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漲落宇宙模型

量子漲落宇宙模型

“量子漲落宇宙模型”是由楊志勇教授(理學博士、物理學博士後)和侯洵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們兩人於2000年提出的。人們已在這一領域進行了長期大量的和卓有成效的研究,並且也提出了各種各樣的有關宇宙起源及其發展演變問題的“宇宙模型”,但所有這些模型既有其成功的一面又有其不足之處。筆者根據自己探索的結果,提出一個所謂的“量子漲落宇宙模型”,不求完美無缺但求能夠引起學術界的討論與爭鳴,以便促使這一學科領域的進一步發展。

具體內容

關於

宇宙的起源及其發展演變問題,一直是千百年來人類密切關注的一個核心研究課題。人們已在這一領域進行了長期大量的和卓有成效的研究,並且也提出了各種各樣的有關宇宙起源及其發展演變問題的“宇宙模型”,但所有這些模型既有其成功的一面又有其不足之處。筆者根據自己探索的結果,提出一個所謂的“量子漲落宇宙模型”,不求完美無缺但求能夠引起學術界的討論與爭鳴,以便促使這一學科領域的進一步發展。筆者認為:

量子漲落宇宙模型量子漲落宇宙模型

宇宙本來就存在著。

最早期

最早期的“原初宇宙”是一個在規模上無邊無際和無限大的客觀實在。在這個客觀存在著的“原初宇宙”中,充滿了所謂的“無限多模”“原初量子真空”。由於“無限多模”“原初量子真空”本身所固有的“無限多模”“原初量子真空漲落”的作用,使得“原初宇宙”具有無限大的“廣義零點能量”和與之相應的無限大的“廣義零點動量”。當這種“無限多模”“原初量子真空漲落”達到一定程度時,在這種情況下,由於非平衡相變的作用,在“原初宇宙”中突然充滿了一種處於“完全凍結狀態”的、均勻分布和規則排列的無限多個“原初量子時空結構胎元”。這種“原初量子時空結構胎元”既具有原初量子時空漲落,也具有“原初廣義能量”—“原初廣義動量”的量子統計漲落。當上述的原初量子時空漲落與“原初廣義能量”—“原初廣義動量”量子統計漲落這兩種量子漲落之間的相互作用達到一定程度時,由於非平衡相變的作用,使得“原初量子時空結構胎元”“生長”的進程,突然加快;在這種情況下,上述所有的無限多個“原初量子時空結構胎元”便進一步“解凍”並迅速“發育”成為無限多個“原初量子時空結構單元”。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整個宇宙發展演變成了“原初宇宙湯”。在“原初宇宙湯”中,“原初量子時空結構單元”是均勻分布的。由於原初量子時空漲落和“原初廣義能量”—“原初廣義動量”量子統計漲落的存在、以及這兩種量子漲落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使得“原初宇宙湯”的均勻分布受到破壞。逐漸地,在“原初宇宙湯”中,這無限多個“原初量子時空結構單元”出現了“密度”起伏;其中,“密度”較大的地方所包含的“原初量子時空結構單元”較多,而“密度”較小的地方包含的“原初量子時空結構單元”就較少。就這樣,在整個“原初宇宙湯”中逐漸形成了由“原初量子時空結構單元”所組成的無限多個不規則“聚集體”,所有的不規則“聚集體”都具有強烈地吸引作用,並對外顯示出較大的吸引力;它們一方面將其周圍“密度”較小處的“原初量子時空結構單元”吸引過來使自己逐漸“壯大”,而另一方面則互相吸引。於是,就出現了較大的不規則“聚集體”吸引和“吞併”較小的不規則“聚集體”的現象,……,直到所有的不規則“聚集體”完全被合併為止。這時,整個宇宙中便出現了一個巨大的不規則的、且具有“多維結構”的“聚集體”。這個具有“多維結構”的“聚集體”由於顯示出“原初宇宙”在這一階段發展演變過程的“核式結構”特徵,故稱之為“原初宇宙核”。

