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農業

都市農業

“都市農業”的概念,是五、六十年代由美國的一些經濟學家首先提出來的。都市農業與城郊農業都是依託城市、服務城市、適應城市發展要求,納入城市建設發展戰略和發展規劃建設的農業。它是大都市中、都市郊區和大都市經濟圈以內,以適應現代化都市生存與發展需要而形成的現代農業。都市農業是以生態綠色農業、觀光休閒農業、市場創匯農業、高科技現代農業為標誌,以農業高科技武裝的園藝化、設施化、工廠化生產為主要手段,以大都市市場需求為導向,融生產性、生活性和生態性於一體,高質高效和可持續發展相結合的現代農業。對內為現代化都市經濟發展提供服務功能,對外為整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現代化發揮示範帶頭作用。

都市農業

“都市農業”的概念,是五、六十年代由美國的一些經濟學家首先提出來的。都市農業是指地處都市及其延伸地帶,緊密依託並服務於都市的農業。它是大都市中、都市郊區和大都市經濟圈以內,以適應現代化都市生存與發展需要而形成的現代農業。都市農業是以生態綠色農業、觀光休閒農業、市場創匯農業、高科技現代農業為標誌,以農業高科技武裝的園藝化、設施化、工廠化生產為主要手段,以大都市市場需求為導向,融生產性、生活性和生態性於一體,高質高效和可持續發展相結合的現代農業。對內為現代化都市經濟發展提供服務功能,對外為整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現代化發揮示範帶頭作用。
都市農業與城郊農業都是依託城市、服務城市、適應城市發展要求,納入城市建設發展戰略和發展規劃建設的農業。但二者還有不同點,城郊農業主要是為城市供應農副產品,滿足城市商品性消費需要為主,發展水平相對較低,位置居於城市周邊地區。而都市農業是為滿足城市多方面需求服務,尤以生產性、生活性、生態性功能為主,是多功能農業,發展水平較高,位置在大城市地區,可以環繞在市區周圍的近郊,也可能鑲嵌在市區內部。至於觀光農業、休閒農業、旅遊農業等,都是都市農業的一些具體經營方式,不能說它們本身都是都市農業,根據目前的經驗分析,只是大城市人均GDP達到2000—3000美元左右的時候,就可能進入了都市農業階段。

都市農業的特點:1、它所包括的範圍是指都市城市化地區與周邊間隙地帶的農業,不同於一般城郊型農業;2、都市農業的生產、流通和消費,農業的空間布局和結構安排,農業與其它產業的關係等,必須首先服從城市的需要並為此服務。這種由城市需要決定農業的發展,體現了大都市對農業的依賴性,並進而實現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一體化關係;3、都市農業不僅是經濟功能的開發,而且要進行生態、社會等功能的開發,並進而實現全功能性的大農業;4、農業生產經營明顯的表現為高度集約化的經營方式,實現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進而達到高度的農業發展形態和為都市服務的特殊功能。

都市農業的功能:
生產功能,也稱經濟功能。通過發展都市地區生態農業、高科技農業和可持續發展農業,為都市居民提供新鮮、衛生、安全的農產品,以滿足城市居民食物消費需要。
生態功能,也稱保護功能。農業作為綠色植物產業,是城市生態系統的組織部分,它對保育自然生態,涵養水源,調節微氣候,改善人們生存環境起重要作用。
生活功能,也稱社會功能。農業作為城市文化與社會生活的組成部分,通過農業活動提供市民與農民之間的社會交往,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如觀光休閒農業和農耕文化與民俗文化旅遊。
示範與教育功能。都市郊區農業具有“視窗農業”的作用,由於現代化程度高,對其他地區起到樣板、示範作用。作為城郊高科技農業園和農業教育園,可為城市居民進行農業知識教育。
總之,都市農業的功能主要是:充當城市的藩離和綠化隔漓帶,防止市區無限制地擴張和攤大餅式地連成一片;作為“都市之肺”,防治城市環境污染,營造綠色景觀,保持清新、寧靜的生活環境;為城市提供新鮮、衛生、無污染的農產品,滿足城市居民的消費需要,並增加農業勞動者的就業機會及收入;為市民與農村交流、接觸農業提供場所和機會;保持和繼承農業和農村的文化與傳統,特別是發揮教育功能。

