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份

里份

里份,是武漢市獨特的民居形式,是最具代表性的建築群落。武漢市近代最早的里份,起源於漢口開埠後的19世紀末。由於漢口在近代發展最為迅速,里份的分布以漢口最為集中,建築成就、價值也最高。

概述

里份是武漢獨特的民居建築,如同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一樣,這類民居形成於特定的歷史時期,蘊涵著一座城市獨特的地域文化,是城市個性魅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漢口的里份民居是近百年民居文化的一個縮影,也是漢口開埠之後西方低層聯排式住宅和中國傳統的四合院式建築的結合體,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產物,是“中西建築文化交融”的標本。

設計特點

里份講究適應季節變化、注重解決室內高溫的設計,房間內有良好的通風和增設遮陰設備。住宅窗子安裝成兩層,內層玻璃窗,外層為木製百葉窗。陽光直射時,關上外層百葉窗,既遮陰,又通風。

居室內用木欄桿內襯木裙板“隔柵”將屋內隔成幾間,隔柵上多有精美的雕刻,這種傳統的木裝修冬季讓居室內增添了幾分典雅和古樸。夏日卸去,空曠敞亮,便於白天通風、晚上乘涼。
里份中鄰里關係非常密切。因為裡面的生活設施,如自來水等多為公用,而居民十分密集,這就產生了里份里的規則:互幫互助成為習慣,鄰里關係融洽和睦,自然遵守某些不成文的生活資源分配規範。
里份是武漢早期的居民社區。過去的里份里有專人負責治安、防火防盜等事務,類似於物業管理,而且工作非常負責。

歷史演變

傳承時期

古代“里”的建設(唐代—1860年)隨著經濟發展水平達到一個新的高峰,唐代大中商業城市再次大量出現,但這並沒有打破城市固定、僵化的城市市場管理制度。市場在城市規劃中還是被置於一個特定的區域,設立市管,定時交易,不可逾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定。而且隨著封建統治的加強,城市居住區開始模仿市場管理制度,里變為坊,四周環以圍牆,設定管理人員,定時出入。唐長安、洛陽兩城的興建,將上述坊市制度發展到頂峰。武漢最早的里出現在唐代,與中國里坊制居住形態的成熟期處於同一時代,當時的里主要集中於市場中心周邊,多為世家居住之用。布局多採用傳統三合院、四合院對稱布置的形式。

再生時期

近代里份的產生(1861—1910年)在中國工業化的初期,工業化和城市擴張吸收了大量的農業人口,使之轉化為工人。他們在工廠的外圍用草蓆、木板、竹桿和石塊等簡易材料修建成簡陋的工人居住區,形成大面積的棚戶區,這促成近代里份建築的出現和發展。

1861年之後,帝國主義依據不平等的《天津條約》,辟漢口為長江對外通商口岸,英、俄、法、意、日相繼建立租界,這在兩個方面影響了武漢的民居建設:一是西方的建築手法與技巧大量傳入武漢市,衝擊本土的建築文化,許多西方的建築片斷和建築語彙出現在古老的中國民居建築中;二是漢口成為通商口岸,促進了商業的發展,引發了人口的急增,房地產業也隨之應運而生。興建里份建築的第一次熱潮在這一時期到來,據武漢地方志記載,當時大量的房地產投資者在毗鄰租界的商業地帶大興土木,建設簡易住宅。這些住宅一般為三間兩廂或兩間一廂,沒有廚房和廁所,更不用提細部的環境設計,但是這類建築因其造價低、建設快,滿足房產開發商的經濟利益和居民對低層次住宅的大批量需求,因此得以迅速發展。如1901年前後建成的生成里、德興里、海壽里、新昌里,1902年1905年建成的長清里,1908年後建成的泰興里、如壽里、永康里、三分里、四成里。這一時期的建成的里份由於近一個世紀的失養失修,其居住條件嚴重惡化,很多已經基本無法辨識其應有的歷史文化價值。

興盛時期

近代里份的興建(1911—1937年)在這二十多年的時間裡,武漢的里份進入了全面興盛的時期,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1914—1918年間,里份建設主在集中在今天的江漢路、南京路一帶,這些里份規劃較好,建築多為二層小樓,外觀整齊、里份內的通道寬敞、生活設施齊備,建築為單元聯排式,中間是堂屋,側面是正房,後面有樓梯及廚房,有的還有後院。

