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通濤

鄭通濤

鄭通濤(澳大利亞雙博士、博士生導師),澳大利亞歸國華僑,著名語言學、計算機科學專家。生於1955年6月,福建漳州人,現被聘為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院長、廈門大學國際學院院長、國家漢辦孔子學院總部漢語國際推廣南方基地主任。

工作職責

從事對外漢語教學與傳播、漢語國際推廣、人工智慧、社會語言學、對外漢語網路教學以及計算機與語言學交叉研究;負責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和廈門大學國際學院的管理工作;國家漢辦/孔子學院總部下設的廈門大學漢語國際推廣南方基地的管理工作。

目前擔任的社會職務

世界漢語教學學會理事,德國特里爾大學孔子學院理事,福建省海外交流協會理事,中央教科所高級參事,教育部中國留學服務中心“英國高等教育文憑項目”諮詢專家組組長,美國《計算機技術教育雜誌》國際編委,澳大利亞聯邦藝術理事會創作基金評審。中央教科所高級參事,蓋.爾班那政府律師事務所高級顧問;美國《計算機技術教育雜誌》 國際編輯;美國 《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雜誌》評審;受聘為美國 《世界信息資源管理委員會》IRMA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Association ) 1999-2006年組委會成員,負責審查每年國際會議論文、組織有關書籍出版、大百科全書編輯等工作;學術期刊《海外華文教育》、《國際漢語學報》主編。

教育及工作經歷

早年從廈門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師從著名語言學家黃典誠先生。後從澳大利亞國防學院獲得碩士學位,從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獲語言學博士學位,從澳大利亞坎培拉大學獲計算機博士學位。
留學期間,在國外的18年先後任教於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澳大利亞坎培拉大學、澳大利亞國防學院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講授中國文化語言、計算機科學及機輔教學等課程,擔任過澳大利亞前總理、現外交部長陸克文的中文教師。
在國外留學期間從事計算機與語言學交叉研究.為澳大利亞國防部設計“陸軍調動系統 (Army Removal System)”,為澳大利亞國防學院設計“澳大利亞國防學院辦公無紙化系統”,為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設計“漢語教學輔助系統” 和“漢語網路教學系統”。 擔任過5年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國會中國顧問,為國會及上議院與中國教育文化交流提供諮詢。

文獻參考

用“吃苦”的精神做教育

——訪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院長鄭通濤
(謝筱倩,羅彥鵬)
編者按 採訪鄭通濤之前,記者和這位教育工作者有過多次的探討和交流,雖然在華文教育和漢推工作上,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和國際學院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對於如何真正落實國家漢辦的具體工作,鄭通濤還是非常務實和謹慎。在這位上過山、下過鄉的知識分子眼裡,做教育必須具備吃苦的精神。
鄭通濤: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語言學博士、 澳大利亞坎培拉大學計算機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人工智慧中模式識別計算機輔助教學與語言教學,社會語言學,話語分析
主要學術成果:主持過《澳大利亞陸軍調動系統》、《大學自動化辦公系統》、《澳大利亞大學外語網路教學系統》等的開發。出版了4本書及40多篇文章。研究文章有10多篇被SCI、EI、ISTP所收錄。

父愛如山 指引方向

都說父愛如山,這句話一點也不假,在鄭通濤眼裡,正是父親的無私和善良指引了孩子們一條光明的成功之路。回憶起父親的教育和嚴厲,鄭通濤說,父親鄭傑是一位管理幹部,負責全漳州60多個輕工業企業的規劃和發展,工作忙碌但責任心很強。“小時候我們家很窮,一個月就靠父親48元的工資養育全家8口人,雖然父親工作不錯,但他從不謀取國家利益,並且一再教育我們要正直。”家裡的清貧讓鄭通濤很早就懂得幫助照顧弟弟妹妹,也讓這個貧困但溫馨的家庭更加團結。“她學習成績一直很好,但因為沒錢,姐姐只念到國中便被迫輟學,記得當時我們常常用地瓜葉來充飢,不僅口感粗糙而且十分苦澀。甚至有一段時間,為了節約開銷,我們還用炒過的鹽巴來下飯。”儘管生活清貧,但兄弟姐妹之間的感情卻很好,整個家庭團結、樂觀。父親對孩子們的另一個影響就是勤奮和堅持,雖然工作很忙,但生活的擔子並沒有壓垮他的學習意志,“我記得父親工作之餘一直堅持自學,晚上我們都睡了,他還在看書,父親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知識改變人生。”鄭傑的好學沒有白費,他的上進不僅使工作有了很大的起色,而且也深深影響了妻子和兒女,“父親一有時間就非常關心我們的學習和生活,有時候中午回家,他飯也顧不上吃就先檢查我們的作業,還親自給我們剪指甲,教育我們要乾淨做人,清白做事。”回憶起父親的榜樣力量,鄭通濤頗有感觸,“現在我們6個兄弟姐妹個個都有了很好的工作,弟弟不僅在吉林大學念完了博士,還在中央擔任了重要的職位,這些都得益於父親當年深深的影響。”

