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棟

郭建棟

郭建棟,男,北大物理學院教師。1993年,他和他的瑞士同事成功製備的Hg-1223超導材料,獲得1993年瑞士國家物理獎,被評為“近年來超導研究領域的重大突破”;獲得“全國第六屆固體薄膜學術會議優秀論文獎”、“中國電子學會1998年度受獎論文”、“北京大學1998年安泰項目獎”。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一間普普通通的辦公室,兩杯清茶熱氣裊裊。一位長者安坐桌前,交談中時不時發出一陣爽朗的笑聲。

簡單隨常的擺設與鄰家爺爺般的和藹,令筆者很難將面前的這位長者——北大物理學院的郭建棟老師同世界知名的物理大家聯繫在一起。然而,那份履歷卻有著極強的說服力:

1998年,他通過無汞precursor,再次成功製備Hg-1212超導薄膜,有關工作應邀在美國“ Studies of hightemperature Superconductors”叢刊撰文介紹,日前,他又通過有機酸絡合物分解法成功製備了納米YBCO超導材料,為第二代超導帶材的製備開創了一條新的探索路徑;

在超導研究領域,郭建棟老師始終站在世界物理學研究的最前沿,他的論文更是曾和愛因斯坦等人一同入選《Nature》百年論文精選。

他出國深造,又毅然歸來;他精於科研,也誨人不倦。

人生之路

“從最開始出去,就沒想過留在國外”

在動盪的“文革”年代,郭建棟老師深刻地感受到混亂的社會現狀對祖國發展的危害,對國家命運和未來的擔憂成為當時他心中最大的苦悶。

1986年,瑞士的兩名物理學家公布了自己在高溫超導體方面的新突破,掀起了世界性的“高溫超導”研究熱,也引起了郭老師的關注。1987年,他前往瑞士聯邦高等工業大學研究超導材料。

1993年,他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但他卻捨棄了瑞士舒適的生活和工作環境,選擇回到母校北大,繼續從事研究。艱難和阻撓都沒有改變他回國的願望,談及原因,郭老師僅僅用了一句話:“從最開始出去,我就沒想過留在國外,出去只是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

“有困難找郭老師”

回國後,郭老師一方面繼續從事自己的超導研究,一方面接手了學生的教學與管理工作。

“回國時,我已經近50歲了,很想把自己在學術研究方面的體會和經驗、經歷講給年輕人聽,幫助他們學習成長,希望他們將來能成為物理學的大師。”“用老百姓的話說,一個人渾身是鐵能打多少釘子啊,重要的是培養輩出的新人,”郭老師樸實的話語中,總是透著一份淡定從容,“現在青年學生存在很多問題,他們有很多思想甚至是心理問題不知道怎么解決。就我個人而言,雖然花費一些時間,少寫幾篇論文少做幾個實驗,但倘若通過溝通可以解決他們的問題,從而使很多年輕人健康地成長起來,成為國家的棟樑,我會感到很欣慰。”

出於這樣的願望,郭老師在2001年至2005年擔任了物理學院的黨委書記。在許多老師忙著評職稱、趕課題,不願分散精力做學生工作的時候,他卻接過了這個很多人眼裡的“燙手山芋”。有人誤解,有人譏諷,但他再次選擇了堅持。“這樣做,我無愧於國家,無愧於學校,更無愧於我最初的志向。只要有利於年輕一代的成長成才,我就認為這是得大於失的。這件工作對於物理學院,對於北大,對於年輕人的成才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有困難找郭老師”。無論是學生深夜打來的電話,還是苦悶時的傾心交談,郭老師都選擇了靜靜傾聽。他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高尖端的物理知識,更是一份愛,一份關心。逢年過節,他總能收到來自國內外的祝福電話。在第十一屆北京大學“十佳教師”和“最受學生歡迎教師”的評選中,郭老師更是以高票當選。這些,都是學生對一位可敬師者的認同與回饋。

“青年人出國學習不等於人才流失”

2000年初,郭老師曾接受過一位記者關於“人才流失”現象的採訪。面對“物理學院一半以上同學出國”的提問,郭老師嚴肅地說:“我們要把眼光放遠些,在提倡一部分學生出國的同時,更加強調鼓勵他們回國為祖國做貢獻。要相信我們現在的大學生,他們不僅僅在業務上有著卓越的成就,在精神品格上同樣是突出的。”

郭老師特別向筆者講述了自己在國外的一次親身經歷:“當年在瑞士的時候,每年春節,瑞士的中國留學生都要聚在一起開一次春節聯歡晚會。89年的晚會結束後,沒有任何人組織,全場學生同時自發高唱‘我的中國心’,大家都淚流滿面,場面極其感人。”講到這裡,郭老師動情地說:“即使在國外,他們仍有一顆中國心。也許他們短期內不回來,但總有一天會歸來的。”

郭老師堅信,絕大部分學生跟自己一樣,出國是為了藉助國外資源和先進設備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總有一天會回來報效祖國,因而事實上並不存在所謂的“人才流失”。“沒有孫中山一代人的出國,就沒有中國的民主革命;沒有鄧小平、周恩來一代人的出國,就沒有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沒有錢三強、錢學森一代人的出國,就沒有中國的現代科學技術。”郭老師的話擲地有聲。

他常叮囑學院的老師要多和出國留學的學生保持聯繫;出國開會,如果附近有自己的學生一定要去看望。“現在,海外的學生還時常跟我聊聊天,匯報一下學術進展。”說到這兒,郭老師再次爽朗地笑了。

短暫的採訪,郭老師的赤子品格、師者風範、學者智慧與人格操守,令筆者久久感動。或許,惟有用他在物理學院04年迎新春聯誼會上發表的紀念北大物理學科九十周年的獻詞,才能真真切切地體現他精神的風華:

風雨兼程物理,九十春秋,幾代心力;

乃見碩果萬千,矗立世上。

敢忘身兼兩副重擔,誰不念洛神飛袂曲水流觴。

然國脈民瘼江湖廟堂,

艱難跋涉只為這中華民族的進退憂傷。

一份希望,

一個物理人的共同使命與方向,

我們來而復往。

今天或未來,無論身處何方,

我們微笑,對祖國和未來,永遠充滿希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