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桂華

金桂華

金桂華,男,1935年1月14日生於上海。1950年底抗美援朝,參加軍事幹部學校,後赴朝鮮參加志願軍代表團,從事翻譯工作,1954年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同年入外交部,先後在新聞司、國際司、駐南斯拉夫使館、駐丹麥使館、常駐聯合國代表團、駐馬來西亞使館、駐汶萊使館、駐泰國使館、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工作。

基本信息

簡介

金桂華 金桂華

金桂華,男,1935年1月14日生於上海。1950年底抗美援朝,參加軍事幹部學校,後赴朝鮮參加志願軍代表團,從事翻譯工作,1954年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同年入外交部,先後在新聞司、國際司、駐南斯拉夫使館、駐丹麥使館、常駐聯合國代表團、駐馬來西亞使館、駐汶萊使館、駐泰國使館、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工作。1969年至1971年,中國外交部茶陵“五七”幹校勞動;曾任外交部參贊;1988年至1991年擔任外交部新聞司副司長、外交部發言人;1991年8月至1993年11月任駐馬來西亞兼汶萊特命全權大使;1994年1月至1997年7月任駐泰國特命全權大使;其後任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副會長,亞太安全合作理事會中國委員會副會長等職。著有《從官方外交民間外交:見證歷史共和國大史講述》(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年9月)、《外交謀略——觥籌交錯折衝樽俎》(世界知識出版社,2009年5月)、《話說外交調研: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1月)等。

15歲參加援朝

出生一般。父親做小本生意,生活還過得去,但後來日漸衰敗。每當他憶起童年,有幾個鏡頭久存腦海、揮之不去:爸爸在大街上擺地攤,媽媽去菜市場撿菜幫,煤球數著個兒燒......他是金家的獨子,父母從牙縫裡擠出錢來供他讀書。他用功學習,以優異成績考入了上海著名的格致中學。1950年底,正在讀高三的他,在"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口號的感召下,滿腔熱情,毅然報名參加了軍事幹部學校。他先赴南京,在陳毅元帥領導的第三野戰軍培訓了一個多月,後一紙調令把他調到北京外國語學校(即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前身)學習。

金大使的第一次外交實踐始於1953年。是年7月,朝鮮半島實現停火。9月,他即和另外22名同學作為英語翻譯,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解釋代表團,踏上朝鮮那塊滿目瘡痍、彈痕累累的熱土。解釋代表團的任務是衝破美韓的阻撓,通過解釋工作,使被俘的我志願軍戰士得以返回祖國。解釋工作在"三八線"以南的敵占區進行,情勢相當嚴峻。美韓在戰俘營大搞白色恐怖活動,百般威脅我戰俘不得表示返國之意。儘管如此,經我方代表的耐心解釋,仍有不少人義無反顧地歸來。其中一幕金大使至今難忘:一名戰士緩步入帳,他從容不迫,激動地從懷中掏出一面珍藏的袖珍五星紅旗......對他無需多做解釋,他便安全地擺脫了敵方的控制,回到祖國的懷抱。由於美方的極力阻撓,解釋工作只進行了十次就被迫終止。

1954年2月,他離朝回國。"這次朝鮮之行是一次十分難得的考驗和鍛鍊機會,不僅使我學到的外語得以實踐,而且受到尖銳的外交鬥爭的洗禮。"他深有感觸地說。

從科員到大使

1954年8月,金大使畢業後被調入外交部新聞司,最初,他在新聞司做外國記者工作,60年代初開始做國際形勢調研工作。當時,他還比較年輕,被安排值夜班,一乾就是三年。每晚都要閱覽大量世界各大通訊社和報紙發布的重要新聞和評論,寫成簡報,次晨分送中央和外交部領導參閱。有一件事,他至今記憶猶新:"在1962年爆發古巴飛彈危機期間,當我於午夜閱讀到關於蘇聯運送飛彈的船隻已調頭回駛的訊息後,馬上告知帶班領導,他即刻直接電話報告周總理辦公室。當時,中央正關心這件事,及時報告此事就是完成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