原初宇宙核

“原初宇宙核”既具有時空量子漲落,也具有“廣義能量”—“廣義動量”量子統計漲落。這兩種量子漲落相互作用的結果,使得“原初宇宙核”一方面在作隨機的“收縮”和“擴張”運動,而另一方面則在整個宇宙中漂浮不定並“到處流浪”。當上述情形持續到一定程度時,“原初宇宙核”逐漸地出現了較為規則的“旋轉運動”和“平移運動”。由於“旋轉運動”和“平移運動”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結果,使得“原初宇宙核”發展演變成為一個具有“多維結構”的“小球體”;在其“內部”具有較小的時空量子漲落,而在其外部則具有巨大的“廣義能量”—“廣義動量”量子統計漲落。特別是,隨著“廣義能量”—“廣義動量”量子統計漲落的不斷增大,以及隨著時空量子漲落的不斷減小,“原初宇宙核”的規模將會越來越小並且其“密度”也將越來越高;在這種情況下,其“旋轉運動”的“角速度”和“平移運動”的“線速度”也越來越大。

就這樣,在“時空開關”打開之前,整個宇宙變成了一個“無限大”的“廣義能量”—“廣義動量”的“大海洋”。在這個“廣義能量”—“廣義動量”的“大海洋”之中,“懸浮”著一個具有“多維結構”的“小球體”即“多維球狀物”。在這個“多維球狀物”的表面上,“長”滿了類似於章魚尾巴的“廣義能量束”和“廣義動量束”。這些“廣義能量束”和“廣義動量束”彎曲(或者捲曲)成渦旋狀由“近”及“遠”並伸向“無限遠”處。這個“多維球狀物”非常類似於人的心臟或者肺臟,它在不斷地“收縮”和“擴張”著,且“收縮”與“擴張”交替進行;但其沿各個方向“收縮”與“擴張”的幅度大小各不相同,並且其“收縮”與“擴張”的“方向”及幅度大小是隨機分布的。“多維球狀物”既具有“角速度” 也具有“線速度” ,因此,它既以“角速度” “高速旋轉”同時又以“線速度” “高速平移”著?,它的總的“運動狀態”正是上述兩種運動方式的合成。於是,“長”滿“廣義能量束”和“廣義動量束”,並且不斷隨機“收縮”和“擴張”著的這個“多維球狀物”,當以上述兩種運動方式(即“高速旋轉”和“高速平移”)運動時,其結果必然會導致在整個宇宙的“廣義能量”—“廣義動量”“海洋”之中呈現出一個瞬息萬變且其“核心”在不斷移動著的大渦旋。

上述的“多維球狀物”正好處在宇宙大渦旋“核心”部位的某一鄰域,它就相當於整個宇宙的“心臟”;在此,我們稱之為“宇宙核”。所以,整個宇宙是由“宇宙核”之外的“廣義能量束”與“廣義動量束”即所謂“廣義能量”—“廣義動量”“海洋”和“宇宙核”這兩部分組成。

宇宙核

在“宇宙核”內部,存在著“極度濃縮”並且以“超高密度”、“凝結”在一起的“非常緻密”的物質—這就是所謂的以“超高密度”“凝結”在一起的“原初時空”。“原初時空”既不是“固體”,也不是“液體”,並且更不是“氣體”;它在本質上是一種既具有某些流體性質又兼備某些固體特徵、同時更類似於流體的特殊的“原初時空流汁”。

在“原初時空流汁”中,“原初時間”和“原初空間”都分別是以“超高密度”“凝結”在一起的;並且,在“原初時間”中具有“原初空間”成份,而在“原初空間”中也存在著“原初時間”的成份。也就是說,“原初時間”與“原初空間”這兩者之間以極其複雜的方式“交融”並且“糾纏”在一起,其結果使得“你中有我”和“我中有你”。

