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壇抬閣

金壇抬閣

金壇“抬閣”是若干童男童女扮演成古裝戲劇人物,懸立在數層四方形閣架上,由人抬著並配之於吹打器樂浩蕩出行的一種傳統雜技娛樂形式。其縐形,源自古時的“細打鑼鼓”。

簡介

所屬地區: 江蘇 · 常州 · 金壇市

文化遺產名稱:金壇抬閣

遺產編號:Ⅵ-12

遺產類別:雜技競技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江蘇省金壇市

遺產級別: 省

內容

金壇抬閣金壇抬閣

金壇抬閣是一種大型民俗活動,若干童男童女裝扮成古裝戲劇人物,懸立於若干層四方形閣架上,在廟會出會時由眾人抬著並配之以吹打器樂浩蕩出行,流傳於江蘇省金壇市金城鎮及周邊地區。該活動興起於明朝,戚繼光帶兵打敗倭寇,金壇百姓歡欣之際,遂在廟會出會時,經戚繼光軍隊中的湖北籍士兵的傳授,移植了湖北民間的“抬閣”進行表演,以祈求國泰民安,百姓樂業。此後代代傳延,遂成為一種融戲劇造型和雜技娛樂表演為一體的民俗活動。經過歷代民間的傳承和改造,金壇抬閣形成了獨特的本土風格,其造型典雅,內容優美,加上鏗鏘有節奏的吹打樂相伴,氣氛濃烈,場面壯觀,具有十分鮮明的江南地域特徵和民俗特徵。

相關物品

最初的“抬閣”規格矮小,內容單調,後經金壇民間藝人改造創新,不斷發展,使之既吸收了湖北“抬閣”的長處,又溶進了金壇本土的內容特色,從而獨樹一幟,更具娛樂性和觀賞性。
“閣”的製作是以木樁和插銷為“骨”,以“樁”載人,分層連體固定。出行時由十六個壯漢“八抬八插”,即八人用肩抬著,八人用扛插撐著。“閣”為六尺長、五尺寬的長方形座架,有四條腿的長方底座,底座中以木桿為支架,飾有假山、曲橋、欄桿、花卉、綠蔭和亭台。“閣”以“樁”為依託上下連成一體,由高至下分五層為頂樁、二樁、三樁、四樁和末樁,上下高達兩丈五尺。“閣”上共有5至7個塑扮各種戲劇人物的童男童女(年齡均在十歲左右)。興盛時,金壇曾有城隍廟忠佑祠廟河西廟李王廟八蜡廟殿值祠河東廟等7支“抬閣”同時出行,其規模和聲勢之浩大,引得全城萬人空巷。
經過歷代民間的傳承和改造,特別是民初、抗戰時期和建國前後三個發展階段,金壇“抬閣”已形成了獨特的本土風格。其造型典雅,內容優美,加上鏗鏘有節奏的吹打樂相伴,氣氛濃烈,場面壯觀,猶如一個個抬在肩頭上的流動戲台,一直為世代人們所喜聞樂見。其儀俗、內容、造型和規模以及相配應的吹打器樂,都有十分鮮明的江南地屬特徵。金壇抬閣又是一種與傳統戲劇結合得甚為緊密的雜技表演藝術,屬民間藝術中的稀有珍貴品種。保護和傳承好金壇“抬閣”,對於探討傳統戲劇和民間雜技的組合發展,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現狀

該品種自建國初的第三興盛期後,逐漸沉寂,其傳承者有的相繼離世,有的年事已高,現後繼無人,瀕臨滅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