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平衡

因此,細胞內電子的正常運動是生命活動的基礎。 (4)細胞內蛋白質分子的盤結也是機體免疫功能活動的基礎。 人體場正常運行是生命活動的基礎,人體場平衡失調是疾病的根源。

空氣負離子參與細胞量子平衡
量子平衡是人與自然統一的基礎,也是新陳代謝、機體免疫功能以及基因活化等重要生命活動的基礎。也是負離子治病機理中的最重要部分,實際上是把負離子治病機理由巨觀細胞水平發展到微觀量子水平。這是負離子能使不治之症變為可治之症,久治不愈的慢性病得到根治的原因。
負離子參與量子機制調整包括:量子平衡、人體場的調整、量子共振三個方面。
(一)量子平衡
什麼是量子?要了解這個問題,首先必須從細胞微觀結構講起。
1、細胞微觀結構
大家都知道,細胞是由細胞膜、細胞漿和細胞核構成的。但是,無論是細胞膜、細胞漿,還是細胞核都是由蛋白質分子構成。而蛋白質分子又是由原子構成,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圍繞鏇轉的電子構成的,原子核是由中子和質子構成的,那么,電子、質子、中子又是由什麼構成的呢?它們就是由它們自己構成的,不能再分了,這些小到不能再分的微粒就稱為量子。
許多疾病的根源不是細胞本身病變,而是量子(電子)運動的異常,量子運動的異常是疾病的根源。也可稱之量子平衡失調。負離子參與量子平衡機制就是使電子運動由異常恢復正常,這就是量子平衡。
2、細胞中電子運動正常(細胞量子平衡)是生命活動的基礎
一切生命活動,如代謝、遺傳和繁殖都依賴於蛋白質分子內原子的排列形式(或蛋白分子盤結形式),這種排列形式又直接取決於“化學鍵”的作用,而化學鍵的形成又取決於電子正常運動,即量子平衡。
原子排列的不同,其功能就不同,如碳和金剛石都是由碳原子組成,只因原子排列方式不同而身價一賤一貴。因此,細胞電子正常運動是生命活動的基礎。
(1)細胞內電子正常運動是蛋白質分子盤結的基礎,而蛋白分子的盤結又是人與外環境保持統一的基礎。
人類要想能在這大千世界裡生存,人就必須時時刻刻地與外界環境保持統一,也就是人體必須隨著外界的環境變化而變化,使機體保持與外界環境相適應的良好狀態,這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適者生存嘛,這是生物進化法則。
如胎兒在母體內不需要用肺呼吸,只須用胎盤與母體進行氣體交換,肺循環的血液通過動脈導管回到主動脈內。當胎兒離開母體後,一聲啼哭,開放了肺循環,開始用肺呼吸,3個月後,動脈導管開始關閉。因此,由於環境的變化人體必須做出相應的變化,使人與環境保持統一。又如,人移居到海拔6500公尺高原上生活,為適應高原缺氧的需要,人體會發生一系列的適應反應,如紅細胞增多、血紅蛋白增多,肌紅蛋白數量增多,以此來達到人與缺氧環境的統一。長跑運動員肌紅蛋白數量就多,這就是例證。
人體細胞有著與外界環境保持統一的驚人本事,表現在蛋白質分子內原子可以根據外界環境需要不斷更換盤結方式來適應環境。
一個普通蛋白質分子有5000個原子組成,根據環境的需要,可盤結組合出各種各樣的形式。有時環境中氧不足,蛋白質分子就搖身一變摺疊起來形成一個口袋,把氧分子裝進去儲存起來,如肌紅蛋白。有時候需要讓細胞運動,它就搖身一變,盤結成一個“馬達”擺動巨大的分子漿,驅動細胞運動,如白細胞阿米巴遊走。只要內外環境一變,它就相應地隨著變換形式。
蛋白質分子有多少變化呢?一個蛋白質分子可盤結出20200種變換花樣,要比已知宇宙中原子數目還要大得多。改變一次花樣要多長時間?僅在2秒鐘內完成。看!人體生命活動是多么奧秒,然而這一切生命活動都有賴於蛋白分子的盤結,而蛋白質分子的盤結又有賴於量子層次的電子正常運動。因此,細胞電子正常運動是生命活動的基礎。
(2)細胞內蛋白質分子的盤結又是新陳代謝活動的基礎。
什麼是新陳代謝呢?