在“原初時空流汁”中,“原初時間”處於所謂的“零時真空態”(即“時域基態”);“原初空間”也處於所謂的“零空真空態”(即“空域基態”);其結果使得整個“宇宙核”中的“原初時空流汁”始終處於“零時空真空態”(即“時空基態”)。故在這種情況下,整個“宇宙核”中的“時間進程”、“空間進程”以及“時空進程”等等均等於“零”。這就是說:在整個“宇宙核”中,“原初時空”完全處於絕對“凝結”狀態,其結果使得“原初時空”在“時空進程”上“停滯不前”。

“宇宙核”的“高速旋轉”,使得在“宇宙核”內部的“物質”即“原初時空”中產生了“慣性離心力”。由於“宇宙核”內部不同部位處“慣性離心作用”的大小和方向各不相同,這就使得“宇宙核”內部的“物質”即“原初時空”產生了一定的分布;其結果必然導致“原初時間”與“原初空間”這兩者之間的“相對分離”和“分化”。最終,在“宇宙核”中分別形成了兩條既“互相環抱”和“互相追逐”,同時又“同向旋轉”著的“原初時間魚”和“原初空間魚”。在“原初時間魚”中存在著與“原初空間魚”完全相同的物質成份,這集中反映在“原初時間魚”的“魚眼”處;而在“原初空間魚”中也同樣存在著與“原初時間魚”完全相同的物質成份,它也集中反映在“原初空間魚”的“魚眼”部位。這兩隻“魚眼”是用以將“原初時間魚”與“原初空間魚”這兩者緊密地“固結”在一起的“量子通道”的“出入口”和“導通帶”,它們既反映了“原初時間”與“原初空間”這兩者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和相互關聯,同時又反映了“原初時間”與“原初空間”這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和相互轉化。應當強調指出的是:上述的這兩隻“魚眼”屬於“宇宙核

”內部所特有的兩個更加“緻密”的,並且是截然不同的“核心區域”;一個是“原初時間核心”,它位於“原初空間魚”的“眼睛”部位,它將“原初空間魚”中的“原初空間”成份,“吸引”在自己周圍並帶動著這些“原初空間”成份一起作“高速旋轉”運動;此外,它對“原初時間魚”中的“原初時間”成份產生排斥作用,而對“原初時間魚”中的“原初空間核心”則產生著巨大的吸引作用;另一個是“原初空間核心”,它位於“原初時間魚”的“眼睛”部位,它將“原初時間魚”中的“原初時間”成份吸引在自己的周圍並帶動著這些“原初時間”成份一起作“高速旋轉”運動;此外,它對“原初空間魚”中的“原初空間”成分產生排斥作用,而對“原初空間魚”中的“原初時間核心”則產生著巨大的吸引作用;相互作用著的“原初時間核心”和“原初空間核心”強關聯耦合體中攜帶了整個宇宙發展、演變的全部密碼和信息。

“宇宙核”的“高速平移”,使得存在於“宇宙核”內部的“原初時間魚”和“原初空間魚”這兩種“魚”的“魚身”變“瘦”、“魚尾”“變”長,其結果使得整個“宇宙核”在作開放式“渦旋運動”。因此,中國道教所推崇的具有“陰陽魚”的太極圖,實質上就是在“時空開關”打開之前,在“原初宇宙”的“宇宙核”中所固有的由“原初時間魚”(即所謂陰魚)和“原初空間魚”(即所謂陽魚)這兩者所組成的強關聯耦合體運動、變化過程中的平面投影圖。

形成

前面已經提到,在“宇宙核”的外部“表面”上“長”滿了類似於章魚尾巴並且“延伸”到“無限遠”處的所謂“廣義能量束”和“廣義動量束”。在“廣義能量束”中,“廣義能量”所固有的量子統計漲落必將導致“宇宙核”內部的“原初時間”產生相應的“原初時間”量子漲落;同樣的,在“廣義動量束”中,“廣義動量”所固有的量子統計漲落也必然導致“宇宙核”內部的“原初空間”亦產生相應的“原初空間”量子漲落。其總的效果就在於:“宇宙核”外部的“廣義能量束”—“廣義動量束”所產生的“廣義能量”—“廣義動量”的量子統計漲落,最終導致了“宇宙核”內部的“原初時空”產生了相應的“原初時空”量子漲落;同樣地,“宇宙核”內部的“原初時空”量子漲落,也會引起“宇宙核”外部的“廣義能量”—“廣義動量”的量子統計漲落。這便是“宇宙核”內部與“宇宙核”外部所固有的一種最基本的量子相互作用方式。上述兩種漲落的區別僅在於“宇宙核”外部的“廣義能量”—“廣義動量”的量子統計漲落(即量子起伏)在一般情況下要比“宇宙核”內部的“原初時空”量子漲落大得多。