知青生活磨礪出敢於吃苦的性格

十四歲那年,為了回響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號召,鄭通濤被分配到山區插隊。知青生活給了鄭通濤很大的磨礪,回憶起一次受傷的經歷,他說:“有一次跟同伴上山扛石材,走到半山腰,我突然踩到一茬被削過的鋒利竹子,霎時間巨痛傳遍全身,血從傷口不住地流出來。當時我的第一個念頭就是堅持站穩自己的位置,決不能因為疼痛而放手。”年僅十四歲的鄭通濤清楚,肩上的石材有上百斤重,而旁邊便是懸崖峭壁,若是他一鬆手,同伴便有滑落山谷的危險。於是,鄭通濤忍住鑽心的劇痛,拖著一路的血跡撐到了山下。由於傷口太深,加上村裡面衛生條件簡陋,他足足躺了一個月才能下床。鄭通濤的堅持和毅力讓同伴們很是感動,也讓小小年紀的他就感受到了責任的重要。
“十四五歲,正是長身體和汲取知識的大好時光,但那時知青生活條件的艱苦卻讓很多人對學習望而卻步。我們每天要勞動十多個小時,晚上休息的時候已經非常疲憊了,這種條件下要堅持學習非常艱難。”也正是因為艱難,許多知青都放棄了對學業的追求,但是鄭通濤卻一直保留著求學的精神。白天出工回來,他堅持挑燈夜讀,碰到不懂的地方還特意到村里或學校請教知識豐富的老先生。“即便這樣,我並沒有影響日常的勞動,打稻穀、趕野豬、扛石頭、忙收割幾乎所有的農活我都完成得很好,公社給我的評價也很高。”鄭通濤的勤勞和好學贏得了全村人的讚賞,恢復高考那一年,他被大隊推薦上了大學。“五年的知青生活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筆財富,因為吃過苦,所以現在遇到困難不會輕易動搖。而敢於吃苦也養成了我堅強、樂觀的性格。”

學習 學習 再學習

說起鄭通濤讀過的專業,可能會讓人困惑不解。“我在國內讀的是語言學,到國外卻進修了計算機專業,還曾學習心理學。”鄭通濤解釋,之所以學習其它專業,都是為語言教育工作服務。“在進行語言教育的研究時,經常要做一些實驗。藉助計算機技術,不僅能夠更好地完成我語言學研究的課題,而且能夠更準確和深入地分析我所需要研究的領域。”有付出就有收穫。通過研究鄭通濤發現,學習不同的語言,各國學習者採用的方法和習慣是不一樣的,比如中國人學習漢語,是結合視覺和聽覺一同學習,視覺的學習不僅可以幫助有效地記憶生詞的寫法,還有利於記憶生詞的意義;而外國人學習英文則大不相同,他們主要是以以聽覺為主,視覺為輔。這樣的研究對於推廣華文教育和漢語教學都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一直以來我都在探索如何提高外國學者的中文學習水平,比如一個以英語為母語的學生要學習漢語,應該採用那些方法提高他的視覺刺激等。並把這些科研成果運用到海外教育學院的實際教學中去。”也許正是鄭通濤的努力和專業,讓他從海外教育學院開辦至今,不斷樹立學院新的目標,取得一個又一個漢語推廣工作上的優異成績。

求學海外 情系祖國

在海外的留學經歷並沒有讓鄭通濤停下腳步,在取得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語言學博士和澳大利亞坎培拉大學計算機博士之後,鄭通濤被推薦到多所大學任教。“我曾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澳大利亞坎培拉大學、澳大利亞國防學院和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都講授過中國文化語言、計算機科學及機輔教學等課程,還兼任過5年的澳大利亞國會中國問題顧問,以及澳中友好協會理事,為澳大利亞方面提供中國文化教育方面的訊息和交流。”海外的經歷讓鄭通濤結識了很多國際友人,他的熱心和積極也促成了澳大利亞和國內政府部門及學校的多個考察交流項目,增進了澳大利亞與中國方面的相互了解。然而在與友人的來往中,他卻經常要為澄清國內的一些真相而爭辯。由於國外媒體對中國的片面報導,使得很多人對中國存有偏見。每當遇到這種情況,鄭通濤總會站出來,據理力爭,以維護國家的形象。他說留學生在國外,更應該有愛國的意識,因為你是代表著祖國。

