點,說這個痦點不好不吉利,皇上就把這個拿一邊去了,說是王昭君永遠得不到召見,最後王昭君自己要求出塞了,那么出塞的時候皇上一看,哎呀,王昭君這么漂亮,這才知道毛延壽是個壞蛋,一直欺君,騙皇上,才把毛延壽給殺了,小時候聽說過這樣的故事。
那么現在讀史書才清楚知道,那么“昭君出塞”是中原民族和北方匈奴民族和親的一件重大的事件,在中國歷史上是非常重大的事件,是促進長城內外民族融合的一件大事,那么沒有毛延壽這個人。歷史上,那么王昭君她姓王,名嬙,字昭君,她是西漢元帝時候的人,到現在有兩千多年了,公元前48年到32年,元帝在位的時候,她家是湖北人,是屬於我們南方的姑娘,那么王昭君在元帝的時候被選入宮中,她是自己要求去嫁給匈奴單于,那么她的這個要求是得到皇帝批准的,因為在西漢初年,楚漢之爭之後,劉邦奪取政權,建立了西漢,這時候國家力量還是比較貧弱,在楚漢之爭的時候,匈奴不斷地南下,漸漸強大起來了,不斷地南下,南下之後西漢這時候剛剛開國,沒有那么多經濟實力跟匈奴打仗,因為一打仗要打贏得花錢,得備糧草,那么就想了一個辦法就是和親,就是把漢朝的公主嫁給匈奴的王,就是單于,但是,這個漢家的公主都是千金小姐,她不樂意去,據說劉邦的女兒就不願意去,呂后就多次跟劉邦那兒說,咱們家這公主,到漠北那邊,住沒個固定的,住大帳篷,吃得也都是肉,見不著什麼糧食來回跑,還要不斷的戰爭,那受不了,所以多次跟劉邦說。劉邦說那就別去了。那么王昭君出塞的時候前前後後漢朝已經動員過一些都是找皇室以下一些王的女兒,命令你去,去了之後效果也不大,有的適應不了北方遊牧民族的生活,那么王昭君去她是做的比較好的,而且我看有的史書寫,說王昭君出塞一下就把王公貴族那些千金小姐比下去了,說明王昭君這個人的素質氣質都要高於那些王公貴族的那些千金小姐,那么王昭君她出塞之後,嫁給單于之後,史書記載,她在匈奴地區生活的時候,是深受匈奴各族的愛戴,因為她很賢惠,從來不在匈奴中挑動任何事情,另外協助單于治理匈奴,而且把中原的一些文化一些生活方式,特別是一些賢德的一些品質帶過去了。
蔡文姬是生在東漢末年,距王昭君已經過了一二百年了,那么蔡文姬,她的父親蔡邕是東漢末年一個非常有才的這么一個文人,蔡文姬通過學琴,琴棋詩書畫都非常強,據說在她十幾歲的時候,就已經琴棋書畫這個文才就露出來了,她嫁給了一個當時也是一個很有名氣的一個文人,但是呢,一年之後她這個丈夫就去世了,那么她就一個人在家,她那時候封建禮教嫁誰就得隨誰,你不能回來,但是她這個人比較有骨氣,就從婆家跑回來了,繼續跟蔡邕學文,那么在她22歲的時候,匈奴南下,把蔡文姬還有一些人全給擄到匈奴去了,到匈奴之後,儘管她經過長途的跋涉,穿的衣服也非常破了,身上也都是掛滿了塵土,但是匈奴的左賢王還是發現了她的才華和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