事實上,自“宇宙核”形成以後,“宇宙核”外部的“廣義能量”—“廣義動量”的量子統計漲落與“宇宙核”內部的“原初時空”量子漲落這兩者之間就一直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相互傳遞和相互轉換著,只不過在最初前者大而後者小而已。但當上述的這種最基本的量子相互作用方式達到一定程度時,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即在這種情況下,由於非平衡相變的作用,使得“宇宙核”外部的“廣義能量”—“廣義動量”的量子統計漲落有可能突然降為零,而“宇宙核”內部的“原初時空”量子漲落也有可能突然增至無限大;這突如其來的巨大的“原初時空”量子漲落的出現,其結果使得“宇宙核”處於一種極不穩定的超臨界狀態;(此時的“宇宙核”我們稱為“超臨界宇宙核”,而此前的“宇宙核”我們稱為“臨界宇宙核”。)當上述的不穩定性增大到一定程度(即足夠大)時,“宇宙核”內部“原初時間”與“原初空間”之間的各種耦合相互作用產生了巨大的分化;在這種情況下,“排斥作用”占了“主導地位”,而“吸引”作用退居“次要地位”,其結果導致“時間開關”、“空間開關”以及“時空開關”等等一下子均被突然“打開”。這就是我們“現實時空世界”的發端。

應當指出,“宇宙核”內部“原初時空”的“時間開關”、“空間開關”和“時空開關”的突然被“打開”,就是通常人們所指的“宇宙大爆炸”。 這種“大爆炸”無論在時間上、空間上,還是在時空結構上,都是各向異性的和非均勻的;“大爆炸”所拋射出的物質成分(指時間和空間),在時間上是非均勻流逝的,在空間上是非均勻分布的,在時空結構上是非均勻地向外擴展的。

宇宙大爆炸

“宇宙大爆炸”之後被炸裂到宇宙各處的“宇宙核”殘塊和碎塊其時間進程、空間進程和時空進程迅速加快。特別是,由於“宇宙大爆炸”的非均勻性和各向異性性質,其結果勢必導致宇宙各處的時間進程、空間進程和時空進程各不相同。在宇宙中,時空進程快的部分,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便形成了類似於目前我們所處的所謂“現實時空世界”,它具有局部的量子化時空對稱結構並由此呈現出局部的量子化時空對稱性;但時空進程快的部分,其中也隱含著時空進程相對較慢的成份,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這部分時空進程相對較慢的物質成分便形成了目前宇宙天體中各個星系核心部位—即“星系核”—這樣的“類黑洞”物質。在宇宙中,時空進程慢或者很慢(甚至於時空進程幾乎處於停滯狀態)的物質成分,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必然形成“真正的黑洞”,我們稱之為“絕對黑洞”,它具有局部的量子化時空非對稱結構,並且必定呈現出局部量子化時空不對稱性;特別是,其中所包含的時空進程更慢甚至停滯不前的物質成分,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必然形成“絕對黑洞”的核心,我們稱之為“絕對黑洞核”。那么,什麼是“絕對黑洞”?什麼是“類黑洞?”所謂“絕對黑洞”,就是指在“宇宙大爆炸”之後的所有拋射物中,那些時間進程、空間進程和時空進程等仍然處於“停滯”(即“時空凝結”)和“半停滯”(即“時空部分凝結”)狀態的“宇宙核”的炸裂殘塊;它由處於“時空部分凝結”狀態的外圍物質和處於“時空凝結”狀態的核心物質成分這兩部分組成。與“類黑洞”及“現實時空世界”相比較,“絕對黑洞”實際上是一種“超高密度”的、時空處於高度“凝結”或者“部分凝結”狀態的宇宙物質成份(即“宇宙核”的炸裂殘塊);與“宇宙大爆炸”之前的“宇宙核”相比較,“絕對黑洞”則是一種“較低密度”的、時空進程已經開始並且相對較為緩慢的宇宙物質成份。所謂“類黑洞”就是指在“宇宙大爆炸”之後的拋射物中,那些時間進程、空間進程和時空進程等都很快的“宇宙核”炸裂碎片中所夾雜的少量的時空進程稍慢(甚至於時空進程處於“半停滯”即“時空部分凝結”狀態)的“宇宙核”的炸裂碎塊;它是由時空進程快的最外圍物質成份、時空進程較快的次外圍物質成份,以及時空進程稍慢甚至於時空進程處於“半停滯”(即“時空部分凝結”)狀態的核心部位的物質成份這三部分組成的。上述“類黑洞”的核心部位,我們稱之為“類黑洞核”。

