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漢字]

重[漢字]
重[漢字]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重(拼音:zhòng、chóng)是漢語常用字。本義指質量或密度大。作名詞用,指分量、重量;用作動詞,指增加、加重;又由沉重引申指程度深、重要、重大、重視等義;由份量大引申出穩重、莊重等義。讀zhòng。重由增加分量引申出重複、重疊義。又用作量詞,與“層”同義。讀chóng。 (基本信息欄主要參考資料 )

基本信息

字源解說

演變流程圖 演變流程圖

“重”的構形說法不一。《說文解字》作者許慎認為是形聲字,從(tǐng)聲東。但從圖形文字(圖1-3)來看,構形更像一個彎著腰的人正吃力地用背馱著一個上下綑紮著袋口如包裹狀的東西(東),步履蹣跚地往前走,看起來所背的東西異常沉重。這個圖形文字所表示的,便是“重”字的構形。後將形體進行並劃性簡化,即將人形豎畫和囊橐的象形文中的豎畫共用,使人形和囊橐形並和為一體,成為圖3那樣的形體。春秋以後,下面又增加了“土”旁。在金文的基礎上,這個字便發展成為小篆(圖6)漢隸(圖7、8)和楷書成了今天的“重”字。人形和囊橐形全失。

詳細釋義

拼音詞性釋義英譯例句例詞
zhòng 形容詞 重量大、比重大(與“輕”相對)。 heavy 體積相等時,鐵比木頭重。 《孟子·梁惠王上》:權,然後知輕重。 沉重;笨重;拈輕怕重
程度深。 deep;serious 病勢很重。 《素問·陰陽應像》:重寒則熱。 重病、重創
具有重大意義、作用或影響的。 important 《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重要;重列;重路
穩重、不輕率。 grave;serious;careful 《論語·學而》:君子不重則不威。 穩重;持重;莊重;重毅;重始
〈文言〉厚;濃厚 thick;strong 駱賓王《在獄詠蟬》: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重色;重冰;重意
〈文言〉大 great;big 《禮記·儒行》:引重鼎不程其力。註:“大鼎也。” 重治;重柄;重星;重德。
〈文言〉惇重。端莊。grave;serious;careful《論語·學而》:君子不重則不威。
名詞 重量、分量。 weight;gravity 這輛車有一噸重。 《墨子·雜守》:重五斤已上諸林木,渥水中無過一茷。 比重;失重;體重;載重;荷重;淨重
〈文言〉威重、威望。 prestige;reverence 《史記·汲鄭列傳》:吾徒得君之重,臥而治之。
〈文言〉權力、權勢。 power 《荀子·致士》:自古及今,未有二隆爭重而能長久者。 重爵;重權
〈文言〉謂宗法社會嫡長子之大宗繼承權。 《儀禮·喪服》:受重者,必以尊服服之。
〈文言〉指輜重。軍中載運糧食、器物的車子。 impedimenta;supplies and gear of an army 《左傳·宣公十二年》:楚重至於邲。 重車;重載
〈文言〉古代五音之一“宮”的別稱。 《爾雅》:宮謂之重
動詞 重視。 respect;lay stress on 《史記·酷吏列傳》:太后聞之,賜都金百斤,由此重郅都。 尊重;重民
〈文言〉慎重、謹慎。 caution 《荀子·議兵》:重用兵者強,輕用兵者弱。
〈文言〉增加。 increase 屈原《離騷》: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重困;重使;重怒
〈文言〉擔當、負責。 act 《左傳·昭公五年》:……備之若何,誰其重此?
〈文言〉通“動”(dòng),感動。 《左傳·僖公十五年》:且晉人戚憂以重我,天地以要我。
〈文言〉通“動”(dòng),離開。 《管子·輕重丁》:地重投之哉兆。
〈文言〉通“腫”。 《詩經·小雅·無將大車》:無思百憂,祇自重兮。
chóng 動詞 (相同的東西)又一次出現或又一次做(相同的事情)。 repeated;again;once more 陸游《游山西村》: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重疊;重申;重名;重生;重逢;重光
使重疊在一起;摞。 pile 把兩領席重在一起。
〈文言〉拖累、牽連 《漢書·荊燕吳傳贊》:事發相重,豈不危哉!
古稱懷孕為“重身”,有時省作“重”。 be pregnant 劉向《列女傳·楚考李後》:知重而入,遂得為嗣。
形詞 〈文言〉多;過分 numerous 《左傳·成公二年》:重器備,槨有四阿,棺有翰檜。杜預註:重,猶多也。
量詞 層。 layers 李白《早發白帝城》: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重圍;重唱
〈文言〉倍。 《墨子·非攻上》:若以此說,往殺十人,十重不義,必有十死罪矣
〈文言〉種。 piece 《尚書·顧命》:越玉五重。
副詞 表示動作行為的再次進行;再。 again;once more 毛澤東《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久有凌雲志,重上井岡山。
名詞 古代喪禮指在木主未及雕制之前代以受祭的木。 《儀禮·士喪禮》:重,木刊鑿之。甸人置重於中庭。
姓氏用字。 重異(見於《後漢書·耿弇傳》)
tóng 名詞 〈文言〉通“穜”。先種後熟的穀物。 《詩經·豳風·七月》:黍稷重穋,禾麻菽麥。
〈文言〉通“童”。兒童。 《禮記·檀弓下》:與其鄰重汪踦往,皆死焉。