第二階段從1918—1930年間,武漢建造了35個裡份,約2000多棟建築,標誌著里份建設進入一個全面興盛的時期。自1917年華商總會的買辦們發起建設模範區,大規模建設了一大批磚木結構或混合結構的里份建築,輔堂里、坤厚里、昌年裡、永貴里、積慶里均在這一時期建成。這些里份圍合寧靜、戶型標準多樣、建築質量統一、基礎設施配套、空間靈活多變、社區文化濃厚、鄰里關係密切,成為武漢近代里份建築的傑出代表。

第三階段在1930年之後的幾年間,漢口特別市政府頒布了較為嚴格的規劃與建築法規,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近代行政管理體制,對城市建設實行較為全面的綜合管理,里份的建設進入一個規範化的時期。洞庭村、金城里、同興里、大陸坊、江漢村等一大批優秀的里份都在這一時期產生,在這些里份中,不同風格的建築房屋,中式石庫門、土庫門、歐式小洋樓以及中西合璧的門樓應有盡有。石庫門的門頭裝飾大多採用傳統的花鳥蟲魚圖案,高雅而不失富貴氣派。住宅內的局部裝飾也很細緻,一些木製門窗為格子窗,窗子下半截鑲條環板,做工精細,花心及腰華板的裝飾採用中國傳統的建築花飾圖案,精緻的木欄桿體現出傳統民居精巧、素雅的裝修風格。這些不同風格的建築特點構成了里份的建築文化,也構成了一段歷史的記憶。

衰敗時期

近代里份的衰退(1938—1949年)
1938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全中國處於動盪不安的境地,到1949年武漢解放前夕,武漢的里份建設處於完全停滯的狀態,不但沒有新的建築產生,反而被炮火摧毀近萬幢建築,同時為了適應備戰的特殊狀態,大量的簡易棚戶房又開始出現。到1949年武漢共200多條里份,里份建築3000多棟,是老漢口商業區民居和商鋪合而為一的獨特市井景觀。

動盪時期

現代里份的改造(1950—至今)
從建國後至今,它經歷了和中國其他歷史性的文化名城、名街相似的保護經歷,有保護的吶喊和切實的措施,但事實卻不容樂觀,1949年尚存的208條里份到2001年僅剩下140多條了,連武漢最大的里份華中里也在短短的半年時間裡被全部拆除。

分布範圍

漢口開埠後的19世紀末,至1949年全市共建有里份208個,房屋達3294棟,其建築面積約為300萬平方米。

里份在武漢三鎮都有,由於漢口在近代發展最為迅速,里份的分布以漢口最為集中,建築成就、價值也最高,主要分布在漢口的江岸區、江漢區。

武昌區沿江地段也比較密集。

建築分類

武漢里份大體可以分為幾種:一部分為市民自發建設的,這種里份規劃較差,房子狹小,多用木結構,生活設施不完善,但也最具市民味,如原漢正街的滿春里;

一部分為一些富商合力出資建設,有點早期房地產開發的意味。這些里份規劃較好,建築多為二層小樓,外觀整齊,里份內的通道寬敞,生活設施齊備,如車站路友益街附近的太平里、新成里,里份內房屋為單元聯排式,中間是堂屋,側面是正房,後面有樓梯及廚房,有的還有後院;

五口通商後,漢口成了洋人租界所在地,得現代西方文明風氣之先,又形成了一些洋派的里份,如一元路上的坤厚里,由紅、黑兩色磚建成的兩層小樓,樓層很高,有典型的歐式風格。

相關數據

據有關部門統計,1949年武漢有里份208條,1996年只有140條,1998年110條。武漢里份正在逐年縮減。實際上,有關部門早已確定了里份的文化價值,1993年,大陸坊、同興里、江漢村就被武漢市政府定為二級保護建築項目。

著名里份

德興里

原名長興里,在車站路。2層磚木結構,計36棟,繫上海浙江財團劉怡得及曾任兩廣總督袁海觀等於1901年修建,1921年改修,義品洋行設計,康生記營造廠營造。
聯保里
建於20世紀20年代,位於老漢口江漢路與前進五路之間,占地1.1萬平方米,是融合了西方建築藝術的中國近代優秀里分。它全長230米,里分中間是4米寬的過道、兩邊為30棟2-3層高的老房子。
三得里
兩層磚木結構112棟,繫上海浙江財團劉怡德等於1901年來漢興建,分南`北里,全系住宅,北里由明昌裕木廠承建。
輔堂里
在車站路,建於1902年,,2層磚木結構,計102棟,占地829方丈,系俄商新泰等廠買辦劉輔堂於1902年所建,1905年建成。
平安里
在友益街,系北京天主堂1912年委託義品洋行代建,共建有2層磚木結構住宅21棟,1917年在平安里口又興建一棟二進帶木梯式假三層洋房。