黑洞

“絕對黑洞”和“類黑洞”這兩種特殊的物質形態的存在,並不是宇宙走向衰亡或者死亡的表現;恰恰相反,它是整個宇宙發展演變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中心環節,是整個宇宙的動態開放性的有力佐證。“絕對黑洞”和“類黑洞”這兩種特殊的物質形態的存在,還進一步表明,整個宇宙是一部“有無限生命力”和“無限發展演變能力”的“活著”的“超級巨人”;其結果必將導致整個宇宙沿著由低級到高級、以及由低層次到高層次的方向發展演變。

無論“絕對黑洞”還是“類黑洞”,它們都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強大的“吞噬”能力。它們能夠將其周圍及其附近區域的其它宇宙物質成份吸引過去並很快地“吞噬”掉,被“吞噬”掉的宇宙物質成份其時間進程、空間進程和時空進程等急劇減慢並迅速處於“停滯”(即“時空凝結”)或者“半停滯”(即“時空部分凝結”)狀態;與此同時,巨大的“廣義能量”和“廣義動量”被迅速釋放出來。但這種過程是有限度的,它絕不會永無止境地進行下去;它完全由“絕對黑洞”和“類黑洞”各自所處的宇宙局部的“廣義能量”—“廣義動量”量子統計漲落(指“絕對黑洞”和“類黑洞”外部)、時空量子漲落(指“絕對黑洞”和“類黑洞”內部)、以及“絕對黑洞”和“類黑洞”本身所處的宇宙局部之外的別的區域的“廣義能量”—“廣義動量”量子統計漲落和時空量子漲落的大小及其相互作用情況來決定。

一般而言,在“絕對黑洞”和“類黑洞”所處的宇宙局部區域內,“黑洞”“外部”的“廣義能量”—“廣義動量”的量子統計漲落要比其“內部”的時空量子漲落大得多。上述巨大的“廣義能量”—“廣義動量”量子統計漲落,一方面會波及到宇宙的別的局部區域並使得該區域內的“廣義能量”—“廣義動量”量子統計漲落大大增強,進而導致該區域內