人體不斷的從環境中攝取他所需要的物質,然後就為自身的組織成分,並把不能利用的物質排出體外,這就是新陳代謝。這是人體生命活動固有的特徵,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人在一生中,大約由外界攝取水為75噸,糖為17.5噸,蛋白質為2.5噸,脂肪為1.3噸。如果把成人的重量與新生兒的體重的差別略去不計,人在一生中排出的物質大約96.3噸,相當 人體平均重量的1600倍。完成這樣巨大的生命工程靠的什麼力量呢?完全有賴於電子的正常運動。因此,細胞內電子的正常運動是生命活動的基礎。
(3)細胞內蛋白質分子的盤結也是基因活動的基礎。
有人說,把全世界人的基因都集中起來,也只不過像頂針箍大小,可它卻能控制全世界人的生命活動,製造出億萬彼此各異的面孔,儲存著神奇的遺傳密碼。
有一種黃蜂在產卵時會蜇傷一隻蚱蜢,在它身上產卵,它把蚱蜢蜇了一口,使它失去知覺,但卻不傷害它的性命,還讓它活著成為一種永不腐敗的儲存糧食,使它的子女出世後能啃食不死不活的蚱蜢殘肉,不致於吃了死蟲肉而中毒身亡。母蜂做完了產卵工作後,便飛去而死,它從來未見到它的子女,可每隻黃蜂在成熟期都把這些工作做得盡善盡美,這種技能完全是基因里儲存的祖先智慧型。然而這一切也都是以蛋白質分子盤結為基礎的高級生命現象。因此,蛋白分子的盤結是生命活動的基礎。這種盤結又取決於量子平衡,細胞內電子的正常運動。
(4)細胞內蛋白質分子的盤結也是機體免疫功能活動的基礎。
負離子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主要機制,是由於負離子可活化細胞量子,提高細胞蛋白分子的盤結功能,這是它增強機體防禦屏障功能,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重要機制。
3、細胞內電子的異常運動(量子平衡失調)是一切疾病的根源
許多疾病的根源不是細胞本身的病變,而是電子運動的異常,即量子平衡失調。
(1)量子醫學認為,癌症的發生原因是電子的丟失
致癌物質(或自由基)都是不飽和電子物質,就是缺少電子物質。由於它本身缺少電子,它總想從正常細胞里拉出一個電子作為自己的配偶。但正常細胞由於失去了電子就發生畸變成了癌細胞,畸變了的細胞由於自己少了電子又要去奪鄰近細胞電子,又使鄰近細胞發生了畸變,形成癌細胞,這樣惡性循環連鎖反應下去便形成了大量癌細胞,最後出現了癌症。
如果輸入負離子,提供大量電子來阻止這種連鎖反應,癌症可被防止而不發生癌症。因此,負離子可在癌症術後化療時套用,既可消除化療反應,又可防止腫瘤的復發。
陝西省腫瘤醫院和西安醫科大學專家們用負離子發生器對56例經病理確診的晚期惡性腫瘤病人設實驗組30例,對照組26例進行為期半年的臨床療效觀察。結果表明,實驗組臨床症狀總有效率明顯比對照組高。
(2)量子醫學認為,胰島細胞內發生電子運行異常,如電子能級躍遷等致化學鍵變異,由於化學鍵的變異使蛋白質分子內原子排列方式 變異及胰島細胞功能的異常。由於胰島細胞分泌出的胰島素異常,而發生糖尿病。因此,細胞內生物電子運動異常是一切疾病的根源。
4、負離子對量子平衡失調的調節
當原子內的電子發生紊亂時,如電子運動異常、電子丟失及電子能級躍遷等稱之量子平衡失調。量子平衡失調是一切疾病初始的原因。
從量子醫學認識,任何疾病的形成、細胞的病理變化,首先必須經過生物電子進行性的不平衡過程。用負離子可調整電子由不平衡恢復平衡,細胞就不會出現病理改變,疾病就不會發生。這就是負離子的量子平衡機制。
因此,量子平衡就是向人體內輸入負離子,用負離子調整細胞內電子使之恢復平衡或由低層次的平衡上升為高層次的平衡,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二)人體場的調整
負離子參與人體場平衡,可促進能量信息在臟器間正常運行,人體場間能量正常運行是生命活動的基礎。人體場間能量信息運動失衡是產生疾病的根源。
1、人體場產生的原理
細胞內電磁場是由於原子中的電子繞原子核鏇轉而產生電流和電子自鏇運動形成環形流動的電流,這些電流按法拉第原理產生磁場稱原子場。原子場可綜合為細胞場,臟腑場和人體場。
2、人體場現象
有人實驗發現,當人臨死時,當心電圖一消失,人體場移出體外後,人體重量可立刻減少6-8克。因此,認為人體場就是生命,是客觀存在的。