情歸鷺島 回報社會

2004年,鄭通濤回到了哺育他的母校廈門大學。在擔任高校教授的同時接任了海外教育學院院長一職。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是我國最早開展對外教育的機構,同時也是國家漢辦支持周邊國家漢語教學重點院校跟國務院僑辦的重要華文教育基地,為海外和港澳地區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各層次的華文人才。講到自己熱愛的學院,鄭通濤自豪地說,海外教育學院這個名字還是廈大首創的。當時同類院校還有國際學院之類的名字,但即便是學校有招收港澳台學生,也不能歸類到“國際”的範疇。後來經過學校老師的討論,想出了海外教育學院這個準確的名字。果不其然,這個名字後來便得到了同類院校的效仿。“當然,名字的效仿不是我們的目標,我們希望承擔更多的責任。我們海外教育學院擁有全國唯一的網路華文課件拍攝基地,在孔子學院工作的開展上也不遺餘力。這些都是我們的優勢,也是我們更看重的責任。”鄭通濤說。

主要著作

1.《漢語話語言談標誌的理論及個例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2009;
2.《中國文化論叢》,海風出版社,福州,2000;
3.《漢字起源一元說之質疑》 新加坡 : 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 1993.
4.《語言生態學初探》,廈門大學出版社,1985;

學術論文

近年國內發表主要論文

社會語言學視角下的對外漢語教學改革 《海外華文教育》2011年9月第3期
“國外漢語教師教材培訓”特色及啟示 《海外華文教育》 2011年3月第1期
構建孔子學院全球教學管理平台模式研究《國際漢語學報》2011年第1輯第2卷 
EDU2.0時代華文教學平台構建探討 《國際漢語學報》2010年第1輯第1卷
2010孔子學院外方院長高級研修班記實《海外華文教育》2010年第3期
華文教育:漢語言教學與中華文化傳播的協奏曲《海外華文教育》2010年第2期
國別化:對外漢語教材編寫的趨勢《海外華文教育》2010年第1期
對外漢語網路教學平台的技術與套用 《海外華文教育》2006年第1期(廈門市第七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中國新建理工大學改革與發展的一些思路 《廈門理工學院學報》2005,04
建立對外漢語網路教學平台 《海外華文教育》 2004年第4期
閩南文化以及閩南文化的研究方法《閩都文化研究》2004,01(廈門市第七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略談廖蕾夫的《隔壁親家》方言運用的鮮活性 《台灣研究集刊》1986,03
語言的相關性原則—《語言生態學初探》之一《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5,04
模糊語言與模糊心理 《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4,04

近年國外發表主要論文

1.Fuzzy nearest prototype classifier applied to speaker indentification[C].Greece:Proceedings of the European symposium on Intelligent techniques(ESIT' 99),1999. DAT T,MICHAEL W,ZHENG Tongtao.
2.State mixture modelling applied to speech and speaker recognition, Journal of 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 20, (11-13) pp. 1449-1456. ISSN 0167-8655 (1999)Tran, D and Wagner, M and Zheng, T
3.A Fuzzy Approach to Statistical Models in Speech and Speaker Recognition, Proceedings of the FUZZ-IEEE'99 Conference, 1999, Korea, pp. 1275-1280. (1999)Tran, D and Wagner, M and Zheng, T
4. The Passage to China: Protocols, Culture and Language for Business, Calico Journal, 16, (4) pp. 614-623 (1999)
5.A study of Chinese culture: the origins of Chinese culture and its aesthetic features, Haifeng Publishing House, Fuzhou, pp. 282. ISBN 7-80597-226-5/g.8 (1999)
6.Characteristics of Australian Political Language Rhetoric:Tactics of gaining support and shirking responsibility. Sweden.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4 EJ ISSN 1404-1634 (2000)
7.Proposal: new Novel: Dreams of Gold,Australia Council for the Arts, 1 (2000)
8.Current Developments of Chinese Internet and the emerging of Virtual Chinese Internet Culture Proceedings of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 Conference, 4-6 December 2000, University of Wollongong University of Newcastle EJ (2001),UK:Newcastle
9.Tell Me More Chinese, CALICO Journal, Volume 21 Number 3, pp. 671-680 2002
10.Beginning Chinese (Mandarin), CALICO, 8/00, (8) pp. 1-9 (2000) Zheng, T,
11.The Nine Songs: its mystery and the Forming of the Chinese Nation,2002,Australia
12.Issues related to visual and phonological channel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2004,USA.
13. Designing On-line Chinese Language Courses: New Roles for Educators Journal of Technology Education 2005,4.

近期會議報告

1.2011第二屆中國(湖南)教育博覽會(長沙):《留學怎樣躲開“野雞大學”和假文憑》
2.第十五屆中國國際教育巡迴展暨2010年中國留學論壇之課程差異對跨境學生流動的影響分論壇(北京):中國學生需要海外視野
3.出國留學與精英二代培養專題論壇:《精英二代需要有國際經歷》
4. 第三屆中國模糊語言學術研討會:國外英漢語言的研究及套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