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板橋外傳》

《鄭板橋外傳》

《鄭板橋外傳》講述清乾隆年間,藝壇怪才鄭板橋(劉佩琦飾)得官七品,前往山東濰縣任縣令,開始了他為官七年的悲歡故事。

基本信息

【演員】

《鄭板橋外傳》鄭板橋外傳
劉佩琦 唐國強 呂齊 塗凌

劇情梗概

清乾隆年間,藝壇怪才鄭板橋(劉佩琦飾)得官七品,前往山東濰縣任縣令,開始了他為官七年的悲歡故事....
濰縣是山東首富之縣,盛產海鹽。以大鹽商安儀泰(呂齊飾)為首的劣紳稱霸一方,加之近年來水患肆虐,天災人禍,民不聊生。鄭板橋急於體恤民情,令隨從賈墨(唐堂飾)坐轎赴任,自己則微服出訪。一進城正遇上安儀泰的手下--米店老闆(牛奔飾)作惡,鄭板橋手無縛雞之力卻欲路見不平,招致暴打。鄭板橋忍著痛將計就計,以審拴馬石為升堂第一案,米店老闆被迫答應設粥棚濟災民。捐官五品的安儀泰聞訊十分惱怒,將次米充好米,引起災民在米店門前戴枷示眾,而枷卻是由宣紙做成,上面繪有板橋親筆蘭竹,一時間引得觀者接踵,致使米店無法開張,安儀泰又輸一著。
服侍過四任縣令的師爺(張毅飾)見鄭板橋只顧黎民,不顧官場往來,便暗中幫他打點,將替賈墨說媒的銀兩及從鄭夫人饒五娘(塗凌飾)處搜羅到的板橋字畫奉於巡撫,才平了上司怪罪之心;如法炮製又去籠絡安儀泰,安儀泰就坡下驢,反贈鄭板橋二百兩紋銀,師爺見狀將錢俏悄私吞。
米店老闆四處放風,說濰縣縣令施粥賑災,想引來更多災民,給鄭板橋出難題。不料安儀泰眼看民多粥少,恐對自己不利,只好忍痛多搭粥棚,放糧民眾。米店老闆“投機”不成,反蝕了一把米,悶悶不樂。
鄭板橋欲開倉濟貧,卻無奈財政赤字大多,於是他憑藉給鄉紳陪罪之名,讓安儀泰等人按財產數額攤派修城銀兩,又組織災民修城,按勞取酬,以工代賬。一時間劣紳喊苦,百姓稱快。新官上任三把火,繼施粥。修城之後,鄭板橋又開始懲治私鹽販子。安儀泰假意回響被拆穿後,設毒計。造成工地傷亡。亡者正是板橋的紅顏知己招哥之父。招哥抬棺喊冤,鄭板橋舉板自懲,砸傷腳面。
鄭板橋屢次得罪濰縣鄉紳,又不擅逢迎上層,且因越級報災被勒令停查私鹽,閉門思過。鄭板橋不甘心受人冷落,饒夫人出主意說,不妨進京找找以前因書畫結交的王爺給通融一下。好面子的鄭板橋半推半就,在大文友金農(孫樹林飾)的陪伴下,以“六分半書”在京城辦了畫展,附庸風雅的權貴紛紛請他題字作畫,連皇上也賞了鄭板橋一隻玉碗。官復原職的鄭板橋意氣風發,家家種竹、戶戶養牛的一時風光只是表面現象,而此時正得意的鄭板橋已經聽不進忠言勸諫,與老友金農也不歡而散。鄭板橋文人得志,官氣十足,又因聖上宣他為書畫使伴駕泰山,大喜過望之後他把《新政八條》更名為《治國方略》,呈獻乾隆。乾隆看後,淡淡一句“字還不錯”,將鄭板橋轟了下山。
此刻鄭板橋幡然醒悟,即便自己再有心盡忠,才高八斗,在皇上眼裡也不過是個書生,百無一用。他回到家中痛哭失聲,決心掛冠而去,不貪富貴的饒夫人非常高興,她說願隨夫君歸鄉。鄭板橋臨走前,為濰縣百姓做了最後一件事,開倉放糧,隨後飄然而去,大堂案上惟留一個橫幅:難得糊塗……

鄭板橋生平

《鄭板橋外傳》《鄭板橋外傳》

鄭板橋(1693.11.22-1765.1.22),即鄭燮,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生於1693年,卒於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之一,其詩、書、畫世稱“三絕”,畫擅蘭竹。