1972年,美國人布爾用真空管電壓計在人體表面發現能量場,並命名為生命場。他說從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都有生命場。測定這個場可提前得知這個生物在不久將來要發生的病理變化。
1974年,英國休侖德研究的電場效應探知器不僅可從4英尺處記錄下人體場情況,而且還證明從身體內向外發射健康信號、感情信號的電場存在,從此人類自身界限已超過了視覺認識。
3、人體場運動規律
1968年,Aspressman在他的《電磁場與生命》一書中說,生物電磁是人體與環境、細胞、臟器之間能量信息交際的重要形式。如同細胞與細胞間的“悄語”。這就是人體場主要功能。
人們都有這樣的經驗,當地震到來之前,有些動物都有預感,如蛇鼠出洞,雞犬不寧,這是電磁場能量信息的聯繫。母親病故,千里之外的兒子會有異常感覺,這是人與人能量信息的傳遞。
臟器場性變化不是孤立的,是相互依存的,相互制約的。一個臟器場性變化可直接或間接對其它臟器發生影響。有人說,臟器與臟器之間存在著“場”的聯繫,並按照一定規律運動著。那么,人體場運動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規律呢?近代研究表明,中醫五行生剋制約規律,實際上就是人體場運動規律。
五行學說早在公元前100多年的殷周時期提出來的。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由五行學說發展而產生相生、相剋的觀念。五行學說認為,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水能生木,這是“相生”。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這是“相剋”。
在人體內五臟都有各自的屬性,肺屬金,腎屬水,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這雖然是一種比喻,但也是真實性,在臨床上有這樣的疾病,有的人聽到木頭的聲音他身上就不得勁,這是肝病,肝屬木。有的人聽到金屬鐘聲身上就不舒服,這是肺部疾病,肺屬金,這就是五臟的屬性。
在人體內五臟關係是,肝能生心,心能生脾,脾能生肺,肺能生腎,腎能生肝。所謂“我生”和“生我”,這是母子關係。人體場就是循著這條生克制約規律不停的運行著。
人體場正常運行是生命活動的基礎,人體場平衡失調是疾病的根源。
因此,人體場運動規律的紊亂是疾病發生的重要原因。負離子場是參與調整臟器間人體場的平衡,達到治病作用的。
4、負離子場對病態人體場的調整
人體發病之初,首先是電子發生異常伴人體磁場的紊亂,然後由原子到分子,由分子到器官發生複合性場紊亂,久之可引起細胞的損傷和器官結構及功能異常,疾病隨之發生。也就是,一切實質性細胞變化,都是由於無形的場性變化所決定的。
負離子場具有調整病態人體場作用,調節臟器場間的平衡和矯正病態細胞場的作用,這是負離子場治病的主要機制。
負離子場對臟器場間平衡的調節,不需要經過人為的辨證施治,而是機體自主完成的,只要吸入治療劑量負離子,機體就可自主的使場間由不平衡變為平衡,使低層次平衡上升為高層次平衡。
中醫的陰陽學說中認為,場性屬陽,臟器屬陰,“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陽並重才能推動臟器運動。負離子場對於人體場的調節,既治陽又治陰,陰陽平衡這是治療病態場的關鍵。
(三) 量子共振
1、人體內“休眠細胞”
人體內細胞共約有60萬億個,可是大多數細胞是處於休眠狀態,是不工作的細胞,稱之“休眠細胞”。例如,腦細胞有140億,真正工作的細胞僅占10%,其餘的都在那裡睡大覺。
從醫學上講,人體各種器官備用的細胞數量是很大的。例如有肝病變的人,只要損傷不到十分嚴重的程度,化驗肝功能是正常或基本正常,這就是因為肝細胞貯存量很大,它的再生能力也很強。胃切除2/3,胃功能照常進行。腎臟拿掉一個代償功能仍然夠用。肺切除一半,呼吸還能滿足人體需要。所以,人體貯備的細胞數量是巨大的。如果人們能將不經常運動的細胞運動起來,人體代償功能是巨大的,人體就能達到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目的。
2、如何開發這些休眠細胞呢?