都市農業意義:
都市農業是把城區與郊區、農業和旅遊,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結合在一起的新型交叉產業,它主要是利用農業資源,農業景觀吸引遊客前來觀光、品嘗、體驗、娛樂、購物等一種文化性強、有大自然情趣很濃的新的農業生產方式,體現了“城郊合一”“農游合一”的基本特點和發展方向。發展都市農業具有如下意義:
1、充分利用農業資源,促進農業結構最佳化調整,提高農業生產效益。
2、為農副產品帶來銷售渠道,提高當地農業產品的知名度。
3、可以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剩餘勞動力轉移,擴大勞動就業。
4、可以疏散城市擁擠人口,減輕城市人口壓力創造條件。
5、擴大城鄉文化、信息交流,促進農村開放。
6、綠化、美化環境,提高城市生活和生存環境質量。

都市農業的特點與類型:
1、都市農業的特點
直接接受大都市的輻射,充分利用大都市完善的城市基礎設施條件來發展現代農業,如四通八達的交通和通訊網路,以及水、電、煤氣等公共設施,這些都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條件;
直接吸納大都市工業對農業的投入。由於城鄉之間的滲透和融合,增加了城市工業在現代技術和物質裝備等方面對農業投入的驅動力,可以迅速提高農業的集約化程度和現代化水平;
直接利用大都市的市場優勢,進入和占領國內外市場,可以利用大都市的信息優勢和輻射功能,開拓國內外市場,有利於提高農業的專業化和商品化水平;
直接受大都市產業結構的布局調整,採取與大都市相適應的農業結構和經濟管理方式,農村二、三產業發展快,農業內部經營也普遍引入和採用現代經營管理方式;
直接接受大都市的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建立與大都市市場相適應的現代化、集約化、設施化的農業生產體系,機械化、自動化程度高,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高。
直接利用大都市的先進科技手段和科技人員指導,有利於發展高科技農業和生態高效農業,實施農業的專業化、規模化、基地化生產。
綜合發揮農業的生態、社會和經濟功能。都市農業不僅具有生產市民喜歡的優質農副產品的經濟功能,而且具有綠化、美化市容,以及為城市居民旅遊休閒重要基地的功能,充分利用各種自然景觀,建設自然保護區、風景區、各類農業公園和遊樂場所,給城市添加了美麗的綠色景觀。
充分利用城市的優勢,實現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使農副產品通過加工和流通增值。
2、都市農業類型
按農業功能劃分
農業公園。這種類型的特點是把公園與農業生產場所、消費場所和休閒場所結合起來建設,利用農業生產基地來吸引市民遊覽,主要是供觀賞和旅遊,面積比較大。一般選擇依山傍水,有林草的地方,以地形和農產品種類而成自己的風格特色。農業公園分專業性農業公園和綜合性農業公園。
觀光農園。這種類型的特點是,開放農業園地,讓市民觀賞,採摘或購置。有的主要是供觀嘗農村景觀或生產過程,有的可以購買新鮮產品(如花卉),有的還可以參加採摘果實。有的農戶開放自家的花卉種植溫室,有的觀光農園集中區建立了展覽室,讓遊人在觀賞之餘還能增長知識。
市民農園。這種類型特點是,讓沒有土地所有權的市民承租農地,直接參與農業植栽,親身體驗農業勞動過程。市民家園一般設在市區較近、交通、停車都便利的地方。農園經營者把整個園地劃分若干塊,分別租給不同的市民,供他們進行耕作體驗,有的可以解決一些吃菜或就業問題。
休閒農場。這是一種綜合性休閒農業區,以吸引旅客住宿為特點。農場以生產果、菜、茶等農作物為主,經過規劃設計,充分利用農場原有的多種自然景觀資源,如溪流、山坡、水塘,以及植物、動物、昆蟲,引進一些遊樂項目,開發為休閒農場(或度假農莊),把市民的觀賞景觀、採摘果實、體驗耕作、住宿餐欽和娛樂等多種活動結合在一起,適應他們度假遊樂的需要。如日本的“民宿農場”,澳大利亞的“度假休閒農場”。
