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雞冠

金雞冠

我國養雞歷史悠久,據考古學家研究,大概可追溯到七八千年前。在我國,不但養雞歷史悠久,而且由於地域遼闊,人們在長期養雞實踐中選擇利用,形成了許多具有一定特點的地方品種,積累了不少有一定科學價值的經驗技術,對世界養雞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簡介

近幾年來,我國的養雞業發展極為迅速,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家禽生產國之一。1996年,全國的禽肉總產量達1164.7萬噸,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雞蛋總產量達1399.5萬噸,位居世界第一。儘管數量很多,但因人口眾多,人均家禽產品的占有量還不高。雖已達到或接近世界人均水平,但同已開發國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見表1)。廣大農村對家禽產品的消費量則更低。

從我國養雞生產技術指標來看,蛋雞單產平均約15kg,料蛋比2.7~2.8:1,料重比2.3~2.4:1,成活率75~80%;與養雞已開發國家(分別為19kg,2.3~2.4:1,1.9:1)相比有很大潛力。此外,我國養雞勞動生產率低,機械化程度不高,產品深加工仍是薄弱環節。

目前,我國大部分農村的糧食生產做到了自給有餘,如何提高糧食的經濟價值,增加農民收入,是各行各業及各級領導經常思考的問題。依靠科技、實行科學管理,發展養雞業不失為一條路子。相對而言,它投資較小,見效較快,技術易於掌握,勞動強度不大,男女老少均可參與。只要加強科學管理,按照規章制度去做,就不會有太大風險。

雞的分類

(實用分類法)
按照雞的經濟性能,可將雞分為蛋雞和肉雞兩大類。

雞的代謝旺盛
成年雞的體溫為41~42℃,比哺乳動物高5℃左右,每分鐘呼吸36次,心跳300次左右,代謝十分旺盛。代謝旺盛是雞壽命短、可利用率高的生命基礎。為確保代謝需要,必須給予豐富的營養物質和能量物質。雞的飼料配方應儘量達到全面、平衡。另外,對通風換氣、環境條件也有較高的要求。
初生雛雞體溫調節能力差
初生雛雞的體溫略低,約39.6℃,最低時可達33℃,10天以後體溫調節系統趨於完善,維持41~42℃的水平。因此,1周齡的雛雞要求環境溫度為30~34℃,2周齡時要求25~30℃,3周齡時要求20~25℃。對雞而言,生長過程中最合適的環境溫度為15~25℃。
生長迅速,繁殖率高
雛雞剛出殼時的體重左右35~40g。肉仔雞經過8周飼養後可達到2000g以上,料重比2:1或更低。1隻蛋雞一年可產蛋15~17kg(280~320個蛋),約為其體重的10倍。
怕熱怕潮濕
雞沒有汗腺,主要依靠呼吸散熱來調節體溫,因此抗熱能力較差,環境溫度長期在35℃以上,就有熱死的危險。當然,溫度過低,一方面會影響雞的生長發育和生產性能發揮,另一方面會增加飼料消耗,降低經濟效益。雞喜歡溫暖乾燥的環境,潮濕不利於雞散熱,易引發各種疾病。
敏感、膽小
雞的感覺器官較為敏銳,富有神經質,尤其是某些小型蛋雞品種。任何新的聲響、動作、物品等突然出現,都會引起雞一系列的應激反應,如驚叫、飛躍、逃跑、炸群等,飼養密度大時,常出現扎堆、壓傷壓死等,導致蛋雞停產或易下軟殼蛋、無黃蛋、雙黃蛋等異常蛋。
喜群居,好爭鬥,愛模仿
雞的合群性很強,一般不單獨行動,剛出殼幾天的雞,就會找群,一旦離群就叫聲不止。公、母雞都有很強的認巢能力,能很快適應新的環境、自動回到原處棲息。同時,拒絕新雞進入,一旦新雞來到,便會爭鬥不止,直到有一方鬥敗,公雞尤甚。雞愛模仿,集約化飼養時,若營養水平、飼養管理技術跟不上,因雞群密度大,常會造成啄肛、啄羽的習性,各個雞會紛紛效仿,如不及時採取措施,會有大批啄死的危險。
抗病力差
雞的抗病力差表現在多個方面:雞的肺臟較小,連線有許多氣囊,而且體內各個部位包括骨腔內都存在著氣囊,彼此連通,從而使某些經空氣傳播的病原體很容易沿呼吸道進入肺、氣囊和體腔、肌肉、骨骼之中,所以,雞的各種傳染病大多經呼吸道傳播,發病迅速,死亡率高,後患多,損失大。雞的生殖道與排泄孔共同開口於泄殖腔,產出的蛋很容易受到糞尿污染,也易患輸卵管炎。雞的體腔中部缺少橫隔膜,使腹腔感染很容易傳至胸部的重要臟器。雞沒有成形的淋巴結,淋巴系統不健全,病原體在體內的流動傳播不易被自身所控制,一旦感染,較易發病。
所以,在同樣的條件下,與鴨、鵝等比較起來,雞的抵抗力差、成活率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