金大使與中美"桌球外交"有點緣份。1971年3月,他從湖南茶陵外交部"五・七幹校"調回北京,參加接待報導美國桌球隊訪華的美國記者的工作。次年4月,他又作為新聞官參加中國桌球代表團訪美。回國後,他被任命為新聞司國際形勢調研處的抓總副處長。責任重了,任務也更為艱巨,自己的能力不足怎么辦?金大使的辦法是:"學習,學習,再學習。"1973年,中東石油危機爆發後,上級交下來一個重大調研課題:這次危機的程度如何,會否引發資本主義總危機?以前觸及的大多是國際政治方面的問題,對於世界經濟也可以說他是一竅不通。於是,他便借來一大堆圖書,硬是從書中學。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在全處同志的共同奮鬥下,終於較圓滿地完成了任務。

80年代初,他被調往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工作,重操調研舊業,只是這次搞的是戰略調研,難度更大。1987年底,他被再次調回新聞司,任副司長,出任外交部發言人。當外交部發言人,雖然同樣需要有調研的基礎,但這畢竟是不同於調研而又很具挑戰性的工作。在記者招待會上的講話是代表政府,不允許信口開河、隨意發揮。儘管每次記者招待會之前均做了充分準備,仍總有約1/3的提問是預料之外的。記者們,尤其那些來自西方大報、大社的記者,往往是哪壺不開提哪壺,這就要求發言人具有很強的應對、應變能力。金大使回憶起那三年同外國記者唇槍舌劍的交鋒場面,感嘆地說:"這是一段十分難忘的經歷,對我的鍛鍊和考驗很大,收穫頗豐。"

1987年,金大使曾為本刊撰寫一篇題為《大使縱橫談》的文章。當時,他還不是大使。他的大使生涯始於1991年,先任駐馬來西亞大使,後又兼任首任駐汶萊大使,最後又任駐泰國大使。問起他當大使的經歷,他簡言道:"忙忙碌碌地度過了這六年,還算不辱使命。"他還用了12個字加以概括:努力使中馬"增進互信",讓中文"建立了解",促中泰"更上層樓"。再請他談談當大使的體會,他只說:"要搞好涉外工作,就必須搞好使館內部;要搞好內部,館長必須以身作則;館長以身作則時,身教重於言教。"

文章度餘生

2000年底,他從外交學會副會長的崗位上退了下來。 問他今後有何打算,怎樣度過餘生?他答道:"退下來後,不想就閒著,還想做些事,主要是想寫些東西,有時也應邀出去講課。有大學聘我擔任兼職教授。搞了一輩子外交,積累了一些素材和心得,準備總結一下自己,寫些東西留下來,或許對年輕人有些用。"說著,金大使打開書櫥,抱出一摞摞筆記本,累計32本,共約236萬字。金大使從70年代初開始做讀書筆記,三十年如一日,金大使這大半生,兢兢業業乾外交,認認真真做學問,稱其為一名"學者外交官"或許更恰如其分。

中國歷任外交部新聞發言人

男新聞發言人 錢其琛(1976年上任) 齊懷遠(1983年上任) 俞志忠(1984年上任)

馬毓真(1984年上任) 王振宇(1984年上任) 李肇星(1985年上任)

金桂華(1988年上任) 段津(1990年上任) 吳建民(1990年上任)

李建英(1991年上任) 陳建(1994年上任) 沈國放(1996年上任)

崔天凱(1996年上任) 唐國強(1996年上任) 朱邦造(1998年上任)

孫玉璽(1998年上任) 孔泉(2001年上任) 劉建超(2001年上任)

秦剛(2005年上任) 洪磊(2010年上任) 劉為民(2011年上任)
女新聞發言人 李金華(1987年上任) 范慧娟(1990年上任) 章啟月(1998年上任)

姜瑜(2006年上任) 華春瑩(2012年上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