量子

的時空量子漲落髮生改變甚至迅速減弱;而另一方面,“黑洞”外部的巨大的“廣義能量”—“廣義動量”的量子統計漲落,還會使其內部的時空量子漲落髮生巨大改變並使之迅速減弱。不僅如此,從我們“現實時空世界”所產生的巨大的時空量子漲落,還會使“黑洞”“內部”的時空量子漲落髮生巨大的改變並使之急劇增強,其結果又直接導致“黑洞”“外部”的“廣義能量”—“廣義動量”的量子統計漲落髮生巨大的改變並使之迅速減弱。總之,“黑洞”對於“外界”的其它宇宙局部區域的巨大作用,來自於宇宙別的局部區域即“外界”的作用對於“黑洞”所產生的巨大影響,以及“黑洞”自身“內部”與“外部”的劇烈相互作用等等這三種相互作用的存在,使得“黑洞”始終處於一種動態的劇烈變化過程之中。其結果必然會導致最終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在這種情況下,整個“黑洞”所具有的“廣義能量”—“廣義動量”的量子統計漲落突然降為“零”,而“黑洞”所具有的時空量子漲落增至“無限大”;這時,“黑洞”的時間開關、空間開關和時空開關等突然被打開,以及(或者)“黑洞”的時間進程、空間進程和時空進程等突然被加快;然後,再經過較長期的發展演變,最終必將形成一個非常類似於我們“現實時空世界”的宇宙局部區域,這個局部的宇宙區域具有局部的量子化時空對稱結構,因而必將呈現出量子化時空對稱性。這就意味著,在宇宙的同一局部區域內,量子化時空非對稱結構可以轉化為量子化時空對稱結構。

廣義

在“現實時空世界”所處的宇宙局部區域,一般來講,其“內部”的時空量子漲落要比其“外部”的“廣義能量”—“廣義動量”的量子統計漲落大得多。上述“現實時空世界”所具有的巨大的時空量子漲落,一方面勢必波及到宇宙別的局部區域,使得該區域內的時空量子漲落產生劇烈變化並大大增強,其結果必然導致該區域內的“廣義能量”—“廣義動量”的量子統計漲落急劇改變並迅速減弱;而另一方面,“現實時空世界”、“內部”的巨大的時空量子漲落,還會使其“外部”的“廣義能量”—“廣義動量”量子統計漲落髮生巨大改變並使之迅速減弱。除此而外,從“絕對黑洞”和“類黑洞”所產生的巨大的“廣義能量”—“廣義動量”量子統計漲落,還會使我們“現實時空世界”外部的“廣義能量”—“廣義動量”量子統計漲落髮生巨大改變並使之急劇增強,其結果必將導致“現實時空世界”“內部”的時空量子漲落髮生巨大改變並急劇減弱。這就是說,“現實時空世界”對於“外界”的其它的宇宙局部區域的巨大作用(指時空量子漲落)、來自於宇宙別的局部區域即“外界”的巨大作用(主要指來自於“絕對黑洞”和“類黑洞”的“廣義能量”—“廣義動量”量子統計漲落)對於“現實時空世界”所產生的巨大影響,以及“現實時空世界”自身“內部”與“外部”的劇烈相互作用等這三種基本相互作用的存在,同樣也使得“現實時空世界”一直處於一種動態的劇烈變化之中。最終必將會導致這樣一種情況出現:在這種情況下,“現實時空世界”的時空量子漲落突然降為“零”,而其所具有的“廣義能量”—“廣義動量”量子統計漲落突然增至“無限大”;這時,“現實時空世界”的時空進程突然減慢、甚至於處於一種“停滯”(指“時空凝結”)或者“半停滯”(指“時空部分凝結”)狀態;於是,我們的“現實時空世界”便會急劇收縮,最終必將發展演變成一個新的“絕對黑洞”或者“類黑洞”;在這個新生成的“絕對黑洞”或者“類黑洞”所處的宇宙局部區域內,原有的量子化時空對稱結構和量子化時空對稱性已完全消失,所以它只能具有量子化時空非對稱結構並且呈現出量子化時空不對稱性。這就意味著,在宇宙的同一局部區域內,量子化時空對稱結構也可以轉化為量子化時空非對稱結構。

