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中鎮

金中鎮

金中鎮位於貴州省開陽縣西北部,距縣城28公里,距貴陽市中心88公里。全鎮總面積74.8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550畝,轄11個居委會(其中開磷集團10個居委會),9個行政村,74個村民組,共31177人(含開磷集團14361人),其中農業人口14335人。主體產業是農業和礦產業。該鎮加大對信息、環保、諮詢、社會服務等新產業的投入,逐步提高三產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

基本信息

金中鎮金中鎮
金中鎮位於開陽縣西北部,距縣城28公里,距貴陽市中心88公里。東與永溫鄉相連,南接雙流鎮,西靠息烽縣永靖鎮,北抵溫泉鎮,是一個典型的山區集鎮。“十里磷都遍地金”,金中鎮是我國優質磷礦(P205>30%)的主要產地,是全國唯一不經處理即可生產高濃度磷肥的優質磷礦石基地。全鎮總面積74.8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550畝,轄11個居委會(其中開磷集團10個居委會),9個行政村,74個村民組,共31177人(含開磷集團14361人),其中農業人口14335人。主體產業是農業和礦產業。全國大型磷礦生產基地之一的開磷(集團)公司位於境內。

經濟發展

2006年,全鎮實現生產總值96287萬元,財政總收入突破2億元,地方財政收入8784萬元(新口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923元,完成鄉鎮企業增加值23207萬元,其中工業增加值完成14592萬元,實現稅金5250萬元;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238萬元,其中畜牧業產值1544萬元,占69%;完成第三產業增加值290萬元;人口自然增長率下降到1.58‰;實現招商引資112萬歐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0141萬元。
近年來,該鎮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專業蔬菜地、果林場、養殖示範基地相繼建成。農產品主要有:大米、玉米、大豆小麥花生紅苕洋芋蔬菜小米等,牧業主要以飼養家禽、農畜為主,主要品種有豬、肉牛、雞(鴨)、鵝、魚等。
全鎮有鄉鎮企業148個,個體工商戶1176戶,從業人數4994人。其中磷礦石生產、加工、經營企業19家,規模以上企業7家,年產磷礦石121萬噸、磷礦粉23萬噸、精選礦11萬噸。全鎮鄉鎮企業總產值94138萬元,營業收入84297萬元。

社會事業

境內交通通訊便利,文教、衛生、社會事業服務機構健全,文化娛樂設施齊全,市場繁榮。鎮內有國小9所,在校學生2226人,在編教師101人;有中學2所,在校學生1732人,在編教師149人;有醫療機構2所(鎮屬衛生院和國家二乙醫院開磷職工醫院),共有醫護人員121人,開放病床位105張,麻醉機、心電監護儀、CT機、X光機、胃鏡等醫療設施齊備,可以開展多種治療和手術;有多功能體育場、健身中心、游泳館、影劇院、讀書室等文化娛樂中心和文化娛樂場所,設施較為齊備。 目前鄉村公路總里程達86公里,境內公路四通八達。北有金(中)陽(息烽陽郎)19公里三級柏油路與貴遵高等級公路相連,南有高(雲)金(中)20公里三級柏油路與久(長)銅(仁)線相連。川黔鐵路中心支線橫貫境內。境內有火車發運站台4個,危險品貨物發放貨位6個。該鎮享有15個貨位的火車發運站台使用權。
我鎮正搶抓西部大開發機遇,按循環經濟理論,依託開磷優勢,大力發展磷化工,用安商、親商、促招商的思路,著力把我鎮打造成為貴陽市循環經濟磷、煤重化工示範基地。在繼續發展運輸、商貿等傳統產業的同時,該鎮加大對信息、環保、諮詢、社會服務等新產業的投入,逐步提高三產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如今,銷售、餐飲、娛樂、服務等第三產業市場日趨繁榮,已成為該鎮的經濟成長點。

發展目標

2007年金中鎮搶抓大水工業基地建設的歷史機遇,根據“壩子工業園、沿河小城鎮、山腰果蔬花、山洞展覽館、山尖披綠裝、山腳新農家”的總體布局,

金中鎮金中鎮
按照“環境立鎮、資源興鎮、工業強鎮、商貿活鎮”的發展思路,努力打造“綠色生態、民富鎮強、發展協調、社會和諧”的生態示範礦區,全面推動開磷礦區的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大力實施“12345”工程,即:鎖定一個目標(建設生態經濟強鎮),建設兩大基地(磷化工原料生產基地、貴州最大坑口化肥基地),狠抓三個轉變(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粗放採掘業向循環經濟發展轉變、重經濟成長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轉變),實施四大戰略(特色農業戰略、工業強鎮戰略、勞動力資源戰略、科教興鎮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五個新跨越(建設新農村取得新跨越、構築支柱產業取得新跨越、發展提升第三產業取得新跨越、構建和諧金中取得新跨越、協調發展取得新跨越)。緊密結合實際,抓好“兩進工程”,創新農民增收機制。即實施“農民進企業、農民進城鎮”工程,努力走出一條以工業化帶動農民增收、城鎮化促進農民增收的發展路子。一是堅持適度規模的農業生產布局,大力發展養殖、蔬菜種植,積極推行“公司加農戶”、“協會加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圍繞開磷合作發展訂單農業,讓農業進企業。二是按照“山為骨、綠為脈、文為魂”的思路,發展勞務向城鎮、企業輸送;鼓勵有謀生能力的搬遷農民向城鎮轉移,推動農民進城。實施“兩通一保”工程,創新農民解困機制。即實施“通村油路、通自來水、社會保障”工程。一是採取向上爭取一點、政府投一點、村級出一點、社會捐一點的辦法,加大農村交通、水利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和質量。爭取社會各界支持,創建“一礦幫一村”的共建模式,激發民眾熱情,掀起政府主導、社會支持、民眾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熱潮。二是千方百計擴大農村、城鎮低保面,努力實現合作醫療覆蓋率98%以上,大力推進企業工傷保險,探索建立農村養老保險等,創新為民解困的新機制。
2007年目標: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372萬元,增長6%;農民人均純收入5316元,增長8%;鄉鎮企業增加值26920萬元,增長16%;工業增加值17072萬元,增長17%;第三產業增加值333萬元,增長15%;財政總收入23985萬元,增長17%;地方財政收入突破億元大關,達到1.0013億元,增長14%(新口徑);固定資產投資49373萬元,增長23%;招商引資突破5億元,增長30%;計畫生育率97%;國小入學率100%,國中入學率98%;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98%以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