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川門

金川門

金川門位於南京城北,坐南向北,東至神策門(今和平門),西至鍾阜門,因金川河由此出城(舊有金川門涵洞)故名。其為明代所建的十三城門之一。

簡介

金川門位於南京城北,坐南向北,東至神策門(今和平門),西至鍾阜門,因金川河由此出城(舊有金川門涵洞)故名。其為明代所建的十三城門之一。金川門外設有“金川橋”一座,城門附近設有水關,以扼城牆內外金川門之要津。1402年,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起兵攻占南京,就是從金川門入城的,史稱“靖難之役”。朱棣成為永樂皇帝後,對金川門格外看重,委派其妹寶慶公主的夫君趙輝駙馬,充任金川門的“千戶守”。明末,金川門曾一度封閉。1907年,南京城內的小火車道就是從下關至金川門入城的,今天的鐵路北、中、南街就是當年的鐵路路基。有趣的是,相傳當年修“寧省鐵路”時,在金川門洞內,挖有一塊石碑,上書“此路變成鐵,大清江山滅”的讖語,一時傳為異談。上世紀三十年代金川門曾改名“三民門”,1957年金川門及小鐵道一同拆除。
金川門金川門

“此路變成鐵,大請江山滅”
舊時,金川門附近比較偏僻,當時的老人們留下許多有關金川門周邊的異說傳聞。
最有趣的是相傳1907年兩江總督端方修建“寧省鐵路”(俗稱小火車道)時,金川門洞下一米多深的地方曾掘出一塊石碑,上刻:此路變成鐵,大清江山滅。當時修路工頭不敢聲張,為免招來殺頭之禍,便命人砸碎石碑,扔進了金川河。說來也巧,果不出幾年,清朝真的就完蛋了。這一奇聞,至今還為老南京們津津樂道。
另外還有“落魂橋”的傳說,“落魂橋”實為大市古橋,它位於薩家灣八中邊緣與鐵路北街中段,建於明代。據當地的一位83歲的柳姓老人講,從前,太平天國長毛子打南京時,曾在此橋砍殺近百名清軍,一時間,金川河血流成河,當時,還有一些人頭用繩子繫上辮子掛在金川門口,駭死人的,後來金川門洞二到陰雨天的晚上,就有鬼哭狼號的聲音,嚇得娃兒直往母親懷裡鑽。後來,日本鬼子攻占了南京,在金川門內東邊靠城牆的邊上,建起了上百間倉庫,城牆上都有人站崗。有一回,據說抓到了幾位“偷東西”的,被鬼子帶到附近的“落魂橋”槍殺了,死屍在水裡漂了幾天。之後,當地的老百姓就稱此橋為“落魂橋”了。

金川門史話

金川門在歷史上的“出名”,得緣於燕王朱棣赴京的“清君側”。公元1399年。朱元璋的四兒子燕王朱棣起兵“討伐”建文帝身邊的“奸臣”,並於1402年親自率兵自瓜州渡江,即經此門入城,燕王朱棣自立為皇帝。對這座城門,永樂皇帝朱棣格外看重。永樂十一年(1413),朱棣封駙馬趙輝(朱元璋第十六個女兒寶慶公主的丈夫:另一說趙輝是朱棣的女婿)為金川門乾戶所,就是把門乾戶所,亦稱“千戶守”,統領士卒1120人。在南京“內13”座城門守備職官“乾戶所”中。惟有該門是由駙馬充任。
有文章稱:“金川門於明永樂年間即已封閉”,此說缺乏根據。理由有三:其一,金川門附近設有大型糧庫(亦稱“草場”)一座,屬於國家重要糧倉之一,城門若封閉何以進出。據載: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八月間,南京金川門草場失火,一次就“焚燒糧食三十九萬八乾包之多”。據不完全統計,自正統十一年(1446)至嘉靖二十四年(1545),百年內該糧庫失火3次,朝廷命官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制裁;其二,嘉靖三十五年(1556),由十南京“守備單弱”,“倭寇密迕各悶”,故升浦口守御指揮使孫世勛為署都指揮僉事.“提督南京金川等門官軍”;其三,按《松窗夢語》載:“今塞鍾阜、儀鳳二門。”文中並未言及塞金川門之事。而作者張瀚為嘉靖十四年(1535)進士,萬曆元年(1573)由南京工部尚書升遷北京,其所記南京城門堵塞情形當在這之後。參考清《道光上元縣誌》等籍,可知金川門被堵塞,大約是明末之時。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因修築滬寧鐵路,沿至下關姚坊門一帶,遂又開金川門支路入城,稱“寧省鐵路”通“小火車”。民國31年(1942)5月,疏浚金川河,改建涵洞11座。
1957年,金川門在轟轟烈烈的南京拆城“工程”中被無情拆除。不久,就連拆城過程中發現的“牆中牆”(當時稱作“重要文物”),亦未能倖免被拆除的厄運。