總結上述

“絕對黑洞”和“類黑洞”由於具有巨大的“吞噬”能力和強大的吸引力,所以在其“吞噬”和吸引別的宇宙物質成份的過程中,必然伴隨著巨大的“廣義能量”和“廣義動量”的迅速釋放;這種巨大的“廣義能量”和“廣義動量”一旦波及到與上述“黑洞”較臨近的宇宙另一個局部的某個與“現實時空世界”相類似的區域,那么就會直接衝擊並改變該區域內的時空進程和時空結構。特別是,由於“絕對黑洞”和“類黑洞”所具有的巨大的“廣義能量”—“廣義動量”量子統計漲落,直接導致該區域“外部”的“廣義能量”—“廣義動量”量子統計漲落迅速增強,進而使得該區域“內部”的時空量子漲落急劇減弱;最終將會導致該“現實時空世界”“內部”的時空進程突然減慢、時空迅速收縮並向新的“絕對黑洞”或“類黑洞”方向發展演變。同樣的,“現實時空世界”所具有的巨大的時空量子漲落也會促使與之臨近的宇宙另一局部區域的“絕對黑洞”或者“類黑洞”“內部”的時空量子漲落急劇增大,進而導致其“外部”的“廣義能量”—“廣義動量”量子統計漲落急劇減小;最終將會促使“絕對黑洞”或者“類黑洞”“內部”的時空進程突然加快、時空迅速擴張並向非常類似於“現實時空世界”的方向發展演變。這就意味著在整個宇宙中,一個局部的量子化時空對稱結構的出現,必然導致另一局部出現量子化時空非對稱結構;而一個局部的量子化時空非對稱結構的出現,也必將導致另一個局部呈現量子化時空對稱結構。這就是說,在整個宇宙中,量子化時空對稱結構與量子化時空非對稱結構這兩者在各自所處的不同的局部區域也可以互相轉化。

現階段

,整個宇宙就是這樣:它在本質上是由無限多個相互作用著的“絕對黑洞”、“類黑洞”以及我們的“現實時空世界”和“類現實時空世界”等的集合所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這個有機整體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的、遠離平衡態的巨大的非平衡系統。正是由於上述的各種相互作用的存在,才導致了這個巨大的非平衡系統具有無限的發展演變能力,進而使之恆處於上述的動態的發展演變過程之中。

至於“宇宙大爆炸”之後各種實物粒子和場量子的生成及其發展演變過程等;與通常人們所言及的所謂“大爆炸宇宙論”中所預期的情況基本一致。應該強調指出的是:由“宇宙大爆炸”所產生的實物粒子和場量子,其存在方式和運動形態等等,與我們在量子時空觀與量子化時空結構的基本觀點中所論及的情形相一致。

基本特徵

因此,從宇宙的起源及其發展演變的整個過程來看,我們所處的宇宙應具有以下基本特徵:

第一,宇宙在時空上是有起點的,但在時空的發展上卻是無限的。至於英國科學家S.W.Hawking所論及的當時空發展到極限後必將出現宇宙坍縮和時空倒流等現象,筆者認為這一論斷是值得商榷的。

第二,宇宙在時間上是非均勻流逝的,在空間上是非均勻分布的;宇宙在時空進程上是非均勻、非線性和各向異性的。

第三,宇宙在時間上具有量子化的結構特徵,在空間上具有量子化的結構特徵,在時空上也具有量子化的結構特徵。

第四,宇宙在時空結構上只具有局部的量子化時空對稱結構和局部的量子化時空非對稱結構,整個宇宙就是由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關聯並且具有量子化時空對稱結構和量子化時空非對稱結構的無限多個局部宇宙區域所組成的有機整體。從量子時空觀與量子化時空結構的基本觀點來看,宇宙中同一局部以及不同局部區域的量子化時空對稱結構與量子化時空非對稱結構之間所固有的相互轉化作用,才是真正導致整個宇宙具有無限的發展演變能力的根本所在。

第五,從非平衡量子統計理論的角度來看,宇宙本身就是一個無限大的、動態的、開放的並且是遠離平衡態的巨大的非平衡系統。導致這個巨大非平衡系統發展演變的根源和動力,就是“廣義能量”—“廣義動量”的量子統計漲落、時空量子漲落以及這兩種量子漲落之間的各種相互作用。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漲落是有序之源,它能夠使整個宇宙從無序走向有序(或者使宇宙的某一個局部區域從無序走向有序);同時,漲落又是無序之源,它也能夠使整個宇宙從有序走向無序(或者使宇宙的某一個局部區域從有序走向無序)。整個宇宙(或者宇宙的某一局部)就是在無序與有序的相互交替與相互轉換過程中,沿著從簡單到複雜的方向發展演變的。

