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操·琅然

醉翁操·琅然

《醉翁操·琅然》作者為蘇軾,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醉翁操·琅然,沈遵創作,蘇軾始創為填詞。此作是為琴曲《醉翁操》所譜寫的一首詞。醉翁,即歐陽修。

醉翁操·琅然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
嘉佑二午(1057)進士,任福昌縣主簿、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召直史館。神宗元豐二年(1079)知湖州時,以訕謗系御史台獄,三年貶黃州團練使,築室於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後量移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還朝,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九年,又被劾奏譏斥先朝,遠貶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歸,卒於常州。著有《東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原文

醉翁操
琅琊幽谷,山水奇麗,泉鳴空澗,若中音會,醉翁喜之,把酒臨聽,輒欣然忘歸。既去十餘年,而好奇之士沈遵聞之往游,以琴寫其聲,曰《醉翁操》,節奏疏宕而音指華暢,知琴者以為絕倫。然有其聲而無其辭。翁雖為作歌,而與琴聲不合。又依《楚詞》作《醉翁引》,好事者亦倚其辭以制曲。雖粗合韻度而琴聲為詞所繩的,非天成也。後三十餘年,翁既捐館舍,遵亦沒久矣。有廬山玉澗道人崔閒,特妙於琴,恨此曲之無詞,乃譜其聲,而請於東坡居士以補之雲。
琅然,清圓,誰彈,響空山。無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風露娟娟,人未眠。荷蕢過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賢。醉翁嘯詠,聲和流泉。醉翁去後,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時而童顛,水有時而回川。思翁無歲年,翁今為飛仙。此意在人間,試聽徽外三兩弦。

詞牌知識

琴曲,屬“正宮”。沈遵創作,蘇軾始創為填詞。其序云:“琅琊幽谷,山川奇麗,泉鳴空澗,若中音會。醉翁喜之,把酒臨聽,輒欣然忘歸。既去十餘年,而好奇之士沈遵聞之往游,以琴寫其聲,曰《醉翁操》,節奏疏宕,而音指華暢,知琴者以為絕倫。然其有聲而無其辭,翁雖為作歌,而與琴聲不合。又依《楚辭》作《醉翁引》,好事者亦倚其辭以制曲。雖粗合韻度,而琴聲為詞所繩約,非天成也。後三十餘年,翁既捐館舍,遵亦沒久矣。有廬山玉澗道人崔閒,特妙於琴。恨此曲之無詞,乃譜其聲。而請東坡居士以補之雲。”(見《東坡樂府》卷二)九十一字,前片十平韻,後片七平韻,一仄韻。
【定格】
平平(韻),平平(韻),平平(韻)。
仄平平(韻),平平(韻),平平仄平平平平(韻)。
仄平平仄平平(韻),平仄平(韻)。
仄仄仄平平(韻),仄仄平仄平仄平(韻)。
仄平仄仄,平仄平平(韻)。
仄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同部仄韻)(若為平當韻)。
平仄平平平平(韻),仄仄平平平平(韻),平平平仄平(韻)。
平平平平平(韻),仄仄仄平平(韻),仄平平仄仄平平(韻)。
最初的詞譜和後來的有所變化:
仄平(韻),
平平(韻),
平平(韻),
仄平平(韻)。
平平(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仄平平仄平平(韻),
平仄平(韻)。
平仄仄平平(韻),
平仄平仄平仄平(韻)。
仄平仄仄,
仄平平平(韻)。
仄平仄仄,
平仄平仄平平(韻)。
平仄平仄平平(韻),
仄平仄平平(韻)。
平平平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韻)。
仄仄仄平平(韻),
仄平平仄仄平平(韻)。
另載<詞學全書>內(醉翁操)雖與上蘇軾詞同但詞譜卻不一樣,但有註:"怨字葉平"字樣,句式也有出入。
此本琴曲,所以蘇詞不載,自辛稼軒編入詞中,復遂沿為詞調,在宋人中,亦只有辛詞一首可校。此詞以元、寒、刪、先四韻同用,辛詞以東、冬、江三韻同用,猶遵古韻,填者審之。 按,辛詞,前段第六句“人心與我兮誰同”,我字仄聲;第七、八句“湛湛千里之江,上有楓”,下湛字、上字俱仄聲;第九、十句“噫送子於東,望君之門兮九重”,噫字、君字、門字俱平聲;後段第四句“或一朝兮取封”,或字仄聲;第五句“昔與游兮皆童”,昔字仄聲;第七句“一魚兮一龍”,上一字仄聲;第九、十句“噫命與時逢,子之所食兮萬鍾”,噫字平聲,所字仄聲。譜內可平可仄據此。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