板橋先世,三代都是讀書人,曾祖新萬,庠(xiang)生;祖父清之,儒官,父立本,字立庵,廩(lin)生。

1693年癸酉,康熙三十二年十月二十五日生於興化城東門古板橋。4歲,母汪夫人去世;5歲父繼聚郝夫人。14歲繼母郝夫人卒。少時讀書真州毛家橋約於是年前後,20歲從興化前輩陸種園先生寫詞。23歲與周邑人徐氏成婚,24歲中秀才,26歲開始教館。30歲父鄭立庵卒,31歲約於本年賣畫揚州,陸續約十年時間。其子亦約於本年夭折。39歲1731年辛亥雍正九年,妻徐氏卒。40歲,1732年,壬子雍正十年,秋赴南京參加鄉試,中舉人,作《得南闈捷音》,43歲,雍正十三年二月,揚州北郊與饒五姑娘定情,題《西江月》一闕。

44歲,1736丙辰,乾隆元年,二月至三月,在京應考,中二甲第八十八名進士。45歲,乳母費氏卒,復得程羽宸資助,納饒氏。50歲,1742壬戌,乾隆七年,春為范縣縣令,兼暑朝城縣。52歲妾饒氏生子。54歲由范縣改任濰縣,連任七年。60歲年底,卸去縣官職務。

63歲與李禪、李方膺合作《三友圖》。

73歲4月作《竹石圖》,5月3日作《修竹新篁圖》。1765年乙酉之年(乾隆三十年)的十二月十二日,病逝於興化城內升仙盪畔擁綠園中,身後無子,以鄭墨之子鄭田過繼,葬子城東之管阮莊(今大垛鎮管阮村)。

板橋《閒居》云:“荊妻拭硯磨新墨,弱女持箋學楷書”。傳說板橋學書,夜間誤以指在徐氏體膚上畢恭畢敬練習,徐氏云:“人各有體”。這句話觸動了板橋,於是從古人的書體中學一半,撇一半,創立了“六分半書”。

《七歌》述徐氏生二女一子,30歲後又一女。

在雍正十年,即公元1732年,鄭板橋在朋友們的幫助下,去應試,結果中了舉人。在乾隆元年即1736年又中了進士,五年之後被任命為山東范縣縣令。范縣地處黃河北岸,有十萬人口,而縣城裡卻只有四五十戶人家,還不如一個村子大。上任的第一天,鄭板橋就出了個怪招:讓人把縣衙的牆壁打了許多的洞。別人不解,去問他,他說這是出出前任官的惡習和俗氣。

五年之後,鄭板橋調任山東濰縣縣令。為了接近百姓,他每次出巡都不打“迴避”和“肅靜”牌子,不許鳴鑼開道。有時還穿著布衣草鞋,微服訪貧問苦。有一次夜裡出去,聽到有間茅草屋裡傳出陣陣讀書聲。一看原來是一個叫韓夢周的貧困青年在苦讀。鄭板橋就拿出自己的銀子資助他,後來韓夢周參加科舉考試中了進士。

《鄭板橋外傳》《鄭板橋外傳》
鄭板橋因為失去了獨子,他總是經常尋訪孤兒,然後傾力相助。縣學裡的孩子放學碰上雨天不能回家,他就讓人給送飯,又想到孩子們走泥路容易壞鞋,就讓人找些舊鞋送給他們。

在遇到災荒時,鄭板橋都具實呈報,力請救濟百姓。他還責令富戶輪流舍粥供饑民餬口。他還帶頭捐出自己的俸祿。他刻了一方圖章明志:“恨不得填滿普天飢債”。在災情嚴重時,他毅然決定開官倉借糧給百姓應急。下屬們都勸他慎重從事,因為如果沒有上報批准,擅自打開官倉,要受懲處。鄭板橋說:“等批下來百姓早就餓死了,這責任由我一人來承擔!”鄭板橋的果斷救活了很多人。秋後,如果遇上了災年,百姓們無法歸還糧食,鄭板橋乾脆讓人把債券燒了,百姓們都很感謝他這個體恤百姓、愛民如子的清官。

鄭板橋做官不講排場,這也給他帶來一些麻煩。由於他常下鄉體察民情,上級來視察時常找不到他,免不了要責問。在乾隆十七年時濰縣發生了大災害,鄭板橋因為申請救濟而觸怒了上司,結果被罷了官。

臨行前,百姓都來送行,鄭板橋雇了三頭毛驢,一頭自己騎,一頭讓人騎著前邊領路,一頭馱行李。做縣令長達十二年之久,卻清廉如此,送行的人見了都很感動,依依不捨。鄭板橋向濰縣的百姓贈畫留念,畫上題詩一首:
烏紗擲去不為官,囊橐蕭蕭兩袖寒。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漁桿。

從此,鄭板橋回鄉以畫竹為生度過了他貧寒而很有氣節的一生。他一生只畫蘭、竹、石。他認為蘭四時不謝,竹百節長青,石萬古不敗。這正好與他倔強不馴的性格相合。他的畫一般只有幾竿竹、一塊石、幾筆蘭,構圖很簡單,但構思布局卻十分巧妙,用墨的濃淡襯出立體感。竹葉蘭葉都是一筆勾成,雖只有黑色一種,但能讓人感到蘭竹的勃勃生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