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鼠尾

鄂西鼠尾

鄂西鼠尾多年生草本;根莖橫生,稍粗厚,徑不及1厘米,頂端密被宿存的葉鞘。莖直立,不分枝,四棱形,被具腺的疏柔毛。葉有基出葉及莖生葉兩種,葉片均圓心形或卵圓狀心形,先端圓形或驟然漸尖,基部心形或近戟形,葉柄扁平,基出葉柄最長,該植物具有藥用價值

基本信息

簡介

鄂西鼠尾鄂西鼠尾

所屬卷:Salvia L.
所屬科:Labiatae
中文名:鄂西鼠尾
其它中文名:紅秦艽(四川茂汶)。

文獻來源

Salvia maximowicziana Hemsl. (1890); Dunn (1913) et (1915) p. p. ; Levl. (1915-16); Kudo (1929); Stibal (1934).
Salvia fargesii Levl. (1911).

描述欄位

鄂西鼠尾鄂西鼠尾

多年生草本;根莖橫生,稍粗厚,徑不及1厘米,頂端密被宿存的葉鞘。莖直立,高達90厘米,不分枝,四棱形,被具腺的疏柔毛。葉有基出葉及莖生葉兩種,葉片均圓心形或卵圓狀心形,長與寬約6-8(11-12)厘米,先端圓形或驟然漸尖,基部心形或近戟形,邊緣有粗大的圓齒狀牙齒,齒銳尖或稍鈍,有時具重牙齒及小裂片,膜質,上面深綠色,近無毛或略被短硬毛,下面色較淡,有明顯的脈紋;葉柄扁平,基出葉柄最長,長約為葉片2-2.5倍,莖生葉柄漸短,被具腺疏柔毛。輪傘花序通常2花,疏離,排列成疏鬆龐大總狀圓錐花序;苞葉與莖生葉同形,但較小而無柄,苞片披針形或卵圓狀披針形,長3-7毫米,先端長漸尖,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邊緣被具腺疏柔毛;花梗長1-2毫米,與序軸被具腺疏柔毛。花萼鐘形,長約6毫米,外面略被疏柔毛,內面密被微硬伏毛,二唇形,上唇寬三角形,長2.5毫米,寬5毫米,先端具小突尖,下唇與上唇近等長,半裂成2齒,齒三角形,先端具小突尖,果萼增大,長約8毫米,寬1.2厘米,口部十分開張,上唇具3肋,2側肋具狹翅,先端驟然漸尖而略反折,下唇2齒,齒端刺狀,其後略彎曲。花冠黃色,唇片上具紫暈,長約2.2厘米,外面略被微柔毛,內面極疏生小疏柔毛,離基部2.5毫米有水平向的小疏柔毛環,冠筒直伸,微腹狀膨大,至喉部寬達8毫米,冠檐二唇形,上唇微盔狀,卵圓形,長5毫米,寬4毫米,先端微凹,下唇與上唇近等長,3裂,中裂片心形,長3毫米,寬4毫米,先端微凹,基部收縮,邊緣全緣,側裂片小,半圓形或近平截。能育雄蕊伸出花冠,花絲近平伸,扁平,長約5毫米,藥隔長5.5毫米,彎成弧形,上臂長3毫米,下臂長2.5毫米,二下臂先端具橫生的藥室,藥室互相聯合。花柱伸出花冠,先端極不相等2淺裂,後裂片不明顯。花盤前方稍膨大。小堅果倒卵圓形,兩側略扁,長2.5毫米,寬1.5毫米,黃褐色,頂部圓形,基部略尖。花期7-8月。

分布及生境

鄂西鼠尾鄂西鼠尾

大關、彝良,海拔1850米左右的山坡草叢或雜木林下。分布於我國西藏昌都地區(妥壩)、四川西南至西北、東北(城口)、湖北西部、河南(盧氏)、陝西(秦嶺)、甘肅(西固)。

最低海拔:1500
最高海拔:2500
生境:山坡林下,林緣,路旁草叢中
模式采自:湖北房縣
是否栽培:野生
湖北分布:巴東、五峰、興山、神農架、房縣、丹江口、竹山、竹溪

藥用價值

採收加工

春、秋季採挖,去鬚根,曬乾。

藥材性狀

鄂西鼠尾鄂西鼠尾

呈圓錐形,上粗下細,長10cm~20cm,直徑1cm~4cm。表面暗棕紅色。根頭部常由1至數個根莖合著,根部呈辮子狀或扭曲狀,外皮常有部分脫落而呈紅褐色。質鬆脆,易折斷,斷面不平坦,可見淺黃色維管束。氣微弱,味微苦。以條粗壯、色棕紅者為佳。

性味和功用

苦,寒。歸心、肝經。活血祛瘀,止痛消腫,養血安神。用於月經不調,瘕,產後瘀阻疼痛,癰瘡腫毒,心煩失眠,心悸,肝脾腫大,關節疼痛。常用量5g~9g;外用適量熬膏塗或煎水熏洗。無瘀血者慎服。

功用

歸心、肝經。活血祛瘀,止痛消腫,養血安神。用於月經不調,瘕,產後瘀阻疼痛,癰瘡腫毒,心煩失眠,心悸,肝脾腫大,關節疼痛。常用量5g~9g;外用適量熬膏塗或煎水熏洗。無瘀血者慎服。

性味

苦,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