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溪戰役

1932年11月16日,紅一軍團、紅三軍團和紅二十二軍分別由黎川和邵武、光澤地區出發北進;紅五軍團以一部留駐泰寧維護建寧、邵武間交通,主力進至資溪村和西城橋地區對南豐、南城之敵警戒,配合主要方向的作戰。17日,紅一軍團擊潰國民黨軍第五師一部,占領資溪。19日,殲敵一部繼占資溪。是為金溪戰役。

戰役經過

1932年12月下旬,國民黨軍第5師第13旅(轄第25、第26團和獨立第3團)前出至黃獅渡地區,兵力比較薄弱,位置比較突出。12月31日,紅一方面軍首長決心“消滅黃獅渡、嵩市敵人,占領金溪,以吸引金溪西南兩面敵人與之決戰”。部署是:紅3軍團、紅22軍和紅31師為右翼隊第一梯隊,統歸彭德懷、滕代遠指揮,擔任消滅黃獅渡地區之敵;紅1軍團為右翼隊第二梯隊,策應第一梯隊的作戰。紅5軍團為左翼隊,鉗制南城之敵第23師和騰橋之敵第14師的增援,配合黃獅渡地區紅軍作戰。1933年1月1日,紅一方面軍開始北進。4、5兩日,紅3方面軍和紅22軍攻占黃獅渡,殲守敵大部。突圍之敵旅長周士達以下400餘人,被紅5軍團截獲。是役,俘敵1500餘人,繳槍1500餘支及大量軍用物資。5日,紅31師擊潰敵人一部,再占金溪。

黃獅渡戰鬥後,紅軍在金溪、後車、左坊、黃獅渡地區集結待命。1月6日,方面軍總部獲悉敵吳奇偉指揮第14、第27、第90師已在滸灣集結,準備由滸灣取道長岡鋪、荷樹鋪以及長沅廟兩線向我軍前進,企圖與紅軍主力在黃獅渡、珀玕一帶決戰,並相機攻取金溪。其部署是:以第27師(5個團)並指揮第90師第268旅(3個團)沿滸灣、金溪大道東進,主力控制于楓山鋪,並派兵一部進攻金溪;以第14個師(6個團)沿滸灣、茅店進攻琅琚;第90師(欠268旅)置於滸灣策應。

1月7日,紅一方面軍總部發布戰鬥命令:“我軍擬於本日誘致滸灣方向之敵進至荷樹鋪、長沅廟地區竭盡全力消滅之”。

1月7日晨,敵第27師和第90師第268旅依照既定部署東進,16時踞據楓山鋪、荷樹鋪一線。與此同時,敵第14師進踞琅琚、白元一線。吳奇偉決定8日向黃獅渡、珀玕地區合擊。8日9時,紅軍右翼隊紅1軍團在荷樹鋪地區與敵遭遇,右翼隊首長當即以紅1軍團在公路兩側從正面向敵發起攻擊。同時以紅31師在右翼展開,監視並阻擊新嶺之敵;以紅3軍團由蔡家嶺向城上胡家進攻,並乘勢向荷樹鋪之敵右側突擊;以紅22軍為預備隊,隨時準備進入戰鬥,擴大戰果。12時左右,紅1軍團將當面之敵擊潰,敵向長岡鋪潰逃;紅3軍團攻占城上胡家,殲敵一部,余敵向唐家埠潰逃。13時許,吳奇偉為挽回不利局面,以預備隊第90師第270旅向前增援,第270旅在長岡鋪與潰退之部會合,即合力向紅軍反撲。紅軍右翼隊適時以紅22軍從右翼進入戰鬥,向敵之左側實施猛烈攻擊,激戰至16時,將敵擊潰,並跟蹤猛追,沿撫河東岸直追至撫州對岸千金坡機場。

向黃獅渡進攻之敵第14師,先是被紅5軍團阻於彭家渡、徐元地區,後在紅5軍團與紅1軍團第3軍、紅3軍團第7軍與第3師的合擊下,被殲一部。該敵得悉第27師和第90師潰敗,連夜逃回南城。然而在此次戰鬥中,紅五軍團副總指揮趙博生不幸犧牲。此後,國民黨軍繼續加緊準備新的“圍剿”,紅軍則以戰備姿態在金溪、滸灣、黃獅渡地區徵集資材,繼續準備同撫河流域敵人主力決戰,金溪戰役遂告結束。

事件意義

金溪戰役是紅軍第四次反“圍剿”的先聲戰,對爭取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起決定性作用。此次戰役被中央軍委稱之為“是粉碎國民黨四次‘圍剿’的先聲”,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偉大勝利,在中國人民革命鬥爭史上寫下了不朽的一頁。中央軍事博物館將金溪戰役製成詳細的圖片資料,在顯赫位置展出,可見金溪戰役在軍事史上的重要作用。

金溪戰役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周恩來、朱德等靈活運用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典範之作。金溪戰役的勝利,擴大了中央革命根據地,打通了中央蘇區與贛東北革命根據地的聯繫,壯大了紅軍隊伍,粉碎了國民黨的第四次圍剿計畫。

"金資戰役歷時2個月,紅軍先後擊潰國民黨軍6個師,其中殲滅1個多旅,給北線之敵特別是號稱“基幹軍”的第九十師以沉重打擊。但是,在敵人大舉進攻很快就要到來的情況下,集中紅軍主力尋戰於敵人重兵集團之間,企圖“先發制人”,根本打破敵人的“圍剿”,不僅未能達到目的,反而消耗和疲憊了自己,失去了反“圍剿”準備的寶貴時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