教育農園。這是兼顧農業生產與科普教育功能的農業經營形態,即利用農園中所栽植的作物、飼養的動物以及配備的設施,如特色植物、熱帶植物、農耕設施栽培、傳統農具展示等,進行農業科技示範、生態農業示範,傳授遊客農業知識。代表性的有法國的教育農場,日本的學童農園,台灣的自然生態教室,北京的少兒農莊。
高科技農業園區。這是採用新技術生產手段和管理方式,形成集生產加工、行銷、科研、推廣、功能等於一體,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的農業種植區或養殖區。這些園區有的可以對外開放,接受遊人的觀嘗,有的屬於封閉型,不接待遊客。
森林公園。這是一個以林木為主,具有多變的地形,開闊的林地,優美的林相和山谷、奇石、溪流等多景觀的大農業複合生態群體。以森林風光與其他自然景觀為主體,在適當位置建設狩獵場、游泳池、垂鈞區、露營地、野炊區等,是人們回歸自然、休閒、度假、旅遊、野營、避署、科學孝察和進行森林浴的理想場所。
民俗觀光園。選擇具有地方或民族特色的村莊,稍加整修提供可過夜的農舍或鄉村旅店之類的遊憩場所,讓遊客充分享受農村濃郁的鄉土風情和濃重的泥土氣息,以及別居一格的民間文化和地方習俗。
民宿農莊。主要是為已退休或將退休的城裡人租住農村房屋,遷居農家。這些人中有教授、導演、設計師、工程師等,他們在城裡均有較好的樓房,但非常嚮往農村的風光,遊覽田園景觀,希望在林間散步,呼吸著農村新鮮空氣,過著寧靜淡泊、無噪音、無污染的世外挑園式生活。
按區域劃分
中心區農業。本類型位於城市中心地區,人口和建築密度高,土地利用的混合程度和集約程度最高,通常以公務和商業零售活動為主。這裡的農業主要分布於屋緣(屋頂、陽台、宅院)、閒置地、院區和園區,具有較高價值和需要較多投資的農業。其中很多採用小型溫室農業系統的形式。這類農業最容易受到城市改造的吞噬。
走廊區農業。本類型是位於高速公路或鐵路兩側的交通地帶的農業,屬於高集約發展地區。這類農業處在交通設施發達、與市場聯繫便捷、居民密度較高的有利環境;走廊地區的農業結構,可以經營觀賞性園藝、溫室蔬菜和花卉、放牧、家禽、微型動物,以農家產品集貿市場和批發市場為主。這類農業容易被城市和交通設施的建設所取代。
隔離區農業。本類型農業地處交通走廊之間 ,呈楔式地分布,是都市農業土地、就業、產出集中地區之一。在城市化迅速成長的時期,這裡往往是城市住宅、工業、綠化等建設發展的主要區域,土地利用類型有可能從農業用地大量轉為建設用地,所以要注意保護農業。
外緣區農業。本類型是相對穩定的農業區,也是都市農業土地、就業、產出集中地區之一。外緣農業區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交通運輸效率和自然條件特徵。外緣區農業的特點是以大量中小型農場的形式,按照都市區市場的需要,要以生產鮮活農產品為主;這一帶的農業家庭比一般農區有更多的非農業就業機會和收入。
四、都市農業發展的思路與對策
1、基本思路
都市農業是隨著城市化水平和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逐步發展起來的,它是依託城市、服務城市、適應城市、滿足城市人們各種需要的現代農業。因此,城市發展規模和城市收入水平,決定著都市農業發展方向和水平。根據中國國情,城市化水平還不高,人們生活的基本需求剛剛解決,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因此,都市農業的發展應堅持生產鮮活農副產品、觀光休閒、改善生態環境三功能相結合,根據區位特點及市場需求,因地制宜地確定都市農業發展方向、形式、規模和布局,建設綠色無污染型、觀光休閒型和生態環境型的現代農業。