篤安里
在花樓街,建於1908年,磚木結構,2層。劉耀庭投資興建。
厚生里
在民生路下首,民國三年系官錢局招標,由漢興盛承建35棟半二層磚木結構住宅,占地180方丈。1914年建成。
坤厚里
在漢口一元路。1913年建造。系2層磚木結構住宅,漢興昌營造廠營造,系買辦楊坤山`黃厚卿產業。
永康里
在江漢路水塔,建於1914年,廣榮興營造,二層磚木結構,60 棟,江西周五常建 ,周以此為中心,修建於中山大道兩邊店鋪及住宅一乾棟,為當時武漢房建之最。
三分里、四成里
江漢路,2層磚木 結構,上海財團蔣廣昌`彭慶余合建,1914---1918年,義品洋行設計,漢合順營造營造。
保全里、保和里
江漢路。江浙財團桑鐵柵於1914--1918年建造,2層磚木結構計124棟和100棟,義品洋行設計,陳茂盛營造廠營造。
慶安里
華清街下首,建於1915年。法商立興洋行 包與康生記營造廠承建,2層磚木結構,200棟。
昌年裡
一元路上首,建於1917年。2層磚木結構26棟,德商美最時洋行買辦王柏年於1917---1925年建造。
德潤里
南京路下,建於1917年,2層磚木結構90棟,占地821市方,系安利英洋行買辦蔣沛霖於1917--1925年建造。
永貴里
車站路下首,建於1917年,2層磚木結構8棟,系和記洋行買辦韓永青建造,漢興昌營造廠營造。
坤元里
民生路,建於1917年,2層磚木結構,1917--1925年建造,楊坤山建造,漢興昌營造廠營造。
輔仁里
蘭陵路,建於1917年,2層磚木結構29棟,系阜昌洋行買辦劉子敬建造永茂隆營造廠營造。
輔義里
黃石路,建於1917年,2層磚木結構60棟,廣興榮營造廠營造,劉子敬建造,1927年中宣部在此。
積慶里
六渡橋。全里呈“豐”形,2層磚木結構60棟,漢興昌營造。
方正里
花樓街。2層磚木結構55棟,劉輔堂建造。
誠昌里
合作路。2層磚木結構10棟,楊漢昌營造廠營造。
同仁里
2層磚木結構20棟,漢興昌營造廠營造。
太平里
友誼街,2層磚木結構36棟,義品洋行建造。
公德里
車站路,1924年建造。系法駐漢領事公德氏年老退休後委託義品洋行代建,2層磚木結構12棟,景明洋行吳必明設計,康生記營造廠營造,占地2072平方米。
延慶里
二耀小路,1933年建造。原名四美里,2層磚木結構38棟,由鍾恆記營造廠鍾延生向安利英洋行租地自建。
漢安里
北京路,1925年建造。鹽業銀行建造,2層磚木結構23棟,三層混合結構7棟,漢合順營造。
永安里
南洋大樓,1928年建造。2層磚木結構住宅4棟,楊道明設計,宋祥泰營造。
延昌里
勝利街,揚子街。1932年建造。2層磚木結構20棟,由鍾恆記營造廠鍾延生向天主堂租地自建。
東山里
江漢二路,系浙江人謝有標所建,建大小房屋8棟,全系磚木結構,鍾恆記營造。1930年建造。
聯怡里
天津路,北京路。1931年建造。2層磚木結構32棟,阮順興營造
首善里
岳飛街,1931年建造。2層磚木結構,廣大昌營造。
蘭陵村
蘭陵路,1933年建造。村內兩開間住宅4棟,街面三層樓房8棟,磚木結構,漢昌濟營造廠營造。
公興里
橋口,1934年建造。2層磚木結構54棟,武昌協成土木建築廠。
濟眾里
瑞祥路,1933年建造。2層磚木結構25棟,民生營造廠營造。
新成里
友誼街,人民劇院上,1937年建造。系韓忠安`何成睿`齊幼臣`何鹿堂所建,2層磚木結構30棟,漢喊昌營造。
同德里
漢水街,1939年建造。2層磚木結構12棟,胡森記營造廠營造。
榮華村
武勝路,1941年建造。2層磚木結構10棟,胡森記營造廠營造。
文華村
勝利街,1946年建造。2層磚木結構13棟, 李洪發營造廠營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