(釋義參考資料 )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卷八】【重部】 柱用切(zhòng)

厚也。從 東聲。凡重之屬皆從重。

〖注釋〗

①:徐鍇曰:“者,人在土上,故為厚也。”

說文解字注

厚也。?者、?也。

厚斯重矣。引伸之為鄭重、重曡。古只平聲,無去聲。

從。東聲。

柱用切,九部。凡重之重皆從重。

康熙字典

〔古文〕《唐韻》柱用切。《集韻》《韻會》儲用切,並音緟。《說文》:厚也。《增韻》:輕之對也。《易·繫辭》: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禮·王制》:輕任幷,重任分。

又《廣韻》:更為也。《博雅》:重,再也。

又難也。《戰國策》:臣之所重處重留也。註:重,猶難也。《前漢·淮南王傳》:文帝重自切責之。註:如淳曰:重,難也。

又貴也。《戰國策》:張儀之殘樗里疾也,重而使之。註:重,猶貴也。

又尊也。《禮·祭統》:所以明周公之德,而又以重其國也。註:重,猶尊也。

又尚也。《禮·緇衣》:臣儀行不重辭。註:重,猶尚也。疏:為臣之法,不尚虛華之辭。

又數也。《左傳·襄四年》:武不可重,用不恢於夏家。註:重,猶數也。

又甚也。《禮·檀弓》:子之哭也,壹似重有憂者。《戰國策》:今富摰能而公重不相善也。註:重猶甚也。

又《淮南子·汜論訓》:古者,人醇,工龎,商朴,女重。註:女重,貞正無邪。

又《戰國策》:軍重踵高宛。註:重,輺重也。《前漢·張耳陳餘傳》:從閒路絕其輺重。

又星名。《博雅》:歲星謂之重星。

又縣名。《前漢·地理志》:重平縣,屬渤海郡。

又山名。《山海經》:有重陰之山。

又木名。《博雅》:重皮,厚朴也。

又《集韻》《韻會》柱勇切;《正韻》直隴切,並音。《集韻》:厚也,善也,慎也。《五音集韻》:多也。《韻會》:毛氏曰:凡物不輕而重,則上聲。因其可重而重之,與再重、鄭重,皆去聲。○按《說文》柱用切,厚也,即與輕重義同。《集韻》柱勇切,慎也,即與鄭重義同。上去雖有二音,並無二義。古人三聲通用,必謂上去異訓,不可通押,此宋人拘泥之過也。