要正確處理髮展都市農業與搞好農產品生產的關係,即不能構想把整個郊區都開發成觀光休閒農業區,因而忽視大宗農產品的生產;也不能藉口只滿足城市對食品的需求,而不發展觀光休閒農業和生態綠色農業。要從城鄉一體化的要求,合理安排都市農業的發展方向和重點。
要注意發展都市農業與全市、各縣區發展旅遊業密切結合,以旅遊業發展帶動都市農業發展,以都市農業促進旅遊業發展。為便於組織客源,新開發的都市農業景點,最好配置在旅遊區內或旅遊熱線上,以形成規模優勢。
要豎都市農業以農業經營為主,促進農業和旅遊業結合,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結合,城市與郊區結合,要把開發農業和保護農業結合起來,防止把發展都市觀光農業變為娛樂性開發性行為。
2、都市農業發展模式與規劃設計
農業圈層模式。以市區為中心,向外遞延,以距離市區的遠近為主要分區標誌。把都市農業布局分為近郊農業圈、中郊農業圈、遠郊農業圈。
農業區域模式。按照大城市和都市地帶的不同功能分為四類區域,即中心區農業,交通走廊區農業、隔離帶地區農業、邊緣遠郊區農業。
農業生產經營模式。按照農業生產經營內容的不同,可分為種植區、養殖區、水產區、林業區、花卉區、蔬菜區、綠化隔離帶。還有的分為蔬菜高科技示範區、特色糧油示範區、高效生態農業示範區。
農業旅遊模式。按照農業觀光、旅遊、休閒之功能,可以分為觀光農業區、休閒度假區、農業經營體驗區、農業景觀及自然生態區、公園綠化區。
3、都市農業園區規劃設計
農業資源要轉化為滿足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的產品,就要按照農業、文化、旅遊等領域的規律性加以藝術創意,這種創意過程,就是農業項目的規劃和設計過程。都市農業是產生於農業產業和農村區域,是以農業和農村資源為基礎,以依託城市、服務城市為主要目的。
都市農業園區分二類,一種是開放性的非主題公園類型的都市農業區,一種是封閉性的主題公園式的都市農業園或休閒農場,前者屬大地域、大範圍、大景觀的都市農業規劃,景觀規劃要體現地方的農田、農村、農業風光,農業產品。後者除生產活動外,有吃、住、行、游、購、娛等多種活動。在規劃設計中要注意6個結合:農業經營與綠色食品生產相結合;農業經營與康體健身相結合;農業經營與農業體驗相結合;農業經營與農業文化展示相結合;農業經營與別墅建築要求相結合;靜態項目與動態項目相結合;農業發展與農村建設相結合;農業發展與基礎設施建設相結合。
4、主要對策
  轉變觀念,提高認識,切實加強政府對發展都市農業的領導。特別要加深認識郊區發展農業對城市發展的作用,認識農業的多功能開發及其綜合效益。政府各級有關領導、城市市民、城郊農民都要把創建都市型農業作為自己的職責,使農業充分發揮滿足城市人們物質和精神方面的多種需求,以及綠化、美化城市生態環境的需要。
全面規劃,確保重點。對都市農業的發展要在全市郊區或一個區域內全面規劃,選準重要項目,集中資金,重點開發。目前不宜過多地發展自行採摘、承租農地等體驗型項目和休閒娛樂為主的遊樂項目,以防投資、管理和經營帶來的困難和對自然景觀的破壞。對開發項目要注意整體規劃,分步推進,使都市農業、觀光休閒農業具有豐富內容,才能有經常性的吸引力。目前一些縣區把若干鄰近的景點連成片,成為一條專線或一片專帶,這是很有前途的。這就特別需要有一個通盤的規劃,合理解決農產品的季節生產與全年觀光經營的矛盾,搭配不同季節的品種,儘量延長可觀賞期。規劃中要正確實行區域定位、功能定位、形態定位。同時要把都市農業規劃與農村現代化、城市化規劃結合起來。
立足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面向國內外市場。發展都市農業要充分發揮其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以旅遊市場需求為導向,開發充滿綠色、環境優美、對遊客具有吸引力的都市觀光農業園區,把資源優勢變成經濟優勢。不同地區、不同項目,需要有不同的目標市場。要根據旅遊客源市場,確定都市農業發展的功能和規模。積極發展市場農業和創匯農業。
