鄆[中國漢字]

鄆[中國漢字]
鄆[中國漢字]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鄆是一個漢字,特指地名,在中國山東省。

基本信息

基本字義

● 鄆

(鄆)

yùn

◎ (~城)地名,在中國山東省。

◎ 姓。

◎ (鄆)  

拼音:yùn

繁體字:鄆

部首:阝

部外筆畫:6

總筆畫:8

繁體部首:邑

部外筆畫:6

總筆畫:13

五筆:PLBH

倉頡:BQNL

四角號碼:37527

UniCode:CJK

統一漢字:U+90D3  

詳細字義

◎ 鄆

Yùn

〈名〉

(1) 古地名 [Yun town]

鄆,河內沁水鄉。從邑,軍聲。——《說文》

(2) 春秋魯有二鄆邑:一在今山東省沂水縣北。公元前616年,季孫行父所築。魯莒屢次爭奪,稱“東鄆”。一在今山東省鄆城縣東。公元前588年魯成公所築,稱“西鄆”。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韻會》王問切《正韻》禹問切,音運。魯地名。《春秋·文十二年》城諸及鄆。《注》莒、魯所爭者,以其遠逼外國,故帥師城之。

又《成四年》冬城鄆。《注》公欲叛晉,故城而為備。

又《九年》楚公子嬰齊帥師伐莒,莒潰,楚人入鄆。《注》鄆,莒別邑。

又《十六年》晉人執季孫行父,公還待於鄆。《注》魯西邑東郡廩丘縣有鄆城。

又《襄十二年》莒人伐我東鄙,圍台,季孫宿帥師救台,遂入鄆。

又《昭元年》取鄆。《左傳》趙孟曰:魯、莒爭鄆,為日久矣。

又《二十六年》公至自齊,居於鄆。《六書故》春秋有二鄆,莒在魯東,莒、魯所爭,東鄆也。公待於鄆者,西鄆也。文公城諸及鄆,不聞與莒爭,及成公時,楚伐莒入鄆,則鄆自為莒邑,而四年所城者西鄆也。

又州名。《韻會》古兗州之域,魯附庸國,漢為東平國,隋置鄆州。

又《集韻》河內沁水鄕名。 又姓。《廣韻》魯大夫,食采於鄆,後因氏。

又《集韻》於分切,音雲。義同。  

說文解字

【卷六】【邑部】鄆

河內沁水鄉。從邑軍聲。魯有鄆地。王問切  

說文解字注

河內沁水鄉。河內郡沁水,二志同。今河南懷慶府濟源縣縣東北有故沁水城是也。沁水縣有鄆鄉。從邑。軍聲。王問切。十三部。魯有鄆地。見左氏春秋經,傳。公羊作運。文公十二年,成公九年,襄公十二年,昭公元年之鄆。杜雲。莒別邑。在城陽姑幕縣。此在魯東者也。成公十六年之鄆。杜雲。魯西邑。在東郡廩丘。此在魯西境者也。東鄆當在今山東青州府諸城縣。西鄆在今山東曹州府鄆城縣,有鄆城故城。按此與沛城父有䣙鄉,魯東有䣄戎為一例。別於前義。  

常用詞組

◎ 鄆城 Yùnchéng

[Yuncheng] 縣名,在山東省西南部,北臨黃河,鄰接河南省。  

春秋時期,魯成公四年(前587年)冬,魯國為加強防禦,築城名鄆。這就是鄆城得名的起源和由來。據《春秋·左傳》載:“成公四年冬城鄆。”《鄆城縣誌》述:“周、春秋,魯成公四年冬城鄆。鄆為魯西鄙,地臨曹、衛,嘗聚軍於此,以防侵軼。”又雲“鄆始於春秋。”《說文解字》述:“鄆,從邑,軍聲,魯有鄆地。”唐朝武德四年(621 年)廢東平郡設鄆州,治鄆城。次年置鄆州總管府,轄鄆、濮、兗、戴、曹5 州32 縣。貞觀八年(634 年),因鄆地卑濕,州治遷須昌(今東平東北)。天佑二年(905 年)鄆城縣復名萬安縣,隸鄆州。唐以後,鄆城名稱又多有變動,歸屬也有變化,但大多為州、郡或縣的治所。鄆城西北大楊集肖堌堆文化遺址,出土了陶鬲、石斧等古文物,表明早在三四千年前就有人在此居、發展。商王祖乙,曾遷都至此

方言集匯

◎ 粵語:wan6  

拼音是yun的漢字

拼音是yun的漢字共有68個,如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