第六,從非平衡相變理論的角度來看,整個宇宙發展演變的全過程,就是出現多次和多級非平衡相變的過程。正是由於多次和多級非平衡相變的不斷出現才導致了整個宇宙沿著從低級到高級、從低層次到高層次以及從簡單到複雜的方向發展和演變的。

第七,從中國傳統文化與哲學的角度來看,“原初宇宙”中充滿了(無限)“多模”“原初量子真空”,這相當於“太極”;“太極”本身也屬於“無極”的一種。從(無限)“多模”“原初量子真空”演變成“原初量子時空結構胎元”、“原初量子時空結構單元”乃至“原初宇宙湯”的過程,相當於從“太極”到“無極”之間的轉化過程,這相當於從“無”到“有”,即“無”生“有”的過程。這一過程,與數字“0”的發展演變過程相對應;因此,數字“0”既表示“無”又表示“有”。從“原初宇宙湯”發展演變到“原初宇宙核”出現的過程,相當於“無極生有極”即“有”生“1”的過程。這一過程,對應於從數字“0”到數字“1”的發展演變過程。從“原初宇宙核”的出現到“宇宙核”的形成,乃至“宇宙核”中“原初時間”與“原初空間”這兩者之間的“相對分離”與“分化”過程,相當於“有極生兩翼”的過程。這一過程,對應於從數字“1”到數字“2”的發展演變過程;這就是“1”生“2”的過程。從“宇宙核”中“原初時間”與“原初空間”這兩者之間的“相對分離”與“分化”到“宇宙核”中“原初時間魚”與“原初空間魚”的出現,相當於“兩翼生四象”;這對應於從數字“2”到數字“22=4”的發展演變過程。從“宇宙核”中“原初時間魚”與“原初空間魚”的完全形成到“宇宙核”的炸裂(即“宇宙大爆炸”)這一過程,就相當於“四象生八卦”;這對應於從數字“22=4”到數字“23=8”的發展演變過程。從“宇宙核”炸裂(即“宇宙大爆炸”開始)到整個宇宙發展演變成今天這個樣子,這一過程就相當於“八卦生萬物”;這對應於從數字“23=8”到數字“24=16”、“25=32”、“26=64”、“27=128”、“28=256”,……,以及從上述的前四個數字“0”、“1”、“2”、“22=4”到生成除此而外的其它所有的正整數的發展演變過程。事實上,對以上的前五個數字“0”、“1”、“2”、“22=4”和“23=8”等通過施行加法和乘法運算,即可得到除此而外的其它所有的正整數。

第八,以上的前五個數字,“0”、“1”、“2”、“4”和“8”等可進一步改寫並排成下列形式:0,20,21,22,23。按照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的哲學觀點,如果我們認為“0”表示“道”,那么,從“0”到“20=1”這一過程表示“道”的發展演變過程;從“20=1”到“21=2”這一過程,表示“道生一”;從“21=2”到“22=4”這一過程,表示“一生二”;從“22=4”到“23=8”這一過程,表示“二生三”;從“23=8”到“24=16”、“25=32”、“26=64”、“27=128”、“28=256”……,以及從以上的前五個數經過施行加法和乘法運算後所得到的除此而外的其它所有正整數等等這一過程,表示“三生萬物”。這與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的哲學思想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正好相吻合。可見,宇宙的起源以及整個宇宙的發展演變過程;與上述的非負整數之間存在著某種確定性的必然聯繫。因此,上述分析的結果,不僅表明了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的哲學思想博大精深,而且還進一步表明在中國古代,老子很早就猜測到了有關宇宙起源及其發展演變過程的數量規則和數量關係。這既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和傳統哲學思想對於世界現代文明的一大貢獻,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思想的一大功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