賞析

此作是為琴曲《醉翁操》所譜寫的一首詞。醉翁,即歐陽修。《醉翁操》,是太常博士沈遵據歐公慶曆中謫守滁州時在琅琊幽谷所聞天籟之聲,以琴寫之,譜制而成的琴曲。蘇軾此詞,即是專門為這一天生絕妙之曲譜寫的。詞中寫鳴泉及其和聲,能將無形之聲寫得真實可感,足見詞人對於大自然造化之工的深切體驗。
詞的上片寫流泉之自然聲響及其感人效果。“琅然,清圓,誰彈,響空山”。四句為鳴泉飛瀑之所謂聲若環佩,創造出一個美好意境。琅然,乃玉聲。《楚辭·九歌》曰:“撫長劍兮玉珥,璆鏘鳴兮琳琅。”此用以狀流泉之聲響。清圓兩字,這裡是用來說泉聲的清越圓轉。在這十分幽靜的山谷中,是誰彈奏起這一絕妙的樂曲?如此以來,動靜之趣立現。
“無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是對上面設問的回答:這是天地間自然生成的絕妙樂曲。這一絕妙的樂曲,很少有人能得其妙趣,只有醉翁歐陽修能於醉中理解其天然妙趣。此句依然是寫流泉聲響之無限美妙。“月明風露娟娟,人未眠。”從聲響所產生的巨大感人效果來寫流泉聲響之美妙:在此明月之夜,人們因為受此美妙樂曲所陶醉,遲遲未能入眠。“荷蕢過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賢。”二句說這一樂曲如何打動了荷蕢者。詞作將此流泉之聲響比作孫子之擊磬聲,用荷蕢者對擊磬聲的評價,頌揚流泉之自然聲響。
下片寫醉翁的嘯詠聲及琴曲聲。“醉翁嘯詠,聲和流泉。”二句照應上片之只有醉翁歐陽修才能得其天然妙趣的意思。寫歐陽修曾作醉翁亭於滁州,在琅琊幽谷聽鳴泉,且嘯且詠,樂而忘還,天籟人籟,完全融為一體。“醉翁去後,空有朝吟夜怨。”說醉翁離開滁州,流泉失去知音,只留下自然聲響,但此自然聲響,朝夕吟詠,似帶有怨恨情緒。“山有時而童顛,水有時而回川。”說時光流轉,山川變換,琅琊諸峰,林壑尤美,並非永遠保持原狀。童顛,指山無草木。而水,同樣也不是永遠朝著一個方向往前流動的。這句的意思是,琅琊幽谷之鳴泉也就不可能完美地保留下來。“思翁無歲年,翁今為飛仙。”說,山川變換,人事變換,人們因鳴泉而念及醉翁,而醉翁卻已化仙而去。此處用“飛仙”之典,謂醉翁化為飛仙,一去不復返,鳴泉之美妙,也就再也無人聆賞了。
結句“此意在人間,試聽徽外三兩弦”說,鳴泉雖不復存在,醉翁也已化為飛仙,但鳴泉之美妙樂曲,醉翁所追求之絕妙意境,卻仍然留在人間。詞作最後將著眼點落在琴聲上,突出了全詞的主旨。
這首詞句式及字聲配搭非常奇特。開頭四句,“琅然,清圓,誰彈,響空山。”只有一個仄聲字(“響”),其餘都是平聲。接著二句亦然。這樣的安排,與此曲所屬宮調有關。同時,上下兩結句作七言拗句,也是特意安排的。故鄭文焯曰:“讀此詞,髯蘇之深於律可知。”(《鄭文焯手批〈東坡樂府〉》)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