金川門之變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閏五月,朱元璋駕崩,因太子朱標先於六年前去世,遺詔命皇太孫朱允蚊繼位,年號建文,建文帝為加強中央集權,推行削藩政策,先後削除五位親王爵位,這激起了分封北平的皇四叔燕王朱棣的反對,就帶兵南下,公開造反,歷史上稱這場朱家王室的奪權鬥爭為“靖難之役”。
建文四年(1402)六月,朱棣打到長江邊,總掌舟師的都督僉事陳碹,在率舟馳援主將盛庸途中,迎降燕王,使燕軍順利渡江。
京師南京經過數十年的精心修築,城牆堅厚,防守嚴密。燕王兵臨城下,一時還摸不清底細,不敢貿然進攻,於是先派先鋒劉保率騎兵乾人前往朝陽門等偵察,再用攻心為上的戰術。他命人請來其兄朱標妃常氏到軍中,向寡嫂訴說興兵靖難的原因;又用箭射入一封給弟妹的信,以圖分化瓦解京師防守,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當時,負責防守金川門的是朱元璋第19子谷王朱穗、曹國公李景隆。此門在“寶葫蘆”形南京城的頂口,位於神策門和鍾阜門之間,面對長江,最為衝要。當朱穗、李景隆登城望見燕王的麾蓋時,立即打開城門迎接燕軍入城,京師遂陷落。此時,“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後屍於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或雲帝由地道出亡”(《明史》卷4)。
金川門之變,宣告了建文朝的終結。朱棣堂而皇之地登上奉天殿,改元永樂,一個新的時代從此開始。
趙駙馬守備金川門64年
朱棣“靖難”在南京當上皇帝後,再加固城牆,重兵把守。在內13城門中,他對金川門十分看重,就委派他的妹夫、寶慶公主駙馬爺趙輝擔任金川門的“千戶守”。而趙輝這一守,“凡事六朝”長達64年,這在我國歷史上絕無僅有。
趙輝父親趙和,曾以“乾戶”從征安南陣亡,子襲父職。趙輝生得“狀貌偉麗”,又一身武功,永樂十一年(1413)招為寶慶公主駙馬,府第在後宰門北。
寶慶公主是太祖幼女,洪武二十九年(1396)生,她的四哥朱棣即位時才8歲,由嫂嫂、仁孝徐皇后撫養長大,性情純淑,知書達理,18歲時下嫁趙輝,宣德八年(1433)病亡。
趙輝於天順初年,向朝廷申請“侯”爵,此時,英宗正在為翦除擁立自己復辟皇位的有功之臣曹吉祥、石亨等絞盡腦汁,那有心思顧及趙輝的申爵之事,一就不予批准。趙駙馬雖未升遷,但守金川門盡心盡職。每日登上城樓,面北而坐,是思自己待遇不公?還是衝著朝廷發牢騷呢?成化十二年(1476)無疾而終,享年90歲。
從“小火車"到鐵路北街
“老南京”們都知道,清末南京開始出現了市內小火車,一條鐵路由下關向南,從金川門入城,經三牌樓、丁家橋、無量庵、北極閣直到中正街(白下路)為止。於是,城北這片荒蕪的土地上,鐵路經過之處,便出現了鐵路北街、鐵路中街、鐵路南街的地名。
鐵路北街緊連著金川門,因地處小鐵路北端,故名。那時鐵路兩側幾乎荒無人煙,後來陸續被人開墾出一些菜園地,被人稱為“城北鄉”。直到解放前,依舊是大片菜地、雜樹池塘以及疏疏落落的茅舍。解放後,鐵路兩側草房逐漸增多,居民大都是些“城市貧民”,有拖板車的、挑皮匠擔的、做小買賣的、乾臨時工的……後來鐵路拆除了,成了簡陋的小馬路。
當年鐵路北街幾乎家家都有幾塊“自留地”,種植蔬菜瓜豆,一般人家無需天天買菜,飲用水都在家門口土井裡拎,講究一點的則到自來水站花錢挑自來水回來吃。要想用水暢快,有的人家過衣服就跑到金川河或金川門外護城河去。清澈的河水中常能看到魚兒嬉水。
歲月悠悠,幾十年過去了,鐵路北街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年的茅屋、池塘、菜地早已被密集的樓群和寬敞的柏油馬路所替代。

積善庵的筍脯豆

明初,南京金川門有一積善庵,始建於洪武二十四年(1391),是朱元璋為其第20子朱松因封韓王未就藩而建的香火院。
積善庵後有大片竹林,每年春天竹筍茂盛,覺清便率眾尼將挖來的鮮筍加鹽煮熟,上籃烘乾,又將浸泡後的黃豆加適量醬油、糖煮熟,攤開曬乾,和以筍脯,用瓷壇貯藏,歷久不壞,取名“筍脯豆”。筍豆味道鮮美、又耐咀嚼,既能佐粥、也可消閒,別有風味。因此,南京城許多善男信女都到庵里討要品嘗,民間也紛紛仿做。
積善庵毀於明嘉靖十五年(1536)。其時,霍韜(字渭先,南海人,明正德九年狀元),出任南京禮部尚書,積極推行明世宗禁佛政策,“南都,我皇祖所以肇基地,典禮宜天下先焉”(霍韜《渭崖文集》卷4),下令絕僧尼、拆寺廟。積善庵雖毀,但筍脯豆卻流傳下來,清袁枚《隨園食單》就有記載,至今仍是南京家常小菜。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