又《廣韻》直容切;《韻會》傳容切,並音褈。《廣韻》:復也,疊也。《易·乾卦》:九三重剛而不中。疏:上下俱陽,故重剛也。《書·舜典》:重華協於帝。《禮·禮器》:天子之席五重,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楚辭·九辯》:豈不鬰陶而思君兮,君之門以九重。

又谷名。《詩·豳風》:黍稷重穋。傳:後熟曰重。《釋文》:重,直容切,先種後熟曰重。

又作穜,音同。

又多也。《左傳·成二年》:重器備。註:重,猶多也。《釋文》:直恭切。

又累也。《詩·小雅》:無思不憂,祇自重兮。箋:重,猶累也。《釋文》:直龍切,又直用切。

又《爾雅·釋天》:太歲在辛曰重光。《釋文》:直龍切。

又地名。《左傳·僖三十一年》:臧文仲往宿於重館。註:高平方與縣西北有重鄉城。《釋文》:直龍切。

又車名。《詩·衛風》:猗重較兮。傳:重較,卿士之車。《釋文》:直恭切。

又屋承霤也。《禮·檀弓》:池視重霤。疏:重霤,屋承霤也,以木為之。《釋文》:直容切。

又地名。《左傳·襄十七年》:衛孫蒯田於曹隧,飮馬於重丘。註:重丘,曹邑。

又人名。《書·呂刑》:乃命重黎。傳:重即羲,黎即和。《釋文》:直龍切。

又姓。《正字通》:重黎之後,明有重省。

又神所依也。《禮·檀弓》:重主道也。註:始死未作主,以重主其神也。重既虞而埋之,乃復作主。《疏》:言始死作重,猶若吉祭本主之道。主者,吉祭,所以依神。在喪重亦所以依神,故云重主道也。

又《正韻》徒紅切,音同。與穜同。谷名。

又與童同。《禮·檀弓》:與其鄰重汪踦往,皆死焉。註:重當為童未冠者之稱。《釋文》:重,音同。

又《正韻》之仲切,音眾。《前漢·匈奴傳》:不如重酪之便美。註:重,乳汁也。本作潼。

又《韻補》葉直良切,音長。《道藏歌》:神暢感寂庭,默思徹九重。靈歌理冥運,百和結朱章。

廣韻

復也。疊也。直容切。又直勇、直用二切。六。 〖直容切,平鍾定 ‖重聲東部〗

重多也。厚也。善也。慎也。直隴切。又直龍、直用二切。四。 直隴切,上腫定 ‖重聲東部東轉注字,金文從禾東從土,為種(植)初文

重更為也。柱用切。又直容切。三。 柱用切,去用定 ‖重聲東部

集韻

傳容切。復也。文十三 〖傳容切〗

柱勇切。厚也。善也。慎也。古作。文九 〖柱勇切又柱勇切〗

儲用切。《說文》:厚也。一曰再也。古作。文七 〖儲用切又儲用切又儲用切〗

《說文解字》書影 《說文解字》書影
《說文解字注》書影 《說文解字注》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宋本《廣韻》書影 宋本《廣韻》書影

字形書法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動畫 書寫演示動畫

❶首筆平撇居上居中。

❷第二筆長而平,托上蓋下。

❸“日”,上寬下窄,寫在田字格中心部位。框內短橫在橫中線下側。

❹中間豎筆在豎中線。

書法欣賞

篆書 篆書
隸書 隸書
楷書 楷書
行書 行書
草書 草書

(書法圖片來源 )

音韻參考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韻目韻部調韻系韻攝
廣韻 直容 上平三鍾 平聲 三等 開口
直隴 上二腫 上聲 三等 開口
柱用 去三用 去聲 三等 開口
中原音韻 穿 東鍾合 東鍾 陽平 合口
東鍾合 東鍾 去聲 合口
洪武正韻 徒紅 一東 平聲
持中 一東 平聲
直隴 一董 上聲
之仲 一送 去聲
直眾 一送 去聲
分韻撮要 穿 第六東董凍篤 陽平
第六東董凍篤 陽去

(音韻參考資料 )

拼音是zhong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