經常運動就可以嗎?
其實不然,有許多職業運動員、運動健將,運動了半輩子,按理說身體素質應該很好吧,可是當他們退休後身體卻垮了。拳王阿里不到50歲就得了帕金森氏病。這些運動只是關節、肌肉、肌腱的運動,而細胞卻得不到運動,“生命在於運動”是指細胞的運動。
我在陸軍總院管一名病人,是軍區體工隊政委老教練,是心臟病、T波倒置,治療半年無效,後來從文獻中才知道這是運動員心臟,是劇烈運動造成的心肌損害。
為了進一步證明這一點,我對軍區體工隊進行了一次心電圖普查,寫了一篇文章叫《運動員心電圖分析》發表在醫學雜誌上了,文章表明,運動員患心動過緩、房室傳導阻滯、心肌損害占68%。所以,運動只能運動筋骨而不能運動細胞,更不能開發休眠細胞,劇烈運動有害健康。
3、負離子量子共振是開發休眠細胞的關鍵
什麼是量子共振呢?1923年物理學家德布羅意提出物質波概念,認為:每種粒子(電子)都具有波動性,凡是具有波動性物質,都具有共振性:即兩種波長相同的波相遇時,可發生波的疊加,此稱量子共振。
負離子作為一種粒子也是有波動性,並與人體細胞原子的電子有著相同的波長,與之產生共振效應,使人體內休眠細胞活化,從無功能進入功能狀態,具有頂替壞死細胞空缺作用。
例如,帕金森氏病,就是通過量子共振機制喚醒休眠黑質細胞替代壞死的分泌多巴胺的黑質細胞達到治療目的。
專家認為,構成細胞元素的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質、核酸、粘多糖,具有壓電性(Piezoelectricity),即對壓電性分子施加壓力,在兩受壓面上將產生異性電荷。反之這些分子處於交變電場內,將產生振動,這種現象叫壓電效應。壓電性可使機械能能成電流,蛋白質這種機械力與電能之間相互轉化,是細胞開合運動的基礎,負離子參與蛋白質反應有運動細胞和活化細胞作用。
量子平衡這一節內容比較抽象為便於理解我打個比喻。細胞量子運動有兩大作用:①量子運動可通過改變化學鍵、蛋白質分子“盤結”形式來控制細胞行為和功能;②量子運動可產生生物電磁場,是細胞與外界、細胞與細胞之間能量信息交際的重要形式,好比細胞的視覺和語言。量子運動如同細胞中的大腦中樞,它通過量子運動所產生的電磁場,作為細胞的視覺和語言,觀察外界和環境的變化,保持細胞之間的聯繫。再通過量子運動改變蛋白質分子盤結形式來控制細胞的行為和功能,使人體適應環境的變化。這是細胞面對威脅和機遇總是應對自如反應得體的根本原因。負離子參與細胞量子活化是負離子增強人體免疫功能,新陳代謝和基因活動的主要機制。細胞量子運動是細胞的生命。沒有量子運動的細胞,就是沒有生命的細胞。空氣負離子增強機體免疫功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