都市農業要體現農業特色,突出農村生活風貌和豐富鄉土文化內涵。發展都市觀光農業,要揚長避短,表現和突出自己的特色,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使遊客每到一處都有新的意境、新的感受、新的收穫。在都市農業發展中,切忌建造過多的人文景觀,使環境和設施過於人工化、商業化,也不要追求大投資、大規模、高檔次、高消費。從發展趨勢看,要注意開發農業對市民,特別是青少年的教育功能。開發農村民俗文化,發展民俗民風文化旅遊。
增加資金和科技投入。廣開渠道,多方籌集建設資金。要在穩定現有農業投入的基礎上,逐漸提高財政資金、借貸資金對農業投入的比重。除農民自籌和政府扶持外,還可通過搞投份制、設立基金、吸引外資等形式廣開財源。建立國家、集體、企業個人多元化投資機制。除生產性投資外,對發展旅遊、休閒、觀光農業的工程,也應加大投資力度。其次科技投入,以高科技武裝農業,重點實施種子工程、溫室工程、生物工程、綠色工程,形成都市農業科技配套工程。建設高科技園區、高科技設施、高科技產品、高市場占有率。
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人力建設。要加強農村道路、水電、環境衛生等方面的建設,建設相適應的飲食、住宿、休閒、度假等多方面設施,為遊客提供方便、衛生、舒適的條件。大力發展農村成人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實行引進來和送出去培養相結合,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和管理技術。
制定法規政策,加強科學管理。實行市場調節和政府調控相結合的政策。政府調控主要表現為對發展都市型農業的政策扶持和社會傾斜。要制定都市農業保護法,首先要制定保護農田的基本條例,建立農業生產資料最高限價、農產品最低保護價和生產風險基金、市場風險基金。制定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政策。要明確主管機構,專門研究、規劃指導和監督管理。可考慮由農業、旅遊、文化、工商、價格等部門協同運作。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也是一個城市化發展的國家。中國即有多樣的自然景觀和農業景觀,也具有中國特色的農耕文化和民俗風情人文景觀,還有獨特的城郊農業景觀,今後隨著城鄉經濟的發展和人民收入的提高,對綠色食品和生態環境的要求日益增強,因而發展都市農業和觀光農業具有廣闊的前景。展望未來,都市農業和觀光農業在中國大地上已顯示出它的勃勃生機,發展成為一項很有生命力的新型產業。

都市農業的意義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作為首要任務。”都市農業是我國現代化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要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解決“三農”問題,都市農業是其中一個值得發展的關鍵點。都市農業依靠城市強大的科技、經濟和基礎設施,與工商業、服務業相結合,可以發展成為適合現代社會需求的新的城市經濟成長點,同時,通過城鄉的互動和聯繫,充分發揮都市農業示範、展示、輻射和帶動作用,也有利於推進鄉村地區的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促進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參考資料:http://www.lwcj.com/

相關條目

麻粉肘子
漢宮秋月
紅扒肘子
菜包子
玉兔火鍋
